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中华国学最突出的核心价值或理论价值是它独具特色的人文精神。其具体表现为始终彻底地从一种伦理化的人文世界观立场看待世界和人生,追求“人”“仁”同格的道德理想,并把这种理想推广到人伦之中,体现了一种强烈的普世关怀和人文实践精神。
国学中的“人文”一词,早在《周易》中就已出现。《易传》在解释贲卦的卦义时说:“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思是说,阴阳二气交互作用,产生自然界的“天文”现象;告别愚昧,居于文明,是人类特有的“人文”现象;根据天文,可以察知自然界阴阳寒暑、风霜雨雪等天时的变化;根据人文,可以改变人性气质、风俗环境等社会条件,从而使整个社会趋于良善。可见,中国早在两千多年前,已有“人文”一词,用以指称人类社会赖以健康发展的文化精神特征,标示“天文”“地文”“物文”等与人类精神、文化活动之本质区别。
天文、地文,乃至虎豹之文,在古人看来皆属自然界表现出来的文采,而“人文”乃专属人类社会活动所创造出来的精神、文化、理念及其所具有的价值内涵。这些具有指导意义的人文精神和价值内涵,不同于天地,也不同于草木鸟兽。用荀子的话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这里,“亦且有义”四字可以概括出国学对人文价值的追求。它不仅与天文、物文等自然之文不同,也与人类特有的文化产生出来的“神文”“鬼文”“权文”“钱文”等形形色色的社会之文不同。可以说,以儒家为主干的中国文化的人文关怀,主要体现为人之所以为人的价值体认普世性的实践理性和道德关怀。在《论语》中,有一段子路求教孔子的故事,子路问孔子如何才算完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这里的“文之以礼乐”,即是强调礼乐道德是人文的主要内容。
因此,我们不能把儒家的道德关怀仅仅限制在伦理或政治领域,其更重要的意义乃是对“人”的发现,对人的本质的认识,对人的主体性的揭示,也是对人作为本体存在的价值体认。所谓“主体性”或“本体存在”,皆指人的道德自觉。用孟子的话说便是人皆有“四心”(或“四德”),因此儒家人文主义的核心内容,即是道德自觉;而构成道德自觉的必要条件,又是儒家的仁爱学说。《论语》一书中,“仁”字出现了一百七十多次,即可说明孔子对“仁”的重视。孔子以“仁”界定“人”,即是肯定人的价值核心在于“仁爱”。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孔子又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把“爱人”作为人的基本品德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从爱自己的父母出发,然后再通过推己及人的方法,达到“爱亲则继其爱人”“孝之放爱天下之民”等社会效果。孟子发挥了孔子的仁爱思想,又提出“仁者爱人”的命题,认为孔子所谓“仁”,乃是仁者对他人发自内心的尊重和关切,因此“仁”必须是自觉的而“非由外铄”,这样才能由“不忍人之心”,发展为“不忍人之政”,以仁德之心施仁政于百姓,使天下之穷民(鳏寡孤独等无依无靠的人)而无告者皆有所养,从而实现仁治社会的愿望。
(选自2013年第5期《社会科学论坛》,略有删改)下列对国学中的“人文”一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早在两千多年前,已有我们国学中的“人文”一词,这在《周易》中可以找到最有力的证据。 |
B.“人文”一词在国学中可以用来标示人类精神、文化活动与“天文”“地文”“物文”等的本质区别。 |
