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法国拒绝了英国加入欧洲共同市场的请求。戴高乐在解释法国的决定时说,如果让英国加入,就意味着最终会出现“一个依赖美国并由美国领导的庞大的大西洋共同体”,这是法国所不能接受的。这说明
| A.西欧国家间的矛盾消除 | B.法国挑战美国的领导地位 |
| C.政治多极化格局正在形成 | D.西欧力图摆脱美国的控制 |
1920年12月,毛泽东在致朋友的信中说:“我看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你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弃而不采,单要采这个恐怖的方法。”这表明在当时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看来
| A.俄国革命道路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 B.在中心城市举行武装暴动是当务之急 |
| C.暴力革命是进行社会改造的必然选择 | D.改良仍旧是改造社会行之有效的方法 |
公元前123年的罗马《索贿罪法》规定,主持审理贪污受贿案件的裁削官应按照法定程序,从拥有一定财产的居民中挑选50名陪审员,组成陪审团参与审判。由此建立起来的陪审制
| A.照搬了希腊的司法制度 | B.标志着罗马法律的日趋完备 |
| C.反映了罗马政体的改变 | D.体现了罗马司法程序的进步 |
《清史稿》记述,清代内阁“沿明旧名,例称政府”,但“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清朝前期以武立国 | B.六部分掌行政权力 |
| C.贵族特权不断削弱 | D.新的权力机构出现 |
明中后期介绍商路、商业信息的书籍大量出现,徽商黄汴的《天下水陆路程》记载了全国143条水陆交通路线的里程。这说明
| A.社会经济发展促成知识结构的更新 | B.印刷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
| C.商业类书籍为士子科举的必读书目 | D.商人成为知识的主要生产和传播者 |
文献与考古表明,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氏锦”。这表明
| A.外来文化改变了唐代的社会生活 | B.唐代中后期手工业趋于衰落 |
| C.外来的丝织技术超过了唐朝 | D.中外文化交流互动日益深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