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复出后,既开展密集的外交出访活动,积极加强与邻国的友好来往,建立合作关系(如下表),并特别注重拓展与日本、美国的联系。邓小平的外交目标()
时间 |
对象 |
1978年初 |
缅甸、尼泊尔 |
1978年9月 |
北韩 |
1978年10月 |
日本 |
1978年11月 |
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 |
1979年1月 |
美国 |
A.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为改革开放创造外部环境
C.抗衡苏联对安全压力
D.摆脱泛意识形态的束缚
1960年中科院召开学部大会,选出学部委员35人,既有周培源、苏步青这样的著名科学家,也有天津人民公社姜德玉、湖北工业劳模马学礼这样的工农大众。大会共宣布学部论文和报告69项,其中劳动模范有13项。这一现象()
A.反映了新中国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 |
B.体现了“科技为广大群众所共有”的观念 |
C.表明了工农大众科学素养的普遍提高 |
D.证明了工农大众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 |
下图为新中国一段时期内对外经济援助的有关数据。造成60年代援外支出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提出三个世界的划分理论 | B.“文革”严重干扰了经济建设 |
C.国民经济调整取得重大成果 | D.与美苏交恶需打开外交新空间 |
冈村宁次曾感慨:“日军有被城市吸引的恶癖……作战目标,计有运动的敌军及不动的土地(城市及河山要线),而在中国战线上以城市为目标者最多。在鼓舞士气上这是最合适的……部队虽奉命负有离开城市而经旷野压迫敌军的任务,但终为城市所吸引。”这侧面反映出()
A.日军战败的根源是城市中心战略的失误 |
B.中国战场的抗战使日军陷入艰难困境 |
C.中共的游击战术迫使日军处于防御之中 |
D.国共两党联合抗战使日军顾此失彼 |
孙中山晚年曾说:“欧洲当时是为个人争自由,到了今天……万不可再用到个人身上去,要用到国家身上去。个人不可太自由,国家要得到完全自由。……如果拿自由平等去提倡民气,便是离事实太远,和人民没有切肤之痛。他们便没有感觉;没有感觉,一定不来附和。”对此话的理解是()
A.反对西方个人自由 | B.认识到欧洲民主的局限 |
C.挽救国家民族救亡 | D.个人自由与国家的不相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