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舍槿篱溪曲,鸡犬自南自北。菰叶长,水葓开,门外春波荡绿。听织,声促,轧轧鸣梭穿屋。”这首词反映了我国古代
A.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 B.商品经济发达 |
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 D.农业的落后性 |
太平天国领导人曾对在华的外国使节说:“尔等如帮助满人,真是大错,但即令助之,亦是无用的。”“平定时不惟英国通商,万国皆通商,……(但)害人之物为禁。”这说明太平天国在外交上( )
A.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本质有了正确认识 |
B.主张自由贸易,无论何种商品都不限制 |
C.已经形成了成熟的外交方针 |
D.奉行独立自主、反对侵略的外交政策 |
有一位学生对近代中国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作了以下一些连线,其中正确的是( )
A.第一次鸦片战争——《北京条约》——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 |
B.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开放沿海十处通商口岸 |
C.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割占香港岛 |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赔偿二亿两白银 |
2014年11月29日,长春人李海东以6.2万元拍下《琉球国全图》。该图是1785年日本著名政治学者林子平所著的《三国通览图说》(日本东京出版)一书中的附图。图中琉球三省和附属的36个岛屿都是黄色的标识,而当时的钓鱼台、黄尾山、赤尾屿等和广东、福建、浙江、南京,一律都是使用粉色标识的。这( )
A.说明日本已承认钓鱼岛为中国领土 |
B.可以作为钓鱼岛归属问题的历史实证 |
C.说明该学者的制图技术与现代无异 |
D.证实了中国历代政府对钓鱼岛的管理 |
有位学者把17世纪40年代明朝崇祯帝和英国查理一世两位君主的暴亡,视为两个民族历史的一个楔子——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西方的崛起、东方的没落明显加快。其观察问题的着眼点在于( )
A.政权发生更替 | B.社会形态转变 |
C.国力对比变化 | D.文化途径迥异 |
1895年,一位中国外交官对当时四个欧美国家的政体分别作了如下评述,“君主能以事下会议而不能独断”、“议院主议法,政府主行法,察院主断法”、“举国听于议院,势太偏重”、“上议院主用世爵,参以选举,君权仍重”,他所评述的国家依次是( )
A.英、美、法、德 | B.法、英、美、德 |
C.英、德、美、法 | D.法、德、美、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