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时期,“钱”字很少见于文学作品中。而从两晋时期起,它的别称被大量收录:鲁褒尊其为“孔方兄”,干宝以“青蚨”称之,而王衍则贬之为“阿堵物”。这说明魏晋时期
| A.商品经济发展促使社会价值观念变革 | B.自然经济解体导致儒家义利观的解构 |
| C.儒家地位的变迁影响文学内容变化 | D.商业繁荣为市民文学发展奠定基础 |
某同学在一篇名为《我的爷爷》的作文中写到:“①我的爷爷出生于1920年,18岁参加了工农红军闹革命;②之后跟随部队参加了百团大战等战役;③解放战争时期,又随刘邓大军渡过黄河,来到大别山脚下并扎根下来,率领当地农民进行土改运动;④新中国成立后的过渡时期,我爷爷担任人民公社书记,带领社员开荒修渠……”这段文字的四处叙述中,与史实相比
| A.①②正确,③④错误 | B.②③正确,①④错误 |
| C.②③④正确,①错误 | D.①②③正确,④错误 |
1923年,某英文报纸开展了一项民意调查,评选“当今中国十二个大人物”,调查结果如下:从评选结果来看,“十二个大人物”中,国民党有4人当选,其中孙中山雄居第一;军阀出身的有4人当选,其中冯玉祥位居第二;陈独秀以文化名流的身份高票入选“大人物”系列。值得注意的是,职业外交家和实业家入选人数相当之多,其中在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上代表中国据理力争的顾维钧在“十二个大人物”中位居第三,张謇位居第八。下列对这个调查结果的分析,表述正确的是
| A.职业外交家和实业家的入选反映了中国人民谋求独立、发展的愿望 |
| B.军阀当选反映了当时的北洋军阀统治得到国人普遍支持 |
| C.陈独秀以高票入选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当时影响巨大,不容忽视 |
| D.国民党的新三民主义主张得到国人拥戴,因而当选人物居多 |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的《中国商务报》报道:“风气忽开,大为更变,商务则砖瓦丝茧,官事则邮政银行铁路,一时间景运更新,中国变动之机,从未有如此之速者。”从中可知
①戊戌变法推动了经济发展
②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③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入“短暂的春天”
| A.①③ | B.②④ | C.②③ | D.①④ |
明清时期(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在农耕文明轨道上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其中“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主要是指
| A.私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
| B.“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 |
| C.江南出现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 |
| D.白银逐步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
历史材料:一、“丧礼,君与父母、妻、后子死,三年丧服……或以不丧之间,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二、“厚葬久丧,重为棺椁,多为衣衾,送死若徙,三年哭泣,扶后起,杖后行,耳无闻,目无见,此足以丧天下。”据此判断以下符合材料的观点为
| A.两种观点分别为儒家和法家思想 |
| B.两种观点都反映的是下层民众的立场 |
| C.两种观点都主张厚葬久葬 |
| D.两种观点都着眼于“礼”的社会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