C.“人文”既不属于自然之文,也不属于人类所特有的社会之文,而是以道德自觉为核心内容的儒家之文。 |
D.“人文”专属人类社会活动所创造出来的精神、文化、理念及其所具有的价值内涵,以礼乐道德为主要内容。 |
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中华国学最突出的核心价值或理论价值是它独具特色的人文精神。与最后一段形成并列。 |
B.第二段论述中国早就有“人文”一词,意思是告别愚昧,居于文明,是人类特有的“人文”现象。 |
C.第三段通过与天文、地文,乃至虎豹之文对比,重点论述了人文的内涵,比第二段推进了一层。 |
D.第四段着重论述中华国学人文精神的具体表现,从一种伦理化的人文世界观立场看待世界和人生,追求“人”“仁”同格的道德理想,并把这种理想推广到人伦之中。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引用孔子、孟子、荀子的话来说明仁爱、礼乐道德,这些儒家思想的精髓是中华国学独具特色的人文精神。 |
B.仁爱学说是构成儒家人文主义的核心内容,即道德自觉的必要条件,其内涵已经超越伦理或政治领域。 |
C.儒家的仁爱思想是从爱自己的父母出发,然后推己及人,从仁德到仁政,从而实现仁治社会的愿望。 |
D.孔子“文之以礼乐”的思想,强调了礼乐道德是人文的主要内容,体现了作为中国文化主干的儒家的人文关怀。 |
现代文大阅读
从阿尔卑斯山归来 [法]都德
在普鲁文斯省,当天气温暖起来时,把家畜送到阿尔卑斯山里取已经习惯了。畜生和人在那里要过五六个月,夜间便睡在露天底下高齐腰际的草里;随后,当秋天最初战栗的时候,他们又下山回到农庄上来,重在背迷迭香的花熏香了的灰色的小山上过着单调的牧羊生活……
昨天晚上羊群回来了。从早上起,大门便敞开的等待着;羊圈里铺了新鲜的干草。
不时地,人们重复着说:“现在,他们已经到艾杰尔了:现在,已经到巴拉都了。”
近黄昏的时候,突然间,一声大叫:“他们到那儿啦!”而在那边,在远处,我们看见羊群在尘土腾起的光辉里前进着。
整个的路好像在跟羊群一起蠕动,老公羊走在最前边,角往前伸着,现出凶野的神气;在它们的后边,是羊群的主要部分,有点疲倦了的母亲们,偎挤在腿间的乳儿,篮子里驮着新生的小羊羔,一边走一边摇晃着的,头上戴着红绒球的骡子;再后边,是全身浸在汗里,舌头伸到地上的狗;走在最后边的,是两个高大的裹在褐色毛布外套里的牧羊的家伙,衙门的外套像袈裟一样,一直拖到脚后跟。
所有这一切,在我们面前快乐地排成行列,带着一阵急雨般的践踏声拥进了大门。
那时院子里是怎样的骚乱啊!金绿两色相间的大孔雀,戴着绢绒般的冠,从它们的栖木上认出了来者,并用一种惊人的号筒般的鸣叫迎接它们。
沉睡着的鸡窝突然被惊醒了。所有的都站了起来:鸽子,鸭子,火鸡,竹鸡。整个的家禽场像是疯狂了一般。母鸡们谈着要玩一整夜…………
好像是每一只羊在它的沾染着阿尔卑斯草的芬芳的毛里,带回一种使人沉醉,使人舞蹈的田野的活跃气氛似的。
在这样的骚动中间,羊群各自找到了自己的住所。没有比这样的安置看来更可爱了。老公羊看到了它们的食槽,感动得流出了眼泪。那些在旅途中生出来而还从未看见过农庄的羊羔和极小的羔儿,惊奇地看着它们的周围。
但是最动人的是那些狗,那些忠于职务的牧羊人的狗。它们跟在羊群后边十分忙碌,在农庄上就只看到它们。
守夜的狗在它的窝里唤它们回来是徒劳的;井边盛满了新鲜的水的水桶向它们做手势也全无用处;在羊群进来以前,在粗大的门闩把小栅栏门关了以前,在牧羊人到低矮的小屋里坐在桌子周围以前,它们是什么也不要看,什么也不要听的。
而在这时候,它们才仅仅同意进到群狗的窝里去。在那儿,它们一边舐着它们的菜汤桶,一边同它们农庄上的同伴们谈论着它们在山里所做的事情:在那可怕的地方,有狼,有洋溢着露珠的大朵的紫色的毛地黄……。
16.在羊群秋归的情景描写中,文章主要传达了哪两个方面的感受?
