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是徐悲鸿所画奔马。徐悲鸿曾赴欧洲学习写实的专业绘画技法,从中他发现了根治中国画之重复、模仿的方法。然而,在巴黎和柏林学习了八年之后,他又重新回到运用中国艺术体裁、注重吸收中国传统画法以完善绘画风格的老路上来。徐悲鸿的创作历程表现了
A.中西方绘画技法相互融合 | B.文化爱国者抵御外国影响 |
C.文化交流中的全球化趋势 | D.中西方绘画技法难以融合 |
“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 一一洗刷干净不可.”为此而发起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的主要功绩是
A.推翻了封建专制政体 | B.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 |
C.推动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 D.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
胡适在1923年的一封信中写道:“25年来,只有三个杂志可代表三个时代,可以说是创造了三个时代:一是《时务报》,一是《民报》,一是《新青年》。”胡适所说的三个时代是
A.辛亥革命、护法运动、新文化运动 | B.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护国运动 |
C.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 D.戊戌变法、护国运动、护法运动 |
据学者研究,甲午战争之前的三百年中,日本翻译中国书籍有129种之多,而中国翻译日本书籍只有12种;但是之后的十几年中,日本翻译中国书籍仅有16种,而中国翻译日本书籍达到958种,期中多数为政治、法律类。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马关条约》规定中国必须进口日本图书 |
B.日本为进一步侵略中国制造政治舆论 |
C.日本的文化交流由开放走向封闭 |
D.中国知识分子通过日本学习西方 |
美籍华人学者张馨保在《林钦差与鸦片战争》一文中指出:“在所有19世纪的中国政治家中,林则徐的形象和影响都超过了其他人。……比曾国藩、李鸿章早二、三代人的时间,林则徐就已提倡和发动了向‘蛮夷'学习的自强运动。”这一评述体现的史学观点是
A.革命史观 | B.进化史观 | C.全球史观 | D.近代化史观 |
某历史著作中主要有“火车的发明”、“大清帝国的衰落”、“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逐渐缩小的世界”等章节。此著作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工业文明下的世界 | B.晚清政府的徘徊与挣扎 |
C.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 | D.东西方的隔绝与冲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