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图(a)到图(b),反映了19世纪工人运动的发展趋势是( )
图(a) 工人破坏机器 图(b) 巴黎公社成立
A.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 |
B.以争取普选权为主要斗争目标 |
C.从经济斗争转向政治斗争 |
D.使社会主义由理想变成了现实 |
“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2012年4月4日,这首唱了600年的民谣再次在洪洞县寻根祭祖园祭祖堂前响起。与这一活动关联最密切的中国古代制度是
A.禅让制 | B.世袭制 | C.分封制 | D.宗法制 |
历史纪年的方法有很多,如公元纪年法、世纪纪年法、天干地支纪年法、民国纪年法等。若按世纪纪年,公元前297年的正确表述是:
A.公元前三世纪初 | B.公元前三世纪末 | C.公元三世纪初 | D.公元三世纪末 |
19世纪60年代,俄、日两国改革的不同之处是()
A.在封建制度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背景下发生 | B.以暴力推翻原有政权后进行 |
C.改革后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 D.改革不彻底,保留大量封建残余 |
百日维新期间,普通绅民纷纷上书,据康有为记载:“至有野民渔人上书,纸用二尺条长,称及皇上亦不抬头,上亦一笑置之。”这说明 ( )
A.中国下层人民对光绪皇帝不尊敬 |
B.许多上书没有遵照奏折格式,人民急需教育 |
C.新政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激起资产阶级和普通民众参政热情 |
D.光绪皇帝比较通情达理 |
百日维新宣布废除八股取士,使“举国守旧迂谬之人,失其安身立命之业”,裁汰冗员“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对这种情况的分析,正确的是 ( )
①改革急于求成,操之过急 ②加大了反对改革的势力 ③促使慈禧太后扼杀改革 ④维新派缺乏改革的策略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②③ | D.①②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