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在美国布雷顿森林召开且最终按美国的方案通过了《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最后议定书》,其原因主要在于( )。
A.美国是会议的发起国 |
B.布雷顿森林环境优美 |
C.美国的经济实力在战争中大大膨胀 |
D.二战尚未结束,美国召开会议的环境较安全 |
下图是《苏联和中国的粮食产量(1950-1984)示意图》。造成20世纪70年代末两国粮食产量出现不同发展趋势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经济改革是否符合国情 | B.土地所有制的不同 |
C.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否 | D.是否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
1973年3月,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工业管理的若干规定》的决议,决定通过合并企业,建立生产联合公司和工业联合公司并减少管理层次来改进工业管理体制。此后,联合公司在苏联普遍建立起来。到1979年,联合公司达3947个,参加的企业共有17516个。这一措施
A.是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重要内容 |
B.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苏联经济的发展 |
C.在经济领域完全背离了社会主义原则 |
D.拉开了苏联工业管理体制改革的序幕 |
列宁说:“当正面攀登受到阻碍、不能前进到山顶时,就要有勇气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去寻找能够登上山顶的新路线。”文中“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在列宁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具体是指
A.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
B.一定程度上允许发展资本主义 |
C.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 |
D.取消自由贸易,实行配给制 |
1960年美国耶鲁大学教授罗伯特·特里芬在《美元与黄金危机》一书中提出:任何一个国家的货币如果充当国际货币,则必然在货币的币制稳定方面处于两难境地。一方面,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各国持有的国际货币增加,这就要求该国通过国际收支逆差来实现,如此则必然会带来该货币的贬值;另一方面,作为国际货币又必须要求货币币制比较稳定,而不能持续逆差。这就使充当国际货币的国家处于左右为难的困境,这就是特里芬难题。以下对材料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为了汇率保持稳定,要求国际货币国对外贸易保持顺差 |
B.世界贸易需要更多国际货币,所以国际货币国要保持贸易逆差 |
C.贸易逆差,是导致国际货币贬值的根本原因 |
D.特里芬难题道出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弊端 |
1979年撒切尔夫人当选英国首相后,采取国有企业私有化、控制货币、削减公共开支等措施进行经济改革,从1983年起英国经济情况好转,到1988年达到正常水平。对以上改革措施解释全面准确的是
A.奉行自由主义在经济领域采取自由放任政策 |
B.减少国家干预以克服经济中的“滞胀”现象 |
C.通过私有化政策刺激资本家进行大规模投资 |
D.缩小“福利国家”规模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