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德尔利用假说—演绎法发现了遗传的两大定律。其中在研究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时,针对发现的问题孟德尔提出的假说是 ( )
A.F1表现显性性状,F1自交产生四种表现型不同的后代,比例是9∶3∶3∶1 |
B.F1形成配子时,每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不同对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F1产生四种比例相等的配子 |
C.F1产生数目和种类相等的雌雄配子,且雌雄配子结合机会相同 |
D.F1测交将产生四种表现型的后代,比例为1∶1∶1∶1 |
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以下关于DNA与RNA特点的比较,叙述正确的是( )
A.在细胞内存在的主要部位相同 |
B.构成的五碳糖不同 |
C.核苷酸之间的连接方式不同 |
D.构成的碱基相同 |
下列有关基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基因都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生物性状 |
B.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或RNA片段 |
C.基因以一定的次序排列在染色体上 |
D.基因是生物遗传的基本功能单位 |
DNA分子片段复制的情况如图所示,图中a、b、c、d表示脱氧核苷酸链的片段。如果没有发生变异,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b和c的碱基序列可以互补
B.a和c的碱基序列可以互补
C.a中(A+T)/(G+C)的比值与b中(A+T)/(G+C)的比值相同
D.a中(A+G)/(T+C)的比值与d中(A+G)/(T+C)的比值一般不相同
如果将含有1对同源染色体的精原细胞的2个DNA分子都用15N标记,并只供给精原细胞含14N的原料,该细胞进行1次有丝分裂后再减数分裂1次,产生的8个精细胞中(无交叉互换现象),含15N、14N标记的DNA分子的精子所占的比例依次是( )
A.50% 100% | B.25% 50% | C.25% 100% | D.50% 50% |
某双链DNA分子含有400个碱基,其中一条链上:A∶T∶G∶C=1∶2∶3∶4。则有关该DNA分子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该DNA分子的一个碱基改变,不一定会引起子代性状的改变 |
B.该DNA分子连续复制两次,需要游离的腺嘌呤脱氧核苷酸120个 |
C.该DNA分子中4种含氮碱基A∶T∶G∶C=3∶3∶7∶7 |
D.该DNA分子中的碱基排列方式共有4200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