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定1 mol氧气在标准状况下所占体积的实验操作步骤如下:
①按下图装配实验装置。
②洗净试管然后充分干燥。
③向500 mL烧瓶里装满水,向500 mL烧杯里加入少量水,把连接烧瓶和烧杯的玻璃管A、橡皮管B和玻璃管C中也装满水,中间不要留下气泡,然后用弹簧夹把橡皮管B夹紧。
④称得试管的质量为14.45 g,往试管里加入KClO3和MnO2的混合物,再称其质量为15.95 g。
⑤打开弹簧夹,把烧杯举起使烧瓶和烧杯中的水面一致,再关闭弹簧夹,然后把烧杯中的水倒掉。
⑥打开弹簧夹,加热试管的混合物到不再产生气体,即水不再流向烧杯时为止。
⑦反应完毕后把装置放置冷却到室温。
⑧调节烧杯的高度使烧瓶和烧杯中的水面一致,然后再关闭弹簧夹。
⑨用500 mL量筒测量烧杯里水的体积为285.0 mL,把它换算为标准状况下氧气的体积为279.7 mL。
⑩再称量冷却后试管的质量为15.55 g。
(1)在操作⑦中,装置冷却时,玻璃管C的出口,一直要在烧杯的水中,不能离开水面,其理由是 。
(2)简述操作⑧的必要性,即为什么要调节烧杯的高度,使烧瓶和烧杯中的水面一致? 。
(3)标准状况下,1 mol氧气所占的体积(保留小数后两位)为 L;混合物中MnO2的质量分数为 。
溴乙烷在不同溶剂中与NaOH发生不同类型的反应,生成不同的反应产物。
Ⅰ:在试管中加入3 mL 1 mol/L NaOH溶液和3 mL 溴乙烷,振荡,加热。
(1)设计实验证明上述实验中溴乙烷里的Br变成了Br-
(需说明:简单的实验操作及预测产生的实验现象)。
(2)观察到现象时,表明溴乙烷与NaOH溶液已完全反应。
(3)鉴定生成物中乙醇的结构,可用的波谱是和。
II:在试管中加入3 mL NaOH乙醇溶液和3 mL 溴乙烷,振荡,加热。
设计实验证明上述实验中溴乙烷发生的是消去反应
(需说明:简单的实验操作及预测产生的实验现象)。
在一定条件下,二氧化硫和氧气发生如下反应:2SO2(g)+ O2 (g)
2SO3(g) △H< 0。查阅资料知SO3熔点16.83℃,沸点44.8℃。
(1)600℃时,在一密闭容器中,将二氧化硫和氧气混合,反应过程中SO2,O2,SO3物质的量变化如图。
①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 K=
②该反应能自发进行的原因是。
③据图判断,该反应处于平衡状态的时间是。
④据图判断,反应进行至20 min时,曲线发生变化的原因是(用文字表达)。
(2)某化学研究学习小组用下图的装置组装设计了一个实验,以测定SO2转化为SO3的转化率,仪器的连接顺序是a→h→i→b→c→f→g→d→e。
①为提高SO2的转化率,实验时Ⅰ处滴入浓硫酸与Ⅱ处加热催化剂的先后顺序是。
②在Ⅰ处用大火加热烧瓶时SO2的转化率会。(填“填大”“不变”或“减小”)
③用n mol Na2SO3粉末与足量浓硫酸进行此实验,当反应结束时,继续通入O2一段时间后,称得Ⅲ处增重 m g,则本实验中SO2的转化率为。
用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NaOH溶液滴定10.00 mL已知浓度的盐酸,滴定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有关滴定的操作可分解为如下几步,并补充完整。①用NaOH溶液润洗滴定管。②取NaOH溶液注入碱式滴定管至“0”刻度以上2~3 mL。③④调节液面至“0”或“0”刻度以下,记下读数。⑤移取10.00 mL盐酸注入锥形瓶中,加入酚酞。⑥把锥形瓶放在滴定管的下面,用氢氧化钠溶液滴定并记下读数。
(2)若滴定前俯视滴定管读数,滴定后平视刻度读数,则会使氢氧化钠浓度的测定结果(填“偏高”“偏低”或“不变”)。
(3)如用酚酞作指示剂,则滴定终点的实验现象是。
(4)c(HCl)=mol·L-1
(5)c(NaOH) =mol·L-1
(6)右图表示50 mL滴定管中液面的位置,如果液面处的读数是a ,则滴定管中液体的体积(填代号)。
| A.是a mL | B.是(50-a)mL |
| C.一定大于a mL | D.一定大于(50-a)mL |
(7)常温下,用0.01 mol•L-1H2SO4溶液滴定0.01 mol•L-1 NaOH溶液,中和后加水至100 ml。若滴定到终点时少加一滴H2SO4(设1滴为0.05 ml)。则此时溶液的pH为。
某同学用如图一所示装置来探究CO2、SO2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结果通入CO2可以看到先浑浊后澄清的现象,但通入SO2没有看到浑浊现象。经过思考分析后,该同学改用图二的装置,将气体收集在注射器,缓缓地将气体一个气泡一个气泡地通入澄清石灰水中,都能看到石灰水先变浑浊再澄清的现象。
(1)SO2是空气污染物之一,它的危害是。
(2)图一中生成CO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3)如何鉴别CO2和SO2(只需要写出一种方法,应写出操作方法、现象和结论)?。
(4)用图一进行SO2与石灰水反应的实验时,从环保角度考虑,还需要增加什么装置,在方框中画出。
(5)对比分析两组实验,你认为用图一装置实验时,通过SO2不能出现浑浊的原因可能是。
下表是某兴趣小组通过实验获得的相同体积足量稀硫酸与铁反应的实验数据:
| 实验序号 |
金属质量/g |
金属状态 |
c(H2SO4) mol/L |
实验温度/℃ |
金属消失的时间/s |
|
| 1 |
0.10 |
丝 |
0.7 |
20 |
250 |
|
| 2 |
0.10 |
丝 |
1.0 |
20 |
200 |
|
| 3 |
0.10 |
粉末 |
1.0 |
20 |
125 |
|
| 4 |
0.10 |
粉末 |
1.0 |
30 |
50 |
分析上述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2)①实验1、2可得出的结论是;
②实验2、3可得出的结论是;
③实验3、4可得出的结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