17.“好像是每一只羊在它的沾染着阿尔卑斯草的芬芳的毛里,带回一种使人沉醉、使人舞蹈的田野的活跃的气氛似的。”结合上下文,说说这句话的含义。
18.本文最后突出写了狗的形象,你认为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19.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描写羊群归家后的情景?请结合有关具体描写,简要分析其作用。
现代文大阅读
春夜的幽灵
台静农
魂来枫林青
魂返关塞黑
我们在什么地方相晤了,在梦境中我不能认出;但是未曾忘记的,不是人海的马路上,不是华贵的房屋里,却是肮脏的窄促的茅棚下,这茅棚已经是破裂的倾斜了。这时候,你仍旧是披着短发。仍旧是同平常一样的乐观的微笑。同时表示着,“我并没有死!”我呢,是感觉了一种意外的欢欣,这欢欣是多年所未有的;因为在我的心中,仅仅剩有的是一次惨痛的回忆,这回忆便是你的毁灭!
在你的毁灭两周以前,我们知道时代变得更恐怖了。他们将这大的城中,布满了铁骑和鹰犬;他们预备了残暴的刑具和杀人机。在二十四小时的白昼和昏夜里,时时有人在残暴的刑具下忍受着痛苦,时时有人在杀人机下交给了毁灭。少男少女渐渐地绝迹了,这大的城中也充满了鲜血、幽灵。他们将这时期划成了一个血的时代,这时代将给后来的少男少女以永久的追思与努力!
“俞也许会离开这个时期的!”我有时这样地想。在我的心中,总是设想着你能够从鹰犬的手中避开了他们的杀人机;其实,这是侥幸,这是懦怯,你是将你的生命和肉体,整个地献给人间了!就是在毁灭的一秒钟内,还不能算完成了你,因为那时候你的心正在跳动,你的血还在疯狂地奔流!
在你毁灭了以后的几日,从一个新闻记者口中辗转传到了我,那时并不知道你便是在这一次里完结了;因为这辗转传出的仅是一个简单的消息。但这简单的消息,是伟大的悲壮的。据说那是在一个北风怒啸的夜里,从坚冰冻结的马路上,将你们拖送到某处的大牧场里。杀人机冷然放在一旁,他们于是将你们一个个交给了。然而你们慷慨地高歌欢呼,直到你们最后的一人,这声音才孤独地消逝了!自我知道这消息以后,我时常在清夜不能成寐的时候,凄然地描画着,荒寒的夜里,无边的牧场上,一些好男儿的身躯,伟健地卧在冻结的血泊上。虽然我不知道你在其间。
一天清晨,我同秋谈到这种消息,他说也有所闻,不过地址不在某处的牧场,其余的情形都是一样的,但是他也不知道其间有你。忽然接到外面送来的某报,打开看时,上面森然列着被难者的名字,我们立刻变了颜色。这新闻是追报两周以前的事,于是证实了我们的消息,并且使我们知道被难的日子,——这一天的夜里,也许我还在荧灯前无聊的苦思,也许早已入梦了,反正是漠然地无所预感。然而我所忘不了的仍、是两周后的一个清晨。
报上所登的名字有你的好友甫。回忆那三年前的春夜,你大醉了,曾将甫拟作你的爱人,你握着他,眼泪滴湿他的衣;虽然这尚不免少年的狂放,但是那真纯的热烈的友情,使我永远不能忘记。你们一起将你们自己献给了人间,你们一起将你们的血奠了人类的塔的基础。啊,你们永远同在!
