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全文的整体结构是怎样的?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前两段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可以看做是引论。
B.中间谈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对中国建筑方方面面的特点予以总括说明。
C.然后,作者用很大的篇幅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揭示“为什么”的问题,进一步深化了谈论的主题。
D.最后一段,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立场出发,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在现代社会把我们民族优良的建筑传统发扬光大,可以看做是结语。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道德的科学解读刘永
道德也许是一个难以理解的概念,但我们却能很快领会它。一名学龄前儿童知道不该在教室吃东西,因为老师说过这样的话。但如果老师说,可以把另一个学生从椅子上推下来,这个孩子会犹豫,他会说:“不行,老师不该这么说!”孩子拒绝学坏,即便某个权威人士支持坏行为。这就是道德和社会习俗的区别。心理学家认为,孩子们天生就能察觉这种区别。
当然,事实上,这个孩子有时会打人,也不会觉得这样做很坏,除非他被发现。大开杀戒的暴君也是如此。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马克•豪泽说:“不同人的道德判断力是相同的,但道德行为各式各样。”我们明白规则,但我们并不是总会遵守那些规则。
道德最深厚的基础是同情,即明白伤害自身的事物也会令别人有同样的感受。其他物种也拥有这项品质。俄罗斯灵长类动物学家纳迪娅•科茨是最早研究人类以外物种的认知能力的人之一。她在家里养了一只年幼的黑猩猩。当黑猩猩爬到房顶上时,为了让它下来,通常采用的策略是呼喊、斥责和拿出食物,但很少起作用。但如果科茨坐下来并假装在哭,黑猩猩会马上来到她身边。
豪泽认为,所有人都掌握了他所谓的道德语法,但正如不造句语法就毫无价值一样,除非有人教你如何运用是非观,否则它也毫无用处。
是我们周围的人教会了我们。不同群体的不同的道德规范,因文化而异。在何时应该帮助别人、何时不应该的问题上,各个群体的观念冲突很大。普遍原则是:帮助与家族关系密切的人、忽视与家族关系疏远的人。一部分原因在于,亲眼所见的困境比耳闻的更加真实。另一部分原因在于,从前,你所在部落的幸福安宁对你的生存而言是不可或缺的,而敌对部落的幸福安宁则不是,甚至是威胁。
然而,无须由国家制定道德规范,群体也能发挥这种作用。维护群体道德最有力的工具之一就是排斥某人。相对于食肉动物,人类是弱小、没有抵抗能力的,因此,免遭驱逐是很重要的。
迫使我们遵守道德规范的机制很多,为什么还会经常出现不道德行为呢?美国国家精神卫生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对20位健康志愿者的脑部进行扫描,观察他们看到合法和违法场景时的反应。与关注虚拟犯罪场景关系最密切的脑部活动发生在杏仁核,这个位于脑部深处的结构帮助我们将错误的行为和惩罚联系起来,其活跃程度随着犯罪场景的严重程度上下波动。幸运的是,绝大多数人从未像连环杀手那样严重违背道德,但我们的确会在程度不那么严重的事情上违背道德。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并非必须在家中、社区和工作场所行为规矩,而是必须对我们所属的群体以外的人予以同等的道德关怀。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节)
下列关于“道德”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为一个概念,道德的含义很是抽象,也许难以进行简明扼要的清晰表述。
B.对人类而言,道德具有先天性,其是非观的运用能力是与生俱来的。
C.道德判断力并不是简单的转化为人的自觉行为,知与行常常是相互割裂的。
D.道德是一种社会性的规范,是作为协调人与人关系的准绳而发挥作用的。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任何人都具有大体相同的道德的判断力,但是日常道德表现却因人而异。
B.将心比心是人类乃至灵长类动物普遍拥有的品质,它构成了道德最为深厚的基础。
C.光凭道德自觉并不能约束个体行为,个体行为必须受到群体行为的制约。
D.道德规范具有强烈的社会性,不同的文化决定了不同群体之间难有共同的道德原则。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心理学家对孩子是非分辨能力的研究成果,可以证实“人之初,性本善”。
B.遵守公共道德规范,在某种意义上说事关所在群体乃至国家的幸福安宁。
C.既然道德具有先天性,那么在此基础上会很容易引导全体公民做好事,并蔚然成风。
D.道德建设上的最大难题,是跳出所属群体的小圈子,给予全人类以博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风吹稻浪
徐晓佳
秋风终于吹弯了稻子的腰,—摇一摆,像荡秋千
娘咧嘴笑。
是哩,稻子熟哩。要收哩!
