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编《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1937年8月13日至11月8日这一期间,日军伤亡数字累计如下。作为研究抗战的一个史料,下表可以说明下述哪一历史结论时引用( )
| 项目 时间 |
上海方向 |
华北方向 |
||||
| 死 |
伤 |
总计 |
死 |
伤 |
总计 |
|
| 1937年8月中 |
234 |
1112 |
1346 |
615 |
2367 |
2982 |
| 同年9月29日前累计 |
2528 |
9806 |
12 334 |
2300 |
6262 |
8562 |
| 同年10月14日前累计 |
3908 |
15 843 |
19 351 |
不 明 |
||
| 同年11月8日前累计 |
9115 |
31 259 |
40 672 |
不 明 |
A.百团大战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致华北日军死伤8562人
B.进攻上海、攻陷南京时日军死亡数超侵略华北日军死亡数
C.抗战相持阶段中国军队积极抗战致使日军死亡难以数计
D.淞沪会战时虽上海失守但也使得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破产
哈佛大学教授弗格森将1989年11月9日柏林墙的坍塌视为“世界经济的转折点”。其主要依据是( )
| A.不诉诸武力的冷战方式保障了经济安全 |
| B.德国的再次统一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
| C.世界面临着多极化趋势的冲击 |
| D.冷战秩序的瓦解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
沈志华在《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苏联历史专题研究(1917—1991)》中说:“最主要的是,临时政府没有看清楚二月革命后彼得格勒政治舞台上的真正主角是不再承认任何权威的群众,没有把群众的迫切需要作为稳定政局的问题来解决,在一系列具体问题上拖延不决,结果最终被群众抛弃。”材料反映出二月革命后( )
| A.人民强烈要求反对专制斗争 |
| B.人民急切要求解决生存与和平问题 |
| C.临时政府没有掌握实际权力 |
| D.临时政府对外妥协引发人民不满 |
1937年德国《共和报》曾载文称:“上海乃世界最富庶城市之一,在日本垂涎已久,在中国必以死力抵御,原属意料中事。观于战况之烈,足见日本获胜之望尚属渺茫。”此处所言战事()
| A.大大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
| B.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
| C.切断了日本与南洋的海上交通线 |
| D.标志着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
有史家认为,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接连发生,层次分明的连在一起,形成一场“总运动”。这场“总运动”的基本趋势是()
| A.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的转型 |
| B.政治上由专制向民主化转变 |
| C.由农耕经济向工业化的飞跃 |
| D.技术、制度、文化渐次转型 |
一位学者这样描述中国近代社会:“上层的知识界自1840年以后不断涌现出关心国家大事的开明人物,他们善于发现问题,勇于实践;下层则是广大农民,他们永远怀恋着土地,只关心乡村生活和传统。这两个世界间没有了解、没有交往、没有宽恕。”下列事件不能印证以上观点的是( )
| A.戊戌变法 | B.辛亥革命 |
| C.新文化运动 | D.国民革命运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