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 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着力抓好化解产能过剩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坚定不移化解产能过剩,不折不扣执行好中央化解产能过剩的决策部署。
材料一 近年来,我国钢铁的产能和表现消费量
注:依据行业标准,产能利用率低于80%即为产能过剩。
材料二 作为钢铁产值全国第一的河北省,2012年,粗钢产量1.8亿吨,粗钢产能达到2.86亿吨,压减任务之大也是全国第一。河北省通过按照国家标准强制关停一批;实行差别水价、电价,严格土地、环保执法,提高落后钢铁产能的运行成本,发挥市场的倒逼机制,退出一批;通过建立健全补偿机制和过剩产能退出机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引导企业技改和转产,或者去海外发展;通过企业兼并重组,扶优汰劣,削减劣质资源,整合优势资源;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扶持高成长性企业发展等措施化解钢铁行业过剩产能。
材料三 我国2013年《气候变化绿皮书》显示,25个省份被雾霾缠身,平均雾霾天数逼近30天,较同期偏多10.3天,创52年来之最。 2014 年地方两会纷纷把环境治理列为关注焦点,多数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出雾霾或PM2.5治理的提案和议案,要求政府“大手笔投责、硬手段惩治”,投入巨资加快环保设施建设和区城污染“联防联控”,切实维护群众生命安全。在两会的重视下,不少省份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了二氧化硫、二氧化碳、PM2.5、PM10 等下降幅度,甚至空气质量合格天数。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经济信息?结合材料二,从经济生活角度说明我国如何破解钢铁产能过剩困境。
(2)结合材料三,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地方两会重视环境治理的依据。
地图反映了人们认识世界的程度,地图的变化记录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过程。
欧洲中世纪时,地图主要由神职人员绘制。当时欧洲的世界地图千篇一律:基督教圣地耶路撒冷居于中心,多瑙河、地中海和顿河呈"T"字型,把世界分割为欧、亚、非三部分。中国古代地图大部分由官方或士大夫绘制,主要用于日常行政事务管理和作为读史的辅助工具。在中国古代绘制的世界地图中,中国占据绝大部分图幅,政区表现较为准确,中国疆域之外则绘制简略,严重失真。
由于人类活动范围的局限,早期地图绘制者认为地球是平的。15.16世纪哥伦布等航海家证实地球是圆的。随着遥感技术的广泛应用,现在的世界地图日益精准,更好地满足了生产生活的需要。
结合材料,说明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
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目标与责任。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是文化惠民工程的重要内容。
试举文化惠民工程的一个实例,并用《文化生活》中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的相关知识加以简要说明。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实施"走出去"战略成为对外开放阶段的重大举措。
图 1985-2010年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情况
(1)读图,描述外商直接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在各个阶段变化的基本特点,并说明加快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
(2)评析斯密关于分工的观点,并据此说明对外直接投资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
截止2011年底,我国直接投资企业已达1.8万多家,遍及全球178个国家和地区。目前,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对外投资审批环节多,对东道国政治、公共安全和社会民生等信息掌握不够,有的对外投资企业环保责任意识淡薄,个别国家对中国企业的到来怀有疑虑,有的国家复杂的社会政治环境影响到我国企业人员和资产安全……
(3)结合材料,针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在国内遇到的问题,说明我国政府应如何帮助企业更好地"走出去"。
作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中要面对东道国语言、风俗习惯、价值观、宗教信仰等文化差异带来的挑战。
(4)运用《文化生活》中的相关知识,谈谈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应对上述挑战应有的正确态度。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来推崇"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产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雷锋精神,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具有无私奉献、助人为乐的精神气质,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雷锋精神的生命力在于始终与时代发展相对接。2007年,来自全国各地的27位大学生,在选择未来时不只作功利想,不仅为稻粱谋,毕业后奔赴海南省鹦哥岭自然保护区。经过5年艰苦奋斗,他们克服了种种困难,重建了自然保护区工作站,提升了生态保护水平,改变了一方水土。鹦哥岭的大学生因甘于奉献而快乐,因学以致用而充实,因遵从理想而诗意。他们用青春诠释着新时代的雷锋精神,用美好情怀和理想气息感染者越来越多的当代青年。
(1)结合材料,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说明,雷锋精神对于我们民族和社会的价值是永恒的。
(2)雷锋和鹦哥岭大学生以帮助他人、奉献社会为乐。结合所学知识,探寻他们为何以助人、奉献为乐。(答出两点理由即可)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年来,伊朗核问题、朝鲜核问题、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等使国际社会对核安全更加关注。核材料流失和扩散、核恐怖主义威胁、核能开发利用中的风险控制等核安全问题日益突出。解决上述问题,实现核能全面和平利用,是国际社会的共同目标。
中国高度重视国际核安全,严格履行核安全国际义务,积极对外提供核安全援助。主张强化核安全能力建设,承担核安全国家责任;深化国际交流合作,提升全球核安全水平;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消除核扩散及核恐怖主义根源。
结合材料,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知识阐明,中国高度重视国际核安全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