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的社会结构不像欧洲大陆那样僵硬不变。没有因袭的社会风尚去阻挠拥有土地的士绅经营工业或做买卖;没有法律上的障碍会阻止一个工匠的社会地位上升。”这主要说明
A.英国具备进行工业革命的必要条件 | B.圈地运动改变了英国的传统农业 |
C.传统道德观念对英国社会束缚较少 | D.工场手工业在英国获得不断发展 |
在20世纪60年代,我国提出了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的构想中,农业地位明显上升,原先作为基础和重点的工业化被排在农业现代化之后而居第二位。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三面红旗”导致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 |
B.“人民公社会化”运动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 |
C.苏联撤走全部在华专家导致重工业发展滞后 |
D.“文化大革命”爆发造成国家经济政策混乱 |
阅读下图《我国城镇人口数的变化情况》,对此解读错误的是()
A.A—B点人口增长主要因为国内相对和平与“一五”计划推动 |
B.B—C点人口增长主要是由于“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
C.国家动乱与国民经济严重困难导致C—D点城镇人口大幅减少 |
D.E—F点的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政府方针政策的调整 |
这是一次被称为“强国序曲”的会议,法国《世界报》评论:“这次代表大会似乎将成为世界共产主义历史上,特别是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日子。”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说:“这个党正在缓慢地,但却是相当有把握地领导着,把农业的中国推向工业化。”这次会议是()
A.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
B.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
C.1956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
D.1978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 |
下表是某时期我国翻译外来著作情况简表,其最有可能出现于()
类别 |
翻译人员所占比例 |
翻译俄文书籍比例 |
工程技术 |
58% |
38%——45% |
人文与社会 |
14% |
A.1949——1956B.1956——1966
C.1966——1976D.1976——1984
鲍盛刚在《中国崛起与中国模式》提出:“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都是源于对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的改革和拯救,前者是给资本主义戴上一个的 氧气面罩,后者是给社会主义加上一个------的 发动机,从而使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它们都由此解决了旧问题,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材料中两处划线部分分别为 ()
A.市场经济政府干预 |
B.市场经济市场经济 |
C.政府干预政府干预 |
D.政府干预市场经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