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是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都应该有梦想和追求。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十八大报告提出,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到2020年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目前,实现这一目标最大挑战是经济下行压力,需要激发人民群众智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在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居民收入倍增,更好地实现中国梦。
(1)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相关知识,说明居民收入倍增目标确定的理论依据。
材料二 全国多个省市区把“幸福”作为施政目标,100多个城市提出建设“幸福城市”……这意味着,社会发展不再仅仅关注经济的增长,而是切实回归到民生层面,关注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与提高,关注人民的感受,幸福、尊严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衡量指标。有网友认为,“幸福是一种感觉,只要感觉好,就幸福。”他的理由如下:幸福与金钱没有太大关系,有钱不一定就幸福,没钱也不一定不幸福,通向幸福之门最重要的是精神生活充实。
(2)运用唯物史观的知识,评析该网友的理由能否充分支持其观点。(6分)
材料一:进入2011年以来,为了有效管理流动性,央行频频使用货币政策工具。1月14日,决定从2011年1月20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2月18日,再次决定从2011年2月24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而此前的2月8日,央行刚刚上调了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
材料二:2011年2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讨论国务院拟提请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稿和审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稿。会议指出,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我国发展面临的形势仍然极其复杂。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提高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防止经济出现大的波动。
(1)运用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材料所体现的哲理。
(2)运用规律的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所发生的变化。
S市在全国率先提出并成功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其主要做法是:坚持政府引导,立足市情,盘活老城资源,大力扶持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和园区;坚持用市场化的方式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鼓励国有、民营和外资非文化企业以及非国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激发文化创造活力。
S市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如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
试分析上述观点的合理性。
马克思认为:“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类还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
简要分析说明,为什么说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月色的朦胧、娇美曾引发历代文人雅士的无限遐想,从“嫦娥奔月”的美妙传说到“万户飞天”的壮烈实践,人类从未停止过对月球的探索。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号”卫星成功发射。此次“嫦娥二号”拍摄的月面虹湾局部影像图与“嫦娥一号”相比,掀起了月亮的红盖头,看得见石头,看得见坑。“飞得更快,离月球更近,‘看’得更精细”的“嫦娥二号”的主要任务是为“嫦娥三号”实现月面软着陆开展部分关键技术试验。作为国家战略性科技工程,嫦娥系列卫星探月工程将更好地满足国家科学、技术、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综合需求。
结合材料,阐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