三年前,我同漱住在一块,你是天天到我们那里去的。我们将爱情和时事作我们谈笑的材料,随时表现着我们少年的豪放。有时我同激故意虚造些爱情的事体来揶揄你,你每次总是摇动着短发微微地笑了。这时候我们的生活,表面虽近于一千六百年前魏晋人的麈尾清淡,其实我是疏慵,漱是悲观,而你却将跨进新的道路
第二年你切实地走进了人间以后,我们谈笑的机会于是少了。但是一周内和两周内还得见一次面的。渐渐一月或两月久,都不大能够见面了。即或见了面,仅觉得我们生活的情趣不一致,并不觉着疏阔,因为我是依然迷恋在旧的情绪中,你已在新的途中奔驰了。
去年的初春,好像是今年现在的时候,秋约我访你,但是知道你不会安居在你的住处;打了两天的电话,终于约定了一个黄昏的时分,我们到你那里去。你留我们晚餐。我们谈着笑着,虽然是同从前一样的欢乐,而你的神情却比从前沉默得多了。有时你翻着你的记事薄,有时你无意的嘴中计算着你的时间,有时你痴神的深思。这时候给我的印象,直到现在还没有隐没,这印象是两个时代的不同的情调,你是这样的忙碌,我们却是如此的闲暇,当时我便感觉着惭愧和渺小了。
以后,我们在电车旁遇过,在大学的槐阴下遇过,仅仅简单地说了一两句话,握一握手,便点着头离开了。一次我同秋往某君家去,中途遇着你,我们一同欢呼着这样意外的邂逅。于是你买了一些苹果,一同回到我的寓处。但不久你便走了。秋曾听人说,你是惊人的努力,就是安然吃饭的机会,也是不常有,身上往往是怀着烧饼的。
不幸这一次我送你出门,便成了我们的永诀!这在我也不觉着怎样的悲伤,因为在生的途上,终于免不了最后的永诀;永诀于不知不觉的时候,我们的心比较得轻松。至于你,更无所谓了,因为你已不能为你自己所有,你的心,你的情绪早已扩大到人群中了。况且在那样的时代中,时时刻刻都能够将你毁灭的;即使在我们热烈地谈笑中,又何尝不能使我们马上永诀呢?
春天回来了,人间少了你!而你的幽灵却在这凄凉的春夜里,重新来到我的梦中了。我没有等到你的谈话便醒了,仅仅在你的微笑中感觉着你的表示“我并没有死”。
我确实相信,你是没有死去;你的精神是永远在人间的!现在,我不愿将你存留在我的记忆中,因为这大地上的人群,将永远系念着你了!
背景提示:1928年,风雨如磐。25岁的未名社成员台静农,在好友北平市委书记刘俞牺牲后,写此文以作悼念。
16.“其实,这是侥幸,这是懦怯,你是将你的生命和肉体,整个地献给人间了”,句中“侥幸”“懦怯”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17.“他们将这时期划成了一个血的时代,这时代将给后来的少男少女以永久的追思与努力!”这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8.文中,作者以杜甫《梦李白》中的诗句开篇。用意是什么?
19.通观全文,请回答作者为什么将这篇散文题为“春夜的幽灵”。
现代文大阅读
春天的梦 苏叔阳
黎明,窗外飘着雪花,静静地,静静地……啊,多像梦的使者。蓦地,几行诗句涌上心头:闪亮的雪花,轻柔晶莹每一片都是一个温馨的梦。
让树枝看见了新绿,让街道看见了浓阴。
哦,在这落雪的早晨,我忽地闻到了丁香的芬芳,听见了蜜蜂的歌唱……
春天是可爱的吗?特别是在这里,短促得犹如蜉蝣的生命,只一闪,就是烈日炎炎的夏天。
春天是值得留恋的吗?特别是在这里,常常有漫天的风沙,吹干你生命的汁液。
但我还是喜爱她,像喜爱我最倾心的恋人;我还是执拗地追寻她,像追寻早已消逝了的我的童年。
因为再短促的春天,也还是春天,可以看得见积雪里萌生的小草,枯枝上吐出的嫩蕾。可以看见绿色,这生命最基本的色素;可以看见鲜红,这滚烫的血液的火焰。而没有了色彩,也就没有了旋律,没有了诗歌,没有了舞蹈,没有了运动,没有了一切!春天赋予世界以色彩。
