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对句子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 文章开头紧扣题目,说明“木叶”的来历,以及对后代诗歌产生的影响。 |
B.“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引用这些诗句,都是为了说明古代诗人特别喜欢使用“木叶”一词,因此“木叶”在古诗中很常见。 |
C.“‘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 设问开头,引出对“木叶”与“树叶”在诗歌运用上的分析。 |
D.“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而淮南小山的《招隐士》里又说:‘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
“木叶”就是“树叶”,引用诗句说明古诗句中“树”和“叶”是常见的,而“树叶”连用不常见。
下列句子中通假字判断或释义有误的一项是【】
A而御六气之辩(辩,通“变”,变化)
B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白,同“斑白”,头发花白,指上年纪的老人)
D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涂,同“途”,途径,方法)
下列句子中通假字判断或释义有误的一项是【】
A故夫知效一官(知,同“智”,才智)
B而征一国者(征,通“证”)
C辩乎荣辱之境(辩:通“辨”,分辨)
D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反,同“返”,回来)
下列句子中通假字判断或释义有误的一项是【】
A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枪,通“抢”)
B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知,通“智”,智慧)
C斥鷃笑之曰(鷃,通“鴳”,也称鴳雀、尺鴳、篱鴳)
D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区别,分别)
下列句子中活用不同一项是()
A.置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
B.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与妻书》) |
C.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中山狼传》) |
D.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
下列句子中活用不同一项是()
A.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 |
B.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 |
C.藉吏民,封府库。(《鸿门宴》) |
D.陈涉瓮牖绳枢之子。(《过秦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