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对于欧美的新文化之反动”“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惊奇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思想,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以上材料说明孙中山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是
A.否定其排外主义 | B.赞扬其反侵略精神 |
C.既有赞扬又有否定 | D.全面赞扬与肯定 |
“道光后期以来,满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这是一个转折点,在西太后身上,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与“转折点”直接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 B.《北京条约》 | C.《马关条约》 | D.《辛丑条约》 |
1905年,一本书给安徽少年胡红骍以强烈的震撼。“这个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公式确是一种当头棒喝,给了无数人一种绝大的刺激。几年之中,这种思想像野火一样,延烧着多少年轻人的心与血。”受此影响,他改名胡适,字适之。这可以说明( )
A.“中体西用”思想兴起 | B.天演法则产生巨大影响 |
C.进化论成为革命旗帜 | D.传统思想的权威被打倒 |
在中国民族业的发展史上曾出现一种奇怪的现象:有的民办企业向清政府交纳一部分资金,以获取清政府的支持和庇护;有的民办企业依附于洋人,如上海发昌机器厂造成一艘小汽船,船头挂英国国旗,船尾挂中国龙旗;19世纪70年代,宁波买办严信厚创办轧花厂,但在表面上却依附于日本。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中国民族企业对外国技术有依赖性 |
B.清政府对民族企业进行鼓励和支持 |
C.外国资本主义企业经营方式的吸引 |
D.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
读下图,分析造成图示现象的原因有( )
①美、日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②政府鼓励发展经济
③实业救国思潮的号召
④群众性反帝斗争的推动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学者认为:“甲午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带有近代意义的对外战争。”其主要依据应是( )
A.北洋海军的参战 |
B.战争由朝鲜引发 |
C.日本是亚洲第一个近代化国家 |
D.《马关条约》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