再寒冷的春天,也还是春天。只要挺得过那风沙,人们总会脱去厚厚的外装,活动一下僵硬的躯体,唤醒沉睡在灵魂里的种种追求。春天赋予人类以希望。
因为有了对春天的渴慕,对春天的梦想,我忍耐住了许多寒冬。
三十多年前的一个冬天,好像比现在冷得多。那时我还是个孩子。可我觉得一切都没有希望。我曾在作文里发过“人生如梦”的叹息。我那时只有十岁呀。可是春风吹开了故都的城门,也廓清了我心灵上的迷雾。我真像一棵小草伸出了青春的嫩芽,一条铺满鲜花的道路在我的面前伸展开来。从那时起,我知道了春天与希望同在,春天与温暖俱来。哦,我怀念,怀念那给了我们民族和我们民族所有子孙以幸福、以理想的1949年的春天。
我也还记得过了二十年后的那个严冬。我在长城以外的一个荒凉的村庄,经受“脱胎换骨”的革命教育,我记得那带着冰碴的红高粱面糊糊,记得那缩肩拱背的农民木然的眼睛,记得那阳坡下避风的土洞。在那儿,眼光木然的农民,用一小堆枯叶为我燃起野火,烤暖我的脚,烤暖我的心,送给我一个烤熟的土豆。在那儿,我曾经蜷缩着睡去,梦见了春天;淙淙的水,摇曳的花。梦见妻子温柔的手臂,小儿子的笑脸——他那时刚刚出生不久。靠了春天的梦,我熬过了践踏灵魂的岁月。
又是一个春天。祖国的大地被泪水飘起,人们哭诉一个巨人的长睡,仿佛他带走了所有的人内心里对春天可怜的梦幻。然而,春天毕竟来了,虽然迟了,虽然挟着风沙,虽然难免还残留着严冬的寒气。可她毕竟是春天。
地球上不能没有春天,人生里不能没有梦幻。我愿春风把梦吹撒到一切人的心头。
我们不能苛求春天,因为春天是冬天的产儿。她有母体的印痕,但她不同于母亲。她娇嫩、柔弱,可她有长长的未来,她的每一个细胞都是希望的种子。严冬所诞生的并不是严冬。因此,人类才向她呼唤,才把她赞颂。
晶莹的雪花,正在为春天铺下襁褓,阵阵的鞭炮正在为春天催生。我在梦中焦渴地呼唤着春天,又将在春天里编织新的梦幻。
啊,祖国的春天呐,家乡的春天呐!就算你短促到只有一瞬,为了这一瞬里所凝集、所包容的未来的一切,我也愿意献出我的生命。
春天快来吧!
16.作者写春天的梦,为什么要从冬天的雪花写起?
17.作者感受到的家乡的春天是什么样的?请简要概括
18.“春风吹开了故都的城门,也廓清了我心灵上的迷雾。”结合上下文,说说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9.本文的题目是“春天的梦”,文中又多处将“春天”与“梦”联系在一起,请说说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现代文大阅读
冬 景
贾平凹
早晨起来,匆匆到河边去。一个也没有,那些供人歇身的石凳儿空着,连烫烟锅磕烟灰留下的残热也不曾存。手一摸,冷得像被烙铁烫了一样地生疼。
堤下的渡口,小船儿依然系在柳树上,却不再悠悠晃动,横了身子,被冻固在河里。船夫没有出舱,弄他的箫管吹着,若续若断,似乎不时就被冻滞了;或者嘴唇不再软和,不能再吹下去。便在船下的冰上燃一堆柴火,烟长上来,细而端。什么时候,火堆不见了,冰面上出现一个黑色的窘窿,水咕嘟嘟冒上来。
一只狗,白绒绒的毛团儿,从冰层上跑过对岸,它在冰面上不再是白的,是灰黄的。后来就站在河边被砸开的一块冰前,冰里封冻了一条小鱼,一个生命的标本。狗便惊奇得汪汪大叫。
田野的小路上,驶过来一辆驴拉车。套辕的是头毛驴,样子很调皮,公羊般大的身子,耳朵上、身肚上长长的一层毛。主人坐在车上,脖子深深地缩在衣领下,不动也不响,任毛驴跑着。落着厚霜的路上,驴蹄叩着,干而脆地响,鼻孔里喷出的热气向后飘去,立即化为水珠,亮晶晶地挂在长毛上。
最安静的,是天上的一朵云和云下的那棵老树。
吃过早饭,雪又下起来了。没有风,雪落得很轻、很匀、很自由,在地上也不消融,虚虚地积起来,什么都掩盖了本质,连现象都模糊了。天和地之间,已经没有了空间。
