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校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对洞庭湖水体中的微生物种类进行了调查,并且分离出了一种能分解芦苇纤维素茎秆的细菌,对细菌培养后进行了计数,请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培养基中一般含有微生物生长所需的水、无机盐、____________等;培养基灭菌时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接种时要对接种环进行__________。
(2)从众多细菌中筛选出能分解芦苇纤维素的细菌,应选择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培养基,对芦苇纤维素分解菌计数时,常采用的方法是 ______________。
(3)当芦苇纤维素分解菌数量较少时,可采用________增加其数量;在稀释度数为106倍下涂布了三个平板(每次取0.1 mL),统计菌落数分别为240、250、260,则稀释前1 mL菌液中所含细菌数为________个。
(4)获取芦苇纤维素分解菌后如要临时保存,可将其接种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上,等长出菌落后放在______的冰箱中保存。
下面是有关胚胎工程的相关问题,请回答:
(1)胚胎工程是对动物胚胎或所进行的多种显微操作和处理技术。胚胎工程任何一项技术获得的胚胎,都必须通过给受体才能获得后代。
(2)哺乳动物的体外受精主要包括卵母细胞的采集、和受精等几个主要步骤。若要充分发挥优良母畜的繁殖潜能,可给供体注射,使其排出更多的卵子。
(3)卵子需要发育到时期,才具备受精能力。此时的卵子(能、不能)与直接取自附睾尾部的精子受精
对农作物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研究,可以指导我们的农业生产。下面是某研究小组以番茄为材料所做的相关实验及其结果,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甲可推知,与P点相比,Q点限制单株光合作用强度最主要的外界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
(2)种植番茄的密闭大棚内一昼夜空气中的CO2含量变化如图乙所示。B点时光合作用___(大于,等于,小于)细胞呼吸。CE段,ATP的合成具体部位是________________。一昼夜内植株是否显示生长?________。
(3)将对称叶片左侧遮光右侧曝光(如图丙),并采用适当的方法阻止两部分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转移。在适宜光照下照射12小时后,从两侧截取同等面积的叶片,烘干称重,分别记为a和b(单位:g),则b-a所表示的是______________。
(4)装置丁(如图)可用来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根据该图的材料及设置,可以确定该实验的因变量应该是_______________。
下图为一对雌雄果蝇体细胞的染色体图解,其中Ⅱ、Ⅲ、Ⅳ、X、Y表示染色体,基因A、a分别控制灰身、黑身,基因R、r分别控制红眼、白眼。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雄果蝇的基因型为;基因A和a的根本区别是。
(2)果蝇体细胞在有丝分裂后期,细胞内染色体组数为。已知XXY三体果蝇为雌性,能正常繁殖后代,则白眼雌果蝇(XrXrY)产生的卵细胞基因型有XrY、Xr、。
(3)图中这一对雌雄果蝇交配,F1的雌果蝇中杂合子所占的比例是。
(4)用黑身白眼雌果蝇(aaXrXr)与灰身红眼雄果蝇(AAXRY)杂交,F1自由交配得F2,F2中灰身红眼与黑身白眼果蝇的比例为,从F2灰身红眼雌果蝇和灰身白眼雄果蝇中各随机选取一只杂交,子代中出现黑身白眼果蝇的概率是。
糖尿病的形成有多种原因,如下图所示①、②、③表示由三种机体免疫异常引起的糖尿病。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图中某类细胞是指_____细胞,其产生的Y1与胰岛B细胞上的受体结合,导致胰岛B细胞对_________的敏感度降低,胰岛素的分泌量减少,血糖浓度升高。
(2)抗体Y3与_____结合,使胰岛素不能发挥作用,从而使血糖浓度升高。
(3)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上述三种糖尿病都属于___ __ 病。其中,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来治疗的是_____。有一种青少年型(Ⅱ型)糖尿病,经检查发现,患者血液中胰岛素含量正常,但患者仍表现出高血糖及尿糖症状,该病的病因最可能类似于图示中的__________。
某课题组研究了激素类似物甲和激素类似物乙对微型月季插条生根的影响,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请分析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不同浓度的激素类似物对微型月季插条处理前,需要插条放置在蒸馏水中浸泡一段时间,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实验能否证明激素甲的作用具有两重性?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了探究激素类似物乙是否有促进微型月季插条生根作用,应在____________µmol/L区间再设置系列浓度梯度重复试验。
(5)若探究激素类似物甲、乙对微型月季插条生根的复合影响,应至少设计_____组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