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分别是中国古代哪位思想家的思想主张( )
①“仁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将以为法乎天下。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
②“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
③“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 A.①孔子 ②李贽 ③顾炎武 |
| B.①墨子 ②王阳明 ③王夫之 |
| C.①墨子 ②李贽 ③顾炎武 |
| D.①孔子 ②王阳明 ③王夫之 |
苏格拉底主张:凡是为一个人的理智宣判为错误的东西就不应该去想,不应该去做,哪怕受到当权者或任何法庭的强迫,也要不惜任何代价予以抵制。这表明苏格拉底()
| A.倡导民主政治 | B.强调依法治国 |
| C.对理性的尊崇 | D.忽视集体利益 |
在纪念五四运动一周年时,胡适说,“在变态的社会国家里面,政府太卑劣腐败了,国民又没有正式的纠正机关(如代表民意的国会之类),那时候,干预政治的运动,一定是从青年的学生界发生的。”他提醒学生说:“我们不要忘记:这种运动是非常的事,是变态的社会里不得已的事,但是他又是很不经济的不幸事。”在这里,胡适强调()
| A.五四运动的爆发的必然性 |
| B.政府的专政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
| C.中国缺乏民主政治的土壤 |
| D.学生应该用理性务实的方式救国 |
1882年,李鸿章在《试办织布局折》中奏请:“该局用机器织布,事属创举,自应酌定十年以内,只准华商附股搭办,不准另行设局”。这会导致()
| A.汉族地主官僚政治地位提高 |
| B.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到压制 |
| C.社会经济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
| D.有效抵制外国经济势力扩张 |
在宋代,以往“厚往薄来”、“接以仁义”、“示以绥怀”的观念和企图通过海外贸易关系宣示皇家“声威”的虚骄心理有了转变,转向讲求实际的经济效益。这表明()
| A.统治者放弃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 |
| B.统治者认识到了海外贸易的重要性 |
| C.海外贸易成为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 |
| D.闭关锁国政策不适应时代发展潮流 |
张树平说:中华帝国的那套“理性设计”,主要包括郡县制、法典化控制以及文官制度等,在权力控制和社会组织的意义上,“若以西洋史的眼光看,都是非常现代的创设”。这里的“现代”是指()
| A.中央对地方实行有效的管理 |
| B.运用法律来实现权力的监督 |
| C.国家管理的制度化和体系化 |
| D.官员选用采取公平公开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