只有在村口的井,没有被埋住,手背上也戴了蹄形手套,在炕上摇纺车。猫儿蜷在身边,头尾相接,赶也赶不走。孩子们却醒得早,趴在玻璃上往外看。玻璃上一层水汽,擦开一块,看见院里的电线差不多指头粗了:
“奶奶,电线肿了。”
“那是落了雪。”奶奶说。
“那你在纺雪吗?线穗子也肿了。”
他们就跑到屋外去,张着嘴,让雪花落进去,但那那还未到嘴里就化了。他们不怕冷,尤其是那两只眼睛。他们互相抓着雪,丢在脖子里,大呼小叫。
麦苗在厚厚的雪下,叶子没有长出来,也没有死了去,根须随着地气往下掘进。几个老态龙钟的农民站在地边,用手抓着雪,吱吱地捏个团子,说:“好雪,好雪。冬不冷,夏不热,五谷就不接了。”他们笑着、叫嚷着回去煨烧酒喝了。
雪还在下着,好大的雪。
一个人在雪地里默默地走着,观赏着冬景。前脚踏出一个脚印,后脚抬起,脚印又被雪抹去。前无去者,后无来人,也觉得有些超尘,想起了一首诗,又道不出来。
“你在干什么?”一个声音问道。
他回过头来,一棵树下靠着一个雪柱。他吓了一跳,那雪柱动起来,雪从身上落下去,像蜕落掉的锈斑,是一个人。
“我在作诗。”他说。
“你就是一首诗。”那个人说。
“你在干什么?”
“看绿。”
“绿在哪儿?”
“绿在树枝上。”
树上早没有了叶子,一群小鸟栖在树枝上,一动也不动,是一树会唱的绿叶。
“你还看到什么了?”
“太阳,太阳的红光。”
“下雪天没有太阳的。”
“太阳难道会封冻吗?睢你的脸,多红;太阳的光看不见了,却晒红了你的脸。”
他叫起来:“你这么喜欢冬天?!”
“冬天是庄严的、静穆的,使每个人去沉思,而不再轻浮。”
“噢,冬天是四季中的一个句号。”
“不,是分号。”
“可惜冬天的白色多么单调……”
“哪里!白是一切色的最丰富的底色。”
“可是,冬天里,生命毕竟是强弩之末了。”
“正是起跑前的后退。”
“啊,冬天是个卫生日了啊!”
“是的,是在作分娩前准备的伟大的孕妇。”
“孕妇?!”
“不是孕育着春天吗?”
说完,两个人默默地笑了。
两个陌生人,在天地一色的雪地上观赏冬景,却也成了冬景里的奇景。
1.(1)解释加点的词语在本文中的特定含义。
前无去者,后无来人,也觉得有些超尘。
(2)根据上下文,在划线处填上合适的语句。
“哪里!_______________.”
2.文章的题目为“冬景”,那么作者依次描写了哪三幅冬景图?
3.“冷得像被烙铁烫了一样地生疼”:“奶奶,电线肿了。”试分析这两个句子的表达效果,并结合文中其他类似的语句,简要概括本文的语言特点。
4.文章结尾“两个陌生人,在天地一色的雪地上观赏冬景,却也成了冬景里的奇景”可谓点睛之笔,巧妙地表达了作者对冬天的独特感受。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现代文大阅读
得寿山石默想
小 山
美石的结晶,源于火焰的洗礼。瑰丽的寿山石,我细细打量它的通体,其神秘的纹理和不确切、不可捉摸的色彩,太让我惊叹大自然的伟力。而寿山石破土而出,却是人间一个蹊跷,据说是和尚们依山修庙,揭去山的植被又凿掉许多岩层,于是宝石的矿脉显现。
但是,最贵重的石神,埋藏于山脚田间,溪水潺潺,蜿蜒绕行,石头像婴儿随流水嬉闹来到田埂河沿,耕田人弯身捡起,看着美丽生动,传阅于邻里,石头不是孤单的,农人们稍加仔细,又可寻到同样区别于普通卵石的这种美石。几年后,该石价格飙升,命名“田黄”。
怎么说,这种石头都是从暗处走出到明处,成为人世一种稀罕之物了。
其实想要描述寿山石的美,是徒然和拙劣的。不恰当的比喻很多,这里不必引述,因为不对等的对比,常常是人类可笑的附会。面对高级的东西,假如我们想不出个所以然来,完全可以沉默就表示尊重了,何必勉强自己大有局限的智能?石头就是石头,过多的定语和形容词也许只是增加了繁琐,败坏了它们天然的质朴简洁。在形状上,寿山石并无什么特殊,如果人类不剥开泥土或砾岩裹挟,它们混同凡尘自在,谁又能指认出其宝贵的本质?
