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800年以后,美国和西欧一些国家的工业技术和军事技术迅速进步。
而与此同时,亚洲和非洲的大部分国家陷入了困境。中国的经济发展和行政管理滞后于其人口增长的速度,因而导致了民众的叛乱……这些负面趋势带来的影响是,在19世纪,欧洲国家(和美国)在与亚洲和非洲的弱国打交道时,越来越多地使用武力和廉价商品。
并不是殖民主义和武力征服导致了西方的崛起,而恰恰相反—是西方的崛起(依   靠技术力量)和其他地区的衰落才使得欧洲强权得以在全世界不断扩张。  
——[美]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
(1)据材料,分别说明导致欧洲崛起和亚洲国家衰落的最基本因素。并分析欧洲国家“使用武力和廉价商品”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2)“不是殖民主义和武力征服导致了西方的崛起”,作者的这种观点是否恰当,为什么?由此可见,分析评价历史问题所应坚持的基本方法是什么?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日本的对外扩张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政府1802年颁发一项学校法案,要求工厂主负责对工厂学徒进行读写算方面的教育。1870年颁发“初等教育法”,更明确地规定国家拨款扶助教育,划分学区,实施五至十二岁儿童的强迫教育。1872年把初等学校修业年限由6年变成7年,广泛应用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
材料二:

15世纪巴黎大学下设的四个系 19世纪柏林工业大学下设的四个系
材料三:朝廷建立学校,选取生员,免其丁粮,厚以廪膳,……全要养成贤才以供朝廷之用。诸生当上报国恩,下立人品,……学为忠臣清官。
——1652年清政府颁全国学校“卧碑”序文
材料四: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由于在外交活动中语言文字方面存在障碍,加之《天津条约》规定动作中外条约均用英文书写,并以外文为准。这迫使清政府作出了开办外国语学堂的决定。
材料五:维新派代表康有为、梁启超主张“开民智”、“变科举”、“兴学校”、设“师范”、“倡女学”。1898年光绪帝发布上谕开办京师大学堂,1902年以后,大学增设进士馆、师范馆、译学馆、医学馆、博物实业科等,到1910年成为设有经科、文科、法政科、商科、农科、格致科、工程科等七科的综合性大学。
(1)据材料一、二指出欧洲在教育方面发生的变化,并简要分析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前期教育的特点及洋务运动期间清政府开办的新式学堂目的。
(3)依据材料指出进入19世纪后,中国在教育方面与欧洲相比存在的主要差距。
(4)结合史实指出晚清政府办新式学堂对中国社会进步有哪些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元、明、清王朝在西南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分封首领世袭地方行政长官的土司制度。明朝永乐年间开始实行“改土归流”,但实施地区有限,西南大部份地区仍然实行土司制度;清雍正年间将很多少数民族世袭的土司改设为流官。改土归流后,在原土司地区实行和汉族地区相同的政治制度,如丈量土地、征收赋税、编查户口、组织乡勇、兴办学校、实行科举等。
材料二:西南地区各民族人民为缔造祖国的历史、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新中国实行的民族政策,使西南地区的社会经济面貌发生了极大变化,西南地区的经济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读材料一,归纳明清两代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政策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改土归流”政策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影响。
(2)试述新中国的民族政策。举出建国以后到1966年西南地区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两例。

有人说,戊戌变法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也有人说它是一次失败了的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你同意哪一种观点?为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几幅图片,表明中日两国准备发起什么运动?
(2)当时的中日两国在外部条件上相同的遭遇是什么?两国的努力最终命运有什么不同?
(3)材料三中梁启超认为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你认为中国发起的运动历经百日夭折,其原因何在?简要说明其历史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
由于维新变法触动了很多人的利益,社会上反对势力很大。例如废除八股文,使大批读书人通过八股文考取功名、升官发财的梦想破灭,他们自然群起而反对。湖南有个名叫曾廉的举人,甚至上书请求处死康有为和粱启超;一些衙门裁撤后,大批丢了乌纱帽的官员,极端仇视新政,他们或造谣惑众,或上书恫吓,使得京师谣言四起;令旗人自谋生计更引起不少旗人的强烈不满。这些从中央到地方的反对势力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后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的重要社会基础。
请回答:
(1)材料反映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2)社会上反对变法势力很大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根据材料概括具体表现。
(3)这一现象有什么影响?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