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夫知一官效:效命
B.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勉励
C.彼于福者致:招致
D.彼且恶乎哉待:依靠

下列句子中,“其”的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鲲之大,不知几千里也
B.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C.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D.则负大翼也无力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 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
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
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选自《鸿门宴》)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兄:像对待兄长一样
B.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C.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军:军营
D.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跟从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君安与项伯有故 B.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C.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D.得复见将军于此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刘邦矫言善辩的一组是()
①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③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④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⑤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⑥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桓帝世,曹腾为中常侍大长秋,封费亭侯。养子嵩嗣官至太尉,莫能审其生出本末。嵩生太祖。
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颐异焉。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征拜议郎。
光和末,黄巾起。拜骑都尉,讨颍川贼。迁为济南相,国有十余县。长吏多阿附贵戚,赃污狼藉,于是奏免其八;禁断淫祀奸宄逃窜,郡界肃然。久之,征还为东郡太守。不就,称疾归乡里
金城边章、韩遂杀刺史郡守以叛,众十余万,天下骚动。征太祖为典军校尉。会灵帝崩,太子即位,太后临朝。大将军何进与袁绍谋诛宦官,太后不听。进乃召董卓,欲以胁太后。卓未至而进见杀。卓到,废帝为弘农王而立献帝,京都大乱。卓表太祖为骁骑校尉,欲与计事。太祖乃变易其姓名,间行东归出关,过中牟,为亭长所疑,执诣县邑中或窃识之,为请得解。卓遂杀太后及弘农王。太祖至陈留,散家财合义兵,将以诛卓。冬十二月,始起兵于己吾,是岁,中平六年也。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
注释:邑中,指县里或地方上。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莫能审其生出本末知道
B.故世人未之奇也奇特
C.除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授官
D.光和末,黄巾起起事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汉相国曹参之后 // 帝高阳之苗裔兮
B.征太祖为典军校尉 //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
C.太祖乃变易其姓名 // 静女其姝
D.欲与计事 //恐年岁之不吾与

下列各句,都能表现曹操做事“有权数(有谋略)”的一组是 ()
①不治行业②奏免其八,禁断淫祀③奸宄逃窜,郡界肃然
④太祖乃变易其姓名,间行东归⑤始起兵于己吾
⑥出关,过中牟,为亭长所疑,执诣县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曹操的身世不为人所知,但他是汉朝相国曹参的后代。
B.东汉乱世,梁国的桥玄和南阳的何颐很看重曹操。
C.二十岁开始,曹操相继担任了郎官和济南相等职务。
D.曹操回到故乡陈留,就立即筹资招兵买马,准备讨伐董卓。

断句和翻译。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不就,称疾归乡里。
译文:
②邑中或窃识之,为请得解。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荀或字文若,颖川颖阴人也。或年少时,南阳何颙异之,日:“王佐才也。”永汉元年,举孝廉,拜守宫令。董卓之乱,求出补吏。除亢父令,遂弃官归。谓父老日:“颖川,四战之地也,天下有变,常为兵冲,宜亟去之,无久留。”乡人多怀土犹豫,莫有随者,或独将宗族至冀州。而袁绍已夺馥位,待或以上宾之礼,或度绍终不能成大事,初平二年,或去绍从太祖。
自太祖之迎天子也,袁绍内怀不服。绍既并河朔,天下畏其强。太祖方东忧吕布,南拒张绣,而绣败太祖军于宛。绍益骄,与太祖书,其辞悖慢。太祖大怒,出入动静变于常,众皆谓以失利于张绣故也。钟繇以问或,或曰:“公之聪明,必不追咎往事,殆有他虑。”则见太祖问之,太祖乃以绍书示彧,曰:“今将讨不义,而力不敌,何如?” 彧曰:“古之成败者,诚有其才,虽弱必强,苟非其人,虽强易弱。刘、项之存亡,足以观矣。今与公争天下者,唯袁绍尔。绍貌外宽而内忌,任人而疑其心,公明这不拘,唯才所宜:此度胜也。绍迟重少决,失在后机;公能断大事,应变无方:此谋胜.也。绍之强其何能为!”太祖悦。
太祖将伐刘表,问或策安出,彧曰:“今华夏已平,南土知困矣。可显出宛、叶而间行轻进,已掩其不意。”太祖遂行。
十七年,董昭等谓太祖宜进爵国公,以彰殊勋,密以咨彧。或以为太祖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太祖由是心不能平。会征孙权,表请或劳军于谯,或疾留寿春,以忧薨。时年五十。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十·荀或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除亢父令除:授予官职。
B.天下有变,常为兵冲冲:冲击。
C.其辞悖慢悖:悖逆。
D.太祖乃以绍书示彧示:给……看。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说明苟或有“王佐之才”的一组是()
①举孝廉,拜守宫令
②公能断大事,应变元方
③待或以上宾之礼
④可显出宛、叶而闻行轻进,已掩其不意
⑤公之聪明,必不追咎往事,殆有他虑
⑥以彰殊勋,密以咨或