然而,人类不仅把它们提取出来,欣喜这宝物的存在,还使它们的价格递增。宝石当然可以分出等次,珍稀程度取决于它们自身的质量,这原本不算错的。我不能忍受的是,它们被赋予不同的用途,而使身价显示出宝贵与一般来,这就完全违背了石头本身的平等意识。它们同处于山体田地里,小国寡民,鸡犬相阁,从无相互鄙夷或争斗,即使碰撞呼应,也如同风雨私语,彼此的共存乃天地造化的美意。
可人们大伤其脑筋来,把石头琢磨出自己要的形态,或治印送与皇上,或雕刻成艺术品对达官贵人献殷勤,或者用小技镂刻成掌上玩物、案几饰物,以为如此石头就身价倍增,有蓬荜生辉之功绩了。啧,不知道石头们究竟感激不感激?当然,琢玉成器是大功,果真内在的生命被完好发现,因雕刻而出世,那简直形同灵魂复活!但,工匠既凡心功利,石头又如何超凡脱俗?
我若是一块寿山石,我不愿意被如此寄寓富贵悠闲、人为改造得千娇百媚。苦刑害我失去天然。成为皇帝印玺如何?他下的谕旨即使是金科玉律,未必不伤害天良。皇帝腐朽,印章孤寡于陈年旧制中,成了木乃伊。被供奉达官显贵更可悲了,非君子之交,不过被当成卑鄙交易的一部分,即使在堂皇案几上落座,也是藏污纳垢的明证,从此堕入污泥!至于雕虫之人,主观任意把我变成个非我所愿的样子,小家碧玉地袖珍于装点之事,那种委屈连石头心肠也是要暗自垂泪的,哀莫大于心死啊,人的愚昧常常让自由的心灵窒息而萎顿。
我若是一块寿山石,果然被人发现,发现者不知道我是珍宝,管他把我弃置门外被风雨刺蚀还是扔到墙头上白白地再受日月育化,这对命运都不是最坏的。因为他们毕竟没有破坏我,我还是囫囵原朴地活着,灵魂丝毫未损。总是无人问津,我也乐得逍遥,再生百年千栽,让天地继续养护我的灵性。而一旦发生我的是位痴情君子,懂得我的美好,视我为珍奇,他必定舍不得用我交换名利而付给他人。
石头是不会腐烂的,时间和空间永远纺织它的摇篮,石头的心意永远存在。有时,时间和空间会给石头一身青苔,那是阳光与露水给它披覆的锦绣,可比花朵或彩云,远非桑麻可能媲美。
18.“其实想要描述寿山石的美,是徒然和拙劣的”。请简要概括作者这样说的原因。
19.寿山石宁可被“弃置门外”,也不愿“雕琢成器”。对此应当如何理解?
20.作者默想自己是一块寿山石,表达出什么思想感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A.文章开头交代寿山石的由来,突出“自然的伟力”,这样写对全文结构安排有铺垫和对照作用。 |
B.作者认为宝石的珍稀程度取决于它的自身质量,同时在不同用途上也能决定它们自身的价值。 |
C.作者不主张将寿山石琢磨出各种形态,是因为寿山石无法超凡脱俗,寿山石的灵魂也无法复活。 |
D.本文以寿山石为线索,先写寿山石的发现,接着写寿山石被人为利用,最后抒写作者的思考。 |
E.文章末段指出“石头的心意永远存在”。真切地表达出对朴素自然之美的追求,深化了文章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