娘就打来电话:囝,回来吧,收稻哩!
我不情愿:快毕业了,投简历找工作忙得焦头烂额,还回乡做苦力?
又不能回绝——家里只娘一人。
只得收拾一番,踏上北归的火车。
到家。檐前屋后找不见娘,却在田间稻浪里发现了。娘朝我笑着说:来了好,来了好,穗沉得要断,正等人割哩!
我心里满是忧虑:真要割稻?两亩多稻田,单靠两个人两把镰刀,割到猴年马月?
急啥?娘站在田埂上说,这么些稻,还怕割不完?你爹在的时候,他一人就给收拾利索了哩!你爹呵,插秧是只呆头鹅,割稻就是人来疯。
一阵风吹来,窸窸窣窣。
我可受不了——怎么叫人受得了?我说:娘,都啥年代了,现在全都机械化,机械化插秧,机械化施肥,机械化收稻,谁还脸朝黄土背朝天傻干?告诉你,你这是典型的小农思想,听我的,叫收割机,保管比爹快。
娘脸偏一边说:啥叫收割机?我和你爹咋没听说过?
这开哪门子国际玩笑!人类都计划登陆火星了,娘竟说不知道什么是收割机!我四下张望,指着远处一台在田里工作着的收割机,说:快看,就是那个,那就是收割机,一边朝前开,一边把稻脱粒装袋。
娘低头对着稻田说:娘是啥也没见着哩,囝。
不抬眼去看,怎么看得见?
我终于有点气恼,说:娘,你肯定舍不得那几十块收割费,别顽固了,都什么年代了,该偷懒就偷懒,两亩多地靠人割怎么吃得消?
娘把手放到额头上,说:真的啥也没哩,囝。
存心不想看,怎么看得见!——娘铁了心不想看见?
我不甘心,说:娘,别心疼那几十块收割费了,现在几十块钱算个啥?不够领导抽包烟,不够老板吃顿饭,不够学生买双鞋。
娘不作声。
又一阵风吹来,稻浪汹涌澎湃。
娘还是不出声。
希望越来越渺茫了。
无奈,我只得转身朝家踱去。可以想见,我将不得不套上破外衣,戴顶烂草帽,揣把磨得锃亮如新的镰刀,然后龙虾似地弓背弯腰流血流汗地劳作。这不是我要的生活!我拼命学习,考上大学,想在城里找工作,然后买房,安家,再买车,娶妻,生子……彻彻底底变成城里人。
可眼前竟逃不掉这恼人的活儿!
我故意拖拖拉拉,磨蹭了半个多小时,才穿了那可恶的行头出门。
令我始料未及的一幕出现了:老远,一台收割机正在娘跟前的稻田里轰鸣,稻子成片消失,唯留下车轮碾过的两行干枯印迹。
我走过去,站到娘身边。娘揉着眼睛说:囝,你不晓得哩,你爹呵,插秧是只呆头鹅,割稻倒是人来疯……
秋风又一次吹来,但再也吹不起稻浪汹涌,只微微撩起娘耳边几根老发。
(选自《短小说》2009年第3期)
分析小说首段文字的手法和作用。
秋风终于吹弯了稻子的腰,—摇一摆,像荡秋千。
答:
简要概括小说的情节。
答:
分析小说中母亲和“我”的形象的特点。
答:
这篇小说意蕴深厚,请结合具体内容探究小说的主旨。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变话”看六十年变化
李 勇
人民解放军进北京后不久,老同盟会会员、南社创始人、诗人柳亚子先生呈诗毛泽东,开首两句是:“开天辟地君真健,说项依刘我大难。”毛泽东唱和一首,最末两句是:“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两位诗人以独特的话语方式交流,其背后的深意,则需在那个天翻地覆的时代语境中去体会。
而在今日,人们的交往话语却是另一种风格。你可能接到朋友的这类短信:“别总当宅男,今晚请你出去‘撮’一顿。”收短信后可能这样回复:“只要老哥你埋单,我打的飞速赶到。”这番对话,散发着网络时代的话语气息。
中国语言文字曾数千年大体保持稳定。而肇始于清末民初的“白话运动”,是秦汉以后中国语言文字最大的一次变革。这次变革发端于民间,顺应了历史潮流。从中国社会巨变洪流中走出来的中国共产党人,敏锐捕捉、深刻理解了这种话语变化趋势,逐渐形成了明白通晓、生动活泼的话语方式,从“打土豪、分田地”到“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在革命年代不断号召和凝聚中国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
新中国成立,伟人一声“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开启了全新的话语时代。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整个社会话语激情澎湃,呈现泛政治化和泛军事化的特点,如“抗美援朝,保家卫国”,“鼓足干劲,力争上游”,“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等。在“极左”时期,从“坚决打退”发展到“横扫一切”,连恋人之间的通信,也充斥着这类语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话语表达进入了又一次巨大的变化期。这种变化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呈现的特点是社会对知识的尊重,以及“经济建设为中心”语境下对财富的追求。如“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东南西北中,发财在广东”等等。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下海”“申奥”“入世”、炒股、买房、“奔小康”、依法治国……一长串热词相继涌现,见证了人们生活不断变化和国家发展的历程。而由于人员流动加快和传播技术进步,社会语言的流变也由点到面,由一隅走俏到风行全国。如广东方言词汇“的士”“搞定”“埋单”和东北方言“忽悠”,很快就成为全国人民通用的词汇。
