由于立场和观点的差异,人们对历史事件往往会有不同的解释。关于哥伦布航行到达美洲这一事件,过去欧洲人总以欧洲为中心来理解;美洲土著则立足自身看问题;在当今全球史观的引导下,人们又有了新的认识。能正确反映上述说法的是( )
A.欧洲——发现;美洲——文明相遇;全球史观——侵犯 |
B.欧洲——文明相遇;美洲——发现;全球史观——侵犯 |
C.欧洲——侵犯;美洲——发现;全球史观——文明相遇 |
D.欧洲——发现;美洲——侵犯;全球史观——文明相遇 |
“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这段材料出自下列哪一部历史文献
A.《权利法案》 | B.《论法的精神》 |
C.《社会契约论》 | D.《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
欧洲启蒙思想家大多认为:国家是“必不可少的恶”,是人们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强制工具。为此,他们都主张
A.推翻君主制,建立共和制 |
B.消灭私有制,实现社会平等 |
C.建立有效机制,实现权力制衡 |
D.取消国家机构,实现公民自治 |
某位古希腊哲学家首次让哲学“成为探究生活和道德、善与恶所必需”的学问,这位哲学家是
A.普罗泰格拉 | B.苏格拉底 | C.柏拉图 | D.亚里士多德 |
顾炎武认为:“王(阳明)学流派背离孔门为学宗旨,不习六艺,不综当代之务,而专心于内,已非儒学之正宗。”材料反映了
A.顾炎武意识到宋明理学的危机 | B.王阳明倡导“经世致用” |
C.顾炎武主张摒弃孔孟儒学 | D.王阳明深受西方思想影响 |
儒家思想在后世不断发展,下列哪一思想主张将古代民本思想发展为具有民主启蒙色彩的思想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B.“制天命而用之” |
C.“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
D.“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