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1953年,毛泽东说:“个体所有制的生产关系与大量供应是完全冲突的。”1955年又说:“我们的商品粮食和工业原料的生产水平,现在还是很低的,而国家对于这些物质的需要却是一年一年的增大,这是一个尖锐的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当时党和政府在农村实行了

A.“一大二公”政策(大:规模大;公:公有化)
B.“三级所有,队为基础”核算政策(三级:公社、大队、小队)
C.“一平二调”政策(平:平均主义;调:劳力和财力无偿调拨)
D.统购统销政策(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
科目 历史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可以看出当时()

①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能②新中国处于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
③妇女社会地位得到提升④新中国学校教育制度初步建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美国杜克大学教授弗雷德里克·詹姆逊认为,“文化的全球化”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是“界定全球化的真正核心”。他还预言“文化全球化”的后果,是美国的大众文化模式取代世界上各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弗雷德里克·詹姆逊的预言主要基于()

A.全球史观 B.文明史观
C.现代化史观 D.民族史观

据统计,美国建筑工业的产值从1919年的120多亿美元增长到1928年的近175亿美元。同时,生产资料生产部门的发展也很显著,其产量从1919年到1929年增加了64%。下列现象与这一时期美国经济发展无关的是()

A.纽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之一
B.分期付款和银行贷款广泛应用
C.罗斯福坚持“自由放任政策”
D.1929年爆发严重的经济危机

梁启超认为,旧中国在家庭伦理方面发展了高度的个人道德观,但在公共道德和公民操行方面是不够的。这样,他否定了儒教中国的狭隘忠诚和以家庭为中心的自私观念,而主张集体的民主和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梁启超家庭伦理观念变化的原因不包括()

A.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
C.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 D.儒学已成为众矢之的

1945年6月,中国国民政府代表宋子文和中国共产党代表董必武赴美国旧金山参加《联合国宪章》签字仪式。下图为董必武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的场景。国共代表共同参与会议的主要背景是()

A.国共八年并肩作战抗击日本法西斯
B.国共重庆谈判达成和平建国协定
C.美国政府与延安政权建立了外交关系
D.中共成为抗日战争的主要领导力量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