进入新世纪以来,以“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等为代表的新话语日益深入人心。而互联网技术掀起的信息化浪潮,也使中国人话语表达呈现全新面貌,年轻人成为了推动语言变化的生力军。在网络时代,年轻的“新新人类”创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话语,如“东东、美眉、雷人”等等。这些话语创造,虽然还有争议,但已经开始影响国人的表达方式。
可以说,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人处在一个不断“变话”的时代。话语表达方式呈加速度变化,犹如一面多棱镜,折射出不同时代的丰富内涵,映照出人们心灵世界的多彩变幻,构成了60年中国社会历史巨变的别样风景。
(选自2009年10月23日《人民日报》)
下面对60年来曾经流行的话语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别总当宅男,今晚请你出去‘撮’一顿”等一类短信内容,散发着网络时代的话语气息,大多是“90后”的话语方式。
B.诸如“打土豪、分田地”“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这些明白通晓、生动活泼的话语,曾是中国人民夺取革命胜利的力量源泉。
C.“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和“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等,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对知识尊重的话语特点。
D.“东东、美眉、雷人”等“新新人类”的创造话语,以个性鲜明的特点在争议中开始影响国人的表达方式。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天辟地君真健,说项依刘我大难”和“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其背后的深意,离开特定的时代语境是难以领会的。
B.互联网技术掀起的信息化浪潮,使得中国人话语表达呈现全新面貌,年轻人因此成了推动语言变化的生力军。
C.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期,一些话语的表达呈现某种泛化意识,譬如“坚决打退”“横扫一切”等话语曾充斥在恋人之间的通信中。
D.人员流动加快和传播技术进步,促成某些局部区域的流行语可能很快就成为全国人民通用的词汇。

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肇始于清末民初的“白话运动”,是秦汉以后中国语言文字最大的一次变革;而此前中国语言文字曾数千年保持稳定。
B.社会的发展会引起语言文字的变革,这些变革发端民间、顺应历史,见证了人们生活不断变化和国家发展的历程。
C.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人处在一个不断“变话”的时代;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话语表达方式呈加速度变化。
D.建国60年来,从泛政治化和泛军事化话语、尊重知识和追求财富话语,一直到网络新话语,这些“变话”现象折射出了时代的变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午夜听蛙
①月色清朗如昼,蛙鸣激荡如鼓。入夏,蛙鸣初起的时候,整夜都可以欣赏到这裹挟着自然天籁的曲子。乡间的蛙鸣率性而起,自由而落,时而如花瓣飘零,时而如骤雨突降,时而如轻风微徐。若许城中也有一个人造小池塘,里面或有几只豢养的蛙,入夜那稀疏的蛙鸣怎比得过炫目的霓虹,赛得过轰响的马达。寂寞的蛙,孤单的蛙,可怜可叹的蛙呀!它们也许会想:不如做一只乡村水田里可以无忧无虑歌唱的蛙,自在快活,没有束缚,免生烦恼。
②蛙也会哀叹自己的命运?可是,蛙毫无选择的余地。
③荒山野地也罢,闹市园林也罢,蛙鼓依然响亮。或高亢,或低沉,或婉转,或直白,纷纷散落在夜的黑幕中。一日午夜,我惊诧于蛙声非凡的穿透力。如一种思想,沁入我的内心,不停地在脑中回旋、激荡、澎湃。睡意全无,思绪正浓。走出房间,蛙鸣更清晰了,点点滴滴,丝丝缕缕,毫不保留地袭来。没有经过月光浸润,也没有经过雨水洗涤的蛙声,更加突显出诱人的魅力。
④“呱呱——呱呱——”层次分明,节奏清晰;“滴滴——滴滴——”音律和谐,韵味丰厚;“咕咕——咕咕——”调子浑厚,音色美妙。好一田激越了思想,丰富了乡村大地的蛙鸣啊!
