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诗歌的神韵
①神韵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诗歌创作理论,为清初王士祯所倡导,在清代前期统治诗坛达百年之久。
②王士祯之前,虽有许多人谈到过神韵,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神韵的概念并没有固定的、明确的说法,只是大体上用来指和形似相对立的神似、气韵、风神等一类的内容。到王士祯时,他才把神韵作为诗歌创作的根本要求提了出来。王士祯所提出的神韵说的根本特点是,在诗歌的艺术表现上追求一种空寂超逸、镜花水月、不着形迹的境界。
③神韵为诗中最高境界,王士祯提倡神韵,自无可厚非,但并非只有空寂超逸,才有神韵。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诗之品有九:曰高,曰古,曰深,曰远,曰长,曰雄浑,曰飘逸,曰悲壮,曰凄婉。”可见神韵并非诗之逸品所独有,而为各品之好诗所共有。王士祯将神韵视为逸品所独具,恰是其偏失之处。
④王士祯对严羽的“以禅喻诗”或“借禅喻诗”深表赞许,同时更进一步提倡诗要入禅,达到禅家所说的“色相俱空”的境界。他说:“严沧浪以禅喻诗,余深契其说;而五言尤为近之。”还说:“诗禅一致,等无差别。”他认为根植于现实的诗的“化境”和以空空为旨归的禅的“悟境”,是毫无区别的,而最好的诗歌,就是“色相俱空”“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逸品”。从诗歌反映现实不应太执着于实写这一点讲,他的诗论有一定的合理因素;但从根本上来说,他是以远离现实为旨归的。
⑤关于诗歌风格,王士祯推许“冲淡”“自然”“清奇”三品,而不提“雄浑”“劲健”“豪放”“悲慨”等。他反对诗歌“以沈著痛快为极致”,一再强调严羽的“言有尽而意无穷”和司空图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等,并认为“唐诗主情,故多蕴藉;宋诗主气,故多径露”。最明显的是他对几首咏息夫人的诗的评论,有评论认为杜牧的“至竟息亡缘底事?可怜金谷坠楼人”是“正言以大义责之”,他颇不赞成;他认为只有王维的“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才“更不著判断一语,此盛唐所以为高”。正因为如此,所以王士祯撰《唐贤三昧集》时,竟不选李白、杜甫的诗。
⑥在王士祯之前,由于明代前后七子的复古主义运动,言必汉、魏、盛唐,造成了诗走向肤廓、貌袭的流弊,而公安派矫正前后七子之失,其弊又流于浅率。王士祯企图矫正两派之失,提倡神韵说,倡导诗应清远、冲淡、超逸,在表现上应含蓄、蕴藉,片面强调诗的空寂超逸、镜花水月的境界,这在当时是有积极意义的。但同时他反对现实性强的诗歌及“沈著痛快”、酣畅淋漓的风格,抹杀了诗歌积极的社会作用,这又导致诗歌走上了脱离生活、脱离现实的道路。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 )
A.神韵说是王士祯第一个提出来的,之后便统治诗坛达百年之久。 |
B.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把诗歌分为九类,其实每一类诗歌中的精品都讲求神韵,并非诗之逸品所独有。 |
C.严羽提出“以禅喻诗”的诗歌理念,王士祯很赞同。 |
D.从“含蓄、蕴藉”的角度来讲,同是咏息夫人的诗歌,王维的诗比杜牧的诗确实更胜一筹。 |
E.明代前后七子和公安派都曾对诗歌进行过改革,只有王士祯的神韵说矫正了两派之失,让中国诗歌重新回到良性发展之路。下列诗句中,符合王士祯“神韵说”的创作主张的一项是(3分)( )
A.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
B.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李贺《雁门太守行》) |
