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霉素可以通过提高生长素的含量间接促进植物生长。图1是为了验证这一观点的实验方法,图2是生长素合成与分解的过程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图1 图2
图4-9-4
| A.图1中放在两个相同琼脂块上的幼苗尖端的数量应该相等 |
| B.若对1号幼苗施加了赤霉素,则放置琼脂块的去尖端胚芽鞘会向右弯曲生长 |
| C.若继续探究赤霉素提高生长素含量的机理,则可以提出以下假设:赤霉素促进生长素的合成、赤霉素抑制生长素的分解、赤霉素促进生长素的合成同时抑制生长素的分解 |
| D.若赤霉素是通过促进生长素的合成来提高生长素的浓度,则可以提出假设:赤霉素通过促进生长素基因的转录,从而翻译出更多的生长素 |
某种群产生了一个突变基因F,其基因频率在种群中的变化如下图所示。以下推断正确的是
| A.该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因为环境改变使之产生了定向变异 |
| B.基因型为FF的幼体存活率一定高于杂合子的存活率 |
| C.该种群中F基因频率发生定向变化表示新物种的产生 |
| D.F基因决定的性状在生存斗争中占有优势 |
育种的方法有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和基因工程育种等。下面对这五种育种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都在细胞水平上进行操作 |
| B.都不可能产生定向的可遗传的变异 |
| C.涉及的原理有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数目变异 |
| D.都不能通过产生新的基因从而产生新的性状 |
在一个种群中发现两种突变的性状,其中表现A种性状的个体,无论繁殖几代,性状都不变;而表现B种突变性状的个体,繁殖到第三代又有37.5%的个体恢复到原来的性状。A、B突变分别
属于
A.隐性突变和显性突变 B.人工诱变和染色体变异
C.显性突变和隐性突变 D.都是隐性突变或者都是显性突变
下图为某一遗传病的家系图,已知Ⅰ
1为携带者。可以准确判断的是
| A.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
| B.Ⅱ4是携带者 |
| C.Ⅱ6是携带者的概率为1/2 |
| D.Ⅲ8是正常纯合子的概率为1/2 |
一只雌鼠的一条染色体上某基因发生了突变,使野生型性状变为突变型性状。该雌鼠与野生型雄鼠杂交,F1的雌鼠、雄鼠中均既有野生型,又有突变型。若要通过一次杂交实验鉴别突变基因在X染色体上还是在常染色体上,选择杂交的F1个体最好是
A.野生型(雌)×野生型(雄)![]() |
B.野生型(雄)×突变型(雌) |
| C.野生型(雌)×突变型(雄) | D.突变型(雌)×突变型(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