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我国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
注: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发达国家居民收入占GDP比重一般为60%左右,印度、巴西和俄罗斯大约为40%,多数发展中国家则低于40%。
材料二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是党首次明确提出居民收入倍增目标。
材料三 国务院多次召开会议,针对“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现状指出,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收入分配改革着眼点为促进社会公平,并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引起广大网友的热议,有网友认为“政府切实履行了职能,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理应是政府的事情”。
(1)分析材料一反映的信息。
(2)结合材料一反映的问题,运用经济生活说明如何实现材料二中提出的“收入倍增”目标。
(3)运用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对材料三中网友的观点进行评析。
记录片《记住乡愁》于2015年元旦在央视首播。该片选取100多个传统村落,围绕中华美德的千百年传承,一集一村落,一村一传奇,采取纪实手法讲述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有坚守精忠报国、宁死不屈民族气节的,有传承诚信为本、诚实待人村风的,有秉持积善成德、助人为乐精神的,有倡导邻里和睦、守望相助的,有崇尚尊重生命、敬畏自然的……
《记住乡愁》的播出引发社会强烈反响。古建筑学者将其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立体的教科书,现成的博物馆”,历史学者认为《记住乡愁》呈现了一幅生动的乡村历史画卷,民俗学者从节目中看到了一个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石”,社会学者强调汲取传统乡村社会治理的智慧和经验……
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并结合材料,分析不同学者从《记住乡愁》中获得不同感受的原因。(12分)
“美丽中国”首重生态文明的自然之美。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结合材料,分析党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唯物论依据
2014年1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意见》提出了“到2020年实现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民的各项民主权利得到充分实现和切实保障”的农村改革发展目标。201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依然关注“三农”,这让家在农村的高中学生小李十分高兴,他围绕“三农”问题积极建言献策:向村委会建议发展特色乡村旅游;向人大代表反映“三农”资金使用的违规情况;就农民工就业问题通过发帖形式在县政务微博上留言。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小李积极“建言献策”方式的理解。
材料: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覆盖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过程。为实现科学立法,2015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高票通过修改后的《立法法》。建设法治中国,每个公民都不能袖手旁观。公民不仅是法治中国前行的受益者,更应该是参与者和推动者。
运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所体现的政治生活道理。
材料:十八大以来,国家大举查办贪官,“打老虎”“拍苍蝇”“猎狐”全面展开,打虎上无禁区,拍蝇下无死角,猎狐外无空白,大力建设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廉政环境。
依据材料,运用“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的知识,谈谈我国应如何预防和反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