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在19世纪30年代每年出口约5000万磅,1844年增至7000万磅,1851年达9900余万磅,几年增加了一倍。丝的出口,在鸦片战争前一般每年只有几千包,最多不过10 010包,1847年增至22 000多包,1852年达32 000包。由于丝、茶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纷纷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这反映了鸦片战争后( )
A.中国生产茶叶和生丝获利多,并逐渐掌握自己的命运 |
B.中国经济脱离了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
C.中国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日益受到削弱 |
D.中国逐渐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
进入民国时期,以“民”字当头的报纸受到广泛关注的主要原因是
A.深受三民主义的影响 | B.为了发动民众力量推翻清政府 |
C.为了推动报刊业的发展 | D.为了得到政府的支持 |
《辛丑条约》明确规定:“中国国家应允由诸国分应主办,会同酌定数处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处。今诸国驻防之处,系黄村、廊坊、杨村……山海关。”其影响是
A.严重侵犯了中国的领海主权 | B.清政府处于外国军队控制之下 |
C.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 | D.中国通商口岸数量增加 |
清光绪帝曾发布《罪己诏》:“今兹议约,不侵我主权,不割我土地,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文中“疾愚暴之无知”是指
A.定海人民抗英斗争 | B.太平天国运动 |
C.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 D.义和团运动 |
1912年以后,跪拜、作辑等礼节方式被鞠躬、握手所取代,“大人”“老爷”等称谓被“先生”和“君”所取代。带来这种礼仪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教育的发展 | B.民国政府的倡导 |
C.领袖的个人决策 | D.底层民众的呼声 |
“以中国有用之财,填海外无穷之壑,易此害人之物,渐成病国之忧。”从材料所述可以看出,中国禁烟运动的首要目的是
A.整肃吏治,消除官场的腐败 | B.制止白银外流,缓解政府财政危机 |
C.整顿海防,打击英国的入侵 | D.打击鸦片走私,增加政府外贸收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