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李鸿章所办洋务,综其大纲不出二端,一曰军事,二曰商务,其间有兴学堂派学生游学外国之事,大率皆为兵事起见,否则以供交涉翻译之用者也。海陆军事,是其生平全力所注也。盖彼以善战立功名,而其所以成功实由与西军杂处,亲睹其器械之利,取而用之,故事定之后,深有见夫中国之兵力,平内乱有余,御外侮不足,故兢兢焉以此为重,其眼光不可谓不加寻常人一等,而其心力之瘁于此者,亦至矣。
——梁启超著《李鸿章传》
材料二 北洋官场风气之坏,鸿章不能无责。盖察吏用人,渐重华饰,国藩贞朴之风稍替矣。……袁世凯杨士骧继督畿辅,踵事增华,北洋官场,风气日趋浮靡,皆号为宗法鸿章焉。
——苏同炳著《中国近代史上的关键人物》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对李鸿章的评价及理由。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评价李鸿章的方法。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交通工具对生活的影响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请回答:(3)西方启蒙思想家的思想成为近代中国先进分子用来启迪民智、传播西学的武器。根据材料二提供的历史信息,说明其理论宣传的各自特点和实践结果的不同。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卢梭在他的小说《新爱洛绮丝》中,借一位开明贵族之口说)在一个国家里,贵族只不过是有害而无用的特权。你们如此夸耀的贵族头街有什么令人尊敬的?你们贵族对祖国的光荣、人类的幸福有什么贡献?!你们是法律和自由的死敌。凡是在贵族阶级显赫不可一世的国家里,除去专制的暴力和对人民的压迫以外,还有什么?
材料二:(l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博马舍在他写的剧本《费加罗的婚礼》中借主人公费加罗之口以仆人身份对他的贵族主人说)因为您是个大贵族,您就自以为是伟大的天才!门第、财产、爵位、高官,这一切使您多么洋洋得意!您干过什么,配有这么多享受?除去在从娘胎里走出来时用过一些力气外,您还有什么了不起的?……至于我呢,湮没在无声无息的广大人群之中,仅仅是为了生活而施展出来的学问和手段,就足够统治整个西班牙一百年还有富余。您居然想跟我来争夺果实!
材料三:(当法国国王路易十六读过博马舍的剧本后惊呼)这个人嘲笑国家中所有一切应该受尊敬的事物。这个剧本上演就会产生危险,它会导致拆毁巴士地狱。
——以上材料均引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请回答:
(1)概括指出材料一、二反映的主要思想。据此说明其对社会现实的基本态度。
(2)由路易十六的“惊呼”,你可得出什么结论?(3分)
(3)上述材料提供的思想主张对促进法国社会变革起了什么作用?(3分)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大量涌入中国,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发生了尖锐的冲突。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思想界进行了激烈的争论。这一争论贯穿中国近代史始终,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源提出:“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窃其所长,夺其所恃”。他又强调“势变道不变”,“乾尊坤卑,天地定位……是以君令臣必共,父命子必宗,夫唱妇必从”……后来为洋务派所承接,发展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如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思想家王韬说“当默深(魏源)先生时,与洋人交际未深,未能洞见其肺腑,然师长一说,实倡先声”。
——曾乐山《中西文化和哲学争论史》
材料二:我们必须承认我们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质机械上不如人,不但政治制度不如人,并且道德不如人,知识不如人,文学不如人,音乐不如人,艺术不如人,身体不如人。
——胡适《介绍我自己的思想》
材料三: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魏源在中西文化关系问题上的主要观点。王韬评论他“实倡先声”的含义是什么?
(2)据材料二归纳胡适的主要观点。这一思想观点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3)毛泽东对外来文化的观点是什么?运用这一观点,他在20世纪20年代创造性地提出了什么新的革命理论?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近代史上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文化看法的发展趋势。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胆小怕事),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论语》
材料二:(李斯上奏)“非秦纪皆烧之,……天下敢藏有《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以今非古者族……”
——司马迁《史记》
材料三:(董仲舒建议)“《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宜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董仲舒《对策》
材料四:言论一:“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应“遏人欲而存天理。”言论二:“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政治主张。
(2)材料二和材料三对待孔子学说(儒家)的态度各是什么?当代史学家冯天瑜称董仲舒为当时的“群儒之首”, 董仲舒对儒家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哪两个方面?
(3)指出材料四中言论一、二各是谁的观点,并概括各自的核心思想。
(4)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思想长盛不衰的原因。

17—18世纪,中国和西方都出现了新的社会思潮,黄宗羲和孟德斯鸠分别是其重要的代表人物。清末,孙中山曾刊印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宣传革命,他对孟德斯鸠及其思想也推崇备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史料
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
夫治天下犹曳(yè,拖拉)大木然,……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耶。
——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史论
黄氏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móu,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
——赵轶峰《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求的维度》
材料三史观
我们专注于两个主题——“传统”和“交流”——的研究,以此来理顺世界历史。这两个主题集中反映了人类发展的最重要的特征,概言之,它们可以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因作出解释。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1)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说明黄宗羲的思想中哪些“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哪些又体现了“新见”。
(2)材料二主张用什么方法去评价黄宗羲的思想?运用这一方法,评价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
(3)结合黄宗羲与孟德斯鸠的思想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影响,谈谈你对材料三的认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