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认为: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性影响到社会开放的程度。从这一观点出发,唐朝社会开放程度较高,主要得益于实行 ( )
A.三省六部制 | B.科举制 | C.察举制 | D.均田制 |
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载:“通身度长一丈六尺,隆起花楼,中托衢盘,下垂衢脚,对花楼下堀坑二尺许,以藏衢脚,提花小厮坐立花楼架木上,机末以杠卷丝,中用叠助木两枝,直穿二木,约四尺长,其尖插于筘两头。”材料中的生产工具主要用于()
A.制瓷 | B.冶金 | C.纺纱 | D.织锦 |
据《荀子·王制》记载,“论百工,审时事,辨功苦,尚完利,便备用,使雕琢、文采不敢专造于家,工师(工官)之事也。”这里的“工师”是( )
A.官营手工业中的工匠 | B.管理手工工匠的官员 |
C.管理市场经营的官员 | D.掌握精巧技艺的匠户 |
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出现了众多农民有目的的“迁业(改变原先从事的职业)”现象。据记载,在江、浙等地,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人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绫绸之利”。农民“迁业”现象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自然经济日益解体 | B.国家“重商”政策确立 |
C.农村经济结构发生改变 | D.手工业逐步成为主导产业 |
在中国人口发展史上,到清代乾隆皇帝时,1741年突破l亿,1776年达到2亿,1790年超过3亿。发展到道光皇帝时的1834年突破了4亿人口,这种人口的大量增长对中国来说( )
A.对传统社会形成了巨大的压力 |
B.促进了城市化发展 |
C.是长期重农抑商政策的结果 |
D.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的产物 |
下图是甘肃莫高窟壁画“农作图”中的一幅,这反映出()
A.唐代在西北率先实现了生产工具的革新 |
B.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已影响到西北地区 |
C.中国的农业开始确立铁犁牛耕的模式 |
D.土地的日益集中导致人民生活困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