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民以食为天,人们的膳食营养观与自然环境、生产结构、生活方式等诸多因素有着必然的密不可分的关系。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食物结构的变化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国人的膳食营养观念也在经历着较大的变化。材料表明: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作用
③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④社会意识的变化独立于社会存在的变化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科目 政治   题型 单选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十二五”规划中坚持把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经济增长质量。这说明(  )
①要善于透过事物的内部联系把握事物的外部联系
②事物的发展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③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实施系统优化
④搞好局部可以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011年10月,英国科学家首次利用从骨髓中提取的干细胞制成了数以千万计的红细胞。在未来的20年,计划每年生产约113万升的“人造血”来满足国家医用需求。这说明人类(  )
①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实现联系的前提条件
②在改造客观世界时总是抱有一定的目的
③能根据固有联系建立事物之间新的联系
④能使骨髓和干细胞之间建立有利的联系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天圆地方”、“圆球体”、“扁球体”和“不规则扁球体”的漫长过程。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体现的哲理是(  )

A.创新是对既有理论的突破和抛弃
B.认识在实践中多次反复而无限发展
C.意识随着客观世界的变化而变化
D.对同一确定对象会有多个真理性认识

茶叶因生长环境的差异而带有不同的味道,一些品茶专家根据多年的经验品一品便知茶叶的产区在哪里。这表明 (  )
①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就在于矛盾的特殊性
②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具有自觉反映的特性
③人的认识是在实践中不断地深化和发展的
④人为事物的联系形成后不在人的意识之外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作风接“地气”,作品才有“人气”。自全国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文风、改作风”活动以来,广大新闻工作者深入基层,关切民情民生的优秀作品层出不穷。这表明( )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③认识具有反复性④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