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鸣在《辛亥:摇晃的中国》中写道:“革命带来了问题,答案却是只能在继续革命中得到解决。……所谓的革命,无非是要借助革命的杠杆,撬起可以使民族翻身的巨石,当无论如何都撬不动的时候,不是换一个杠杆,而是接长这个杠杆,用更激进的革命,继续撬。”作者认为中国近代前期( )
| A.革命目的极具坚定性 | B.革命手段极具优越性 |
| C.革命过程极具跳跃性 | D.革命结果极具建设性 |
中国近代历史上,在经济近代化的程度不断加深的过程中,政治近代化的趋势日益显露出来。下列最早提出中国政治近代化主张的人物应是
| A.魏源 | B.郑观应 | C.严复 | D.康有为 |
《校邠庐抗议》是早期维新派冯桂芬于1861年完成的作品,在该书的一系列政论中,明确提出“采西学”“制洋器”的主张。由此可知冯桂芬表达的思想应该是
| A.反抗侵略 | B.政治改良 | C.中体西用 | D.全盘西化 |
“中国最重三纲,而西人首言平等;中国亲亲,而西人尚贤;中国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中国尊主,而西人隆民……其予为学也,中国夸多识,而西人恃人力。”以下对该观点评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洋务派与顽固派论战的内容 |
| B.是“中学”与“西学”碰撞的客观结果 |
| C.倡导该观点的应是资产阶级 |
| D.该观点更加倾向于在中国传播“西学” |
“对传统文化心态的挑战,迈出近代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指的是近代中国人提出了
|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 B.“师夷长技以制夷” |
| C.“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
| D.“民主与科学” |
中国近代由守旧到革新的历程非常艰难,几乎每走一步都会经历新旧文化的激烈交锋,如在由“夷务”到 “洋务、西学”的演变过程中就曾经出现了激烈对抗的两个派别,他们分别是
| A.抵抗派和投降派 | B.洋务派和顽固派 |
| C.洋务派和早期维新派 | D.维新派和激进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