走进“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的蓬勃诗意中,品读蛙鸣丰厚的内涵。憧憬“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丰收与希望。心宁静而怡然,为蛙从容淡定的品质而自惭形秽。也许欣赏这支曼妙小夜曲的只有水田里的蝌蚪,枝头的猫头鹰,不甘寂寞的杜鹃鸟,还有我这个夜半醒来的人。蛙儿们可不管这些,只管鸣叫,也许是呼朋引伴,也许是历练嗓子,也许只是闲暇时的自娱自乐。没有丝毫恼人的成分,只有沁心润肺的因子。大山因蛙鸣而愈显静默了,小溪因蛙鸣而更加欢畅了,田野因蛙鸣而倍感宽阔了,黑夜因蛙鸣而尤为丰富了。
⑥蛙鸣不绝,层层叠叠,反反复复,如《诗经》里重章叠句的调子,优雅、清新、丰厚。也许,《诗经》里许多优美的篇章就是来自自然的灵感吧。我仿佛看到远古的学堂里,一群摇头晃脑的诵经人,神情怡然,醉在悠远的意境里。蛙声一刻也没有停止,似断实续,如女子撩拨的琴弦,铮铮之音余韵悠长。尽管欣赏这美妙的乐章吧,不要去探寻是哪只娇小的青蛙发出来的。
⑦蛙鸣如梦笼罩了夜,也笼罩了我的心情。蛙是夜的精灵,蛙鸣是夜最好的抒情。一腔或忧怨,或欣喜,或惆怅,或希冀,洒在田垄间,泼在山地里。大地为席,苍穹为盖,山峦为琴,抚古今情思,奏天然绝响,多么宏大,多么旷达,多么无际无垠啊。
⑧白天是很难寻见蛙声的,阳光太强烈,人的思想也太浮躁,怎欣赏得了蛙鸣?黑暗笼罩了一切,惟有用耳朵才能感受得到细腻的蛙鸣。没有半点狂躁,丝毫马虎,那嘈嘈切切,珠圆玉润的旋律才倍显生动,才分外诱人。也许,这才是蛙鸣钟情于夜晚,青睐于月色的主要因由吧。
⑨月色洗却了思想的尘垢,蛙鸣净化了灵魂的浊污。无需深入田间,只要带着闲适的心情,在乡野大地转上一圈,或住上几宿,就一定会叹服于满田的蛙鸣。没有修饰,没有刻意,随便而作,率性而为,这支清丽的曲子就具备了激荡人心的力量。夜深了,蛙鸣不断,如一种深邃的思想把大片的黑暗照亮。
⑩也许,夜尽之时,蛙鸣也就消逝了。夏日的夜是短暂的,蛙儿们没有放弃追寻自己的梦,而是极尽生命之能把夜演绎得无比生动。暮色四合,蛙鸣铺展,一种思想又会在天地间升腾
(选自《散文百家》2009年10期,作者周仕华有删改)
请说出⑤段中“黑夜因蛙鸣而尤为丰富了”句中“丰富”的含意。
请说说你对第⑨段中划线句子的含意的理解。
第①段中写到城中人造小池塘中的蛙鸣,有人觉得多余,不如删去。请谈谈你的看法。
请说说第5段开头引用诗句的作用。
联系全文,从结构和内容方面,对文章最后一句 “暮色四合,蛙鸣铺展,一种思想又会在天地间升腾”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情”是晚明文学的关键词。以徐渭、袁宏道、汤显祖、冯梦龙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文人,高扬“本色”、“性灵”、“情至”的旗帜,鼓吹“性情”,在当时文坛上掀起了一场狂飙突进的文学革新运动,形成了一股声势浩大的主情思潮,流波所及,一直延续到清代。情的问题一直是中国文化所讨论的重要问题,甚至有学者称中国哲学为情感哲学,中国哲学的思维模式为情感思维,中国诗学更是有着漫长的抒情传统,那么何以在晚明时期,情感问题重新凸现为一个新的问题?
