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下面图表的解读,能得出的正确信息是( )
①民族企业规模小、资金少
②民族企业发展迅速
③体现了实业救国的思潮
④是帝国主义列强争夺中国市场矛盾尖锐的表现
|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③ |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湖广总督等针对汉口、镇江一线“内地奸商依托洋商,任意私售私卖”现象,与列强力争,最终促成汉口、九江、镇江开埠设关。这表明
| A.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 |
| B.中国处理与列强外交关系的成熟 |
| C.中国重视自身利益诉求 |
| D.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
李鸿章认为,开口通商“于中国利害参半,未为全失”。下列各项中,符合这一认识方法的是
| A.“内治不修,则外交实无可办之理” |
| B.“都门被围御园火,五口通商弭兵祸” |
| C.“租界中沉淀的不仅是罪恶,亦有工业文明的积累” |
| D.“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
“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金融各个领域,使中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的依附地位。” 文中的“此”是指
| A.《南京条约》 | B.《北京条约》 |
| C.《马关条约》 | D.《辛丑条约》 |
李洵在《明清史》中说:“鸦片战争前夕的清代农业,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但是商业性农业已经出现。……商业性农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的苏、杭地区和粤江下游广州附近地区。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商业性农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下列各项属于鸦片战争后中国“商业性农业”发展原因的是
| A.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 B.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对原材料的需求 |
| 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
| D.晚清政府对“商业性农业”的重视 |
美国联邦政府没有设立国立大学,美国的大学分为私立大学和公立大学(公立大学主要为州立)在最高水平的大学中,私立大学占主要位置。这一局面反映了
| A.人民主权原则 | B.分权原则 |
| C.三权分立原则 | D.自由平等原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