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中国思想理论界出现了关于中国社会性质问题和中国社会史问题的论战。论战围绕“亚细亚生产方式”、中国历史上是否经过奴隶制社会、中国封建社会的性质及特征等问题进行。这一论战表明(  )

A.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B.马克思主义得到进一步传播
C.“双百”方针得到贯彻
D.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
科目 历史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联合国的成立 多民族政权的并立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孙中山认为:“井田之法既板滞而不可复用,则惟有师其意而已。”这种思
想体现在他的什么主张中

A.民生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族主义 D.三大政策

1924年,孙中山说:“从前奋斗不充分的原因,是由于没有办法,从此以后有了办法,就要诸君担负责任,拿这个办法,去替国人发生一个新希望。”“这个办法”是

A.武装夺取政权 B.联合地方实力派
C.建立责任内阁 D.实行新三民主义

在近代,有人认为“社会主义理想甚高,学派亦甚复杂。惟是说之兴,中国似
可缓于欧洲。因产业未兴,兼并未盛行也。”但后来又提出“物质文明不高,不足阻社会
主义进行。”导致这种认识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B.社会主义由理想变成了现实
C.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D.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

清末,出现了许多反映现实的灯谜,如“论伍子胥之为人”,谜底为“议员”;
“颈上污尘”,谜底为“领土”;“独行三年丧”,谜底为“专制”;“成汤鸣条之役”,谜底
为“商战”等。对此分析有误的是

A.体现了实业救国的思想 B.体现了爱国主义的情感
C.体现了阶级斗争的思想 D.体现了追求民主的思想

上海某县在1912年举行第一届小学联合国文竞进会,其中高小从一年级到四
年级的题目分别是《说谋生之大要》、《个人自治说》、《说社会教育之必要》《论现在小学
生对于中华民国之责任》,全县有70%的学生参加。下列对这一现象的理解中,不正确的

A.沿海地区观念更新较快 B.学校教育趋向近代化
C.民主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D.新文化运动影响巨大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