从思想史而言,先秦儒家中,孔孟虽然很少论及“情”本身,但其伦理道德本体的建构却根源于人的自然情感。孔子讨论的一些核心问题,如孝、仁、礼、仁政、道等观念,是以人们日常的世俗情感为关切点,直接从世俗之“情”中加以引申。《论语·阳货》章关于“孝”的讨论,即以亲子之情来说明“三年之丧”的合理性,表明孔子已经注意到“情”和“礼”之间的渊源。同样,在孟子那里,其仁义礼智普遍道德本性的确立也是通过人自然情感的端绪扩充完成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从而将人的自然情感作为道德建立的前提和因缘,虽然孔孟思想中没有涉及对人性自然情感的直接讨论,但在我们今天发现的处于孔孟之间的儒家文献郭店楚简中,却集中探讨了性情问题,并且明确将“情”视作“礼”的内在根据,使得孔子与孟子之间从世俗情感到道德情感建立的内在理路线索得以清晰呈现。楚简认为“道始于情,情生于性”,“情生于性,礼生于情”……这表明原始儒家对人的情感是持积极肯定的态度,“情”作为“性”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展示,和心性本体相即不二,同时还作为现实社会中善、恶、忠、信的依据和尺度,被赋予了很高的地位,成为社会秩序(“礼”)的起点。
但遗憾的是,孔孟以及竹简中的尚情思想在后来的儒家思想中一直隐而不彰,取而代之的是对“情”贬抑和改写的历史。从荀子开始,“情”站在了“礼”的对立面,被赋予了否定的意义。由于荀子是持“性恶论”者,因而和孔孟走的是相反路径,“礼”不是为了疏导和顺应人情,而是为了对治人情的恶而出现,“礼”和“情”之间存在着一种紧张的冲突与矛盾。跟荀子以“恶”名“性情”不同,后来儒者吸收先秦以来就存在的“性静情动”的观点,用喜怒哀乐“未发”、“已发”来分别性情,以“善”名“性”,而将“恶”归之于“情”,汉代的董仲舒倡导“性善情恶”论。唐代的李翱吸收佛教的“一心二门”对立转换的结构,提出“灭情复性”的理论:“情者,妄也,邪也,邪与妄则无所因矣,妄情灭息,本性清明。”这一理论直接成为程朱理学贬抑情感的理论先导,到了宋代理学家那里,“性静情动”、“性善情恶”成为普遍接受的观念,并以“存天理,灭人欲”这种情理尖锐对峙的极端方式表达出来。
虽然在思想领域,情感几乎无容身之地,但中国诗学却给予了情感自由表达足够的空间。在诗学中,“诗道性情”是一个被普遍接受的原则,情是诗发生的动因,也是诗的基本内容,也当然构成诗的本质规定。尽管不同历史时期诗文在“载道”与“言情”之间存在一定的消长起伏,但却始终不能背离情这个根基。在思与诗之间,在理性与感性之间,中国文人的情感在“立身先须谨重”与“为文且须放荡”之间维系着一种微妙的默契与平衡。然在南宋理学大兴之后,理学对文学领域进行了全面渗透与僭越,打破了这种平衡,“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的创作风气与存养心性、复归性理的诗学理念严重偏离了文学的抒情本质与审美精神,也使得传统文化原本就狭窄的情感空间被严重挤压,造成长时间感性人生的逼仄与枯槁,从思想演进的逻辑而言,必然会引起对此理性僭妄的历史反拨。
(节选自《新华文摘》2009年第24期)
下列有关“情”和“性”的阐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孔孟认为“情生于性,礼生于情”,表明原始儒家对人的情感是持积极肯定的态度的。
B.董仲舒的“性善情恶”论,是在吸收先秦以来就存在的“性静情动”的观点上得来的。
C.“性静情动”、“性善情恶”是“存天理,灭人欲”这种情理对峙的极端方式产生的诱因。
D.“诗道性情”的原则强调了情是诗发生的动因,也是诗的基本内容,构成了诗的本质规定。

下列对选文所论述的核心问题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情”是晚明文学的关键词。
B.情感问题何以在晚明时期重新凸现。
C.情感在儒家思想领域中的演变。
D.情感在中国诗学中一直是自由的。

晚明文坛掀起的那场鼓吹“性情”的文学革新运动,其目的是什么?
答:
请简要概括本文探讨的中国思想领域对“情”的态度变化过程。
答: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