A.①③④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②④⑥

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彧年少的时候,南阳何颗就认为他不同寻常,很推重他。董卓之乱辞官到了冀州,后来跟随太祖。
B.迎天子回都后,太祖接到袁绍给他的信,太祖看后勃然大怒,出入的举动和平常不同,大家都说是败给张绣的缘故,只有苟或认为有其他忧虑。
C.荀彧很有见识和谋略。他分析太祖在气度和谋虑上都胜过袁绍,即使袁绍目前实力雄厚,也难有所作为,太祖听了很高兴。
D.十七年,董昭等人说太祖功劳很大,应该晋升为国公;苟或却持异议,认为太祖兴义兵是为了匡扶朝廷,安定国家,不应该受封。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古之成败者,诚有其才,虽弱必强,苟非其人,虽强易弱;
②会征孙权,表请彧劳军于谯,或疾留寿春,以忧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每小题3分,共9分)
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姜太公,齐国始封国君)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於海,西至於河,南至於穆陵,北至於无棣。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缩酒之礼),寡人是徵(责问)。昭王南征而不复(周昭王晚年不理国事,巡行南方过汉水时,当地人用胶粘的船给他坐,船到江心,解体沉船,周昭王及其随行人等淹死),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师进,次于陉。
夏,楚子使屈完(楚国大夫)如师。师退,次於召陵。
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谷(不善,古代王侯自称的谦词)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何如?”对曰:“君惠徼(求)福於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屈完及诸侯盟。
《左传-齐桓公伐楚》
下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虞:料想。
B.师退,次於召陵。次:这一次。
C.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乘:乘车。
D.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绥:安抚

对下面加点虚词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1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     2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3先君之好是继        4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A.12相同,34也相同. B.12相同,34不相同.
C.12不相同,34相同. D.12不相同,34也不相同.

下面对这段文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国遭到齐国的侵略后,派出使者与之交涉,认为齐国没有理由攻打自己。
B.面对楚国的质疑,管仲以楚国不向周王室进贡、周昭王死于南征途中为由,给予楚使以答复,楚使对这一答复也给了坚决的反击。
C.尽管楚国使者回复管仲的所谓的理由时非常有力,但齐国所率领的诸侯军队仍然向前行进,屈完到前方时,又让楚国的军队有所撤退。
D.屈完和齐侯检阅齐国军队时,表现得不卑不亢,委婉中带着强硬,表现出了优秀的外交能力。

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徵。
译文:
(2)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每小题3分。).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miào)贤舍人。
…………
(中间略去了“完璧归赵”与“渑池之会”两个故事。主要叙述了蔺相如以自己的非凡智慧和胆略维护了赵王的尊严与赵国的利益。)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拜:授予官职
B.且相如素贱人素:向来、本来
C.且庸人尚羞之羞:感到羞愧 
D.相如引车避匿引:拉着

下面句子中加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徒以吾两人在也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B.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
C.相如闻,不肯与会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D.且相如素贱人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下面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渑池之会”后,廉颇对于蔺相如在自己之上心有不甘,宣称要羞辱相如,这表现了他为人鲁莽、妄自尊大、胸襟狭窄、斤斤计较于名位之争的缺点。
B.蔺相如在知道廉颇要羞辱自己的时候,采取的是退让回避的态度,或称病不朝, 或引车避匿,表现了大明大义、识大体和不计私怨,以国家前途为重的品质。
C.选文主要记述了廉蔺之间的矛盾从激化到解决的过程,作者对廉颇的忠于国家和勇敢改过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但对蔺相如的懦弱有些许的不满。
D.廉颇在听到蔺相如“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的话后,大为感动,也很惭愧,立即负荆请罪。表现出性格坦率、忠心爱国、勇于改错等性格上的优点。

翻译
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②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