C.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终南别业》) |
D.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
王士祯所说的“神韵”与前人谈到过的“神韵”有什么不同?(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对王士祯“神韵说”作何评价?请分条简答。(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世纪老人的十个瞬间
王岳川
北大未名湖后湖有一盏灯总是亮得最早。
1998年,我将出国任客座教授两年,临行前特向季羡林先生辞行。欢言间我对季老说:“您老每天闻鸡起舞”。先生正色道:“不,是鸡闻我起舞”。确乎如此,先生为了写《糖史》,曾经从1993年至1994年用了差不多两年时间,上下午来回四趟五六里路去北大图书馆,风雨无阻,寒暑不辍。近三十年来,季老撰写了近三百篇学术论文,出版了十几部学术著作。当九十高龄的先生每天来回于图书馆并沉浸在《糖史》的广阔世界中,我和不少学子在黄昏的北大博雅塔下,行注目礼送先生跨着厚厚的书包默默独行。他那广被万物的爱心与知识分子的胆识,大千世界平等的思想与不争而无可与之争的智慧,在不断行走的思想著述中体现得鲜明醒目。
2001年,先生身体渐弱而经常生病住院。有一次我去看望刚出院回家的季老。老人对我说:我感到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也许上天给我的时间不太多了”。于是,老人决定向北大图书馆捐赠自己毕生之所有:家中所有图书近30000册,所收藏400余卷历代名人珍品字画和文物,还有极有学术研究价值的所有手稿和名人通信。季老认为“国宝放在国家手里是最安全的做法”,让人深深感动而高山仰止。
2003年,我的几届访问学者和博士毕业离校时对我说,到北大多年最大的愿望就是去看看季老,最后聆听他的教诲。我试着给病中的季老谈这个情况,季老爽快地答应同大家见面。同学们济济一堂,端坐在季老的书斋中。大家求道解惑,季老有问必答,在问学答疑中其乐融融。一小时很快过去了,季老支撑起病体,坚持送到大门外,抿紧嘴唇含着泪光默默挥手告别。当我们走到未名湖后湖杨柳丛中,远远回首,仍见老人在风中举手长依依,大家不由心中一热。先生对学生总是极为呵护,爱护有加。
2004年春,季老已经因病住进医院,已无力编自己的“学术选集”。先生决定授权由我来选编他的四卷本《季羡林学术精粹》。2004年底,在寒风呼啸中,我同山东友谊出版社总编辑丁建元先生一起多次赴医院请教和征求选目意见。季老总是非常认真地审看我编的《季羡林学术精粹》多卷本目录,总是认真回忆有哪些重要文章在什么刊物,需要查找复印;什么版本的书有错误,需要认真校改以后才能收入本书;还有那几篇新写的文章可以补充,以让读者尽量少花钱多读到新内容等等。其言也谆谆,其情也切切,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大学者坚毅乐观的精神人格魅力。故而张中行先生说:“季羡林以一身而具有三种难能一是学问精深,二是为人朴厚,三是有深情。三种难能之中,最难能的还是朴厚,像他这样的难于找到第二位”。这实在是终身至交的肺腑之言。
2007年8月,我又要去海外任教,到医院向先生辞行。见面后他谆谆告诫我:好好到海外传播中国文化,不管有多难都要坚持文化输出。……我坐在病榻旁,听着季老缓慢微弱的话音,脑海浮现出20年前的场景:1988年,我刚留北大任教,去拜访季先生。先生盯着我问:地基有多深就知道房子能修多高——你外语阅读能力怎么样?学位论文之后下一步准备写什么?……这种超乎寻常的严格追问,给我以深刻的学术警策和震撼。季老对我说,要做一个真正立身于世不为稻粱谋的真正学者乃至大学问家,还有很远很难的路要走……
我走出医院,融进了金色的十里长街,在夕阳的余辉中,看到世纪老人巨大而高迈的身影:这位慈祥老人,性格宽厚平和有如泰山石,穿着发白的蓝中山装提着旧书包奔走于各种国际会议的形象;他因宅心仁厚不忍拒绝他人邀请参会,而只能在会议缠身的间隙中,心游万仞强行远离尘嚣写成篇篇美文;他对小动物的深情,常年养小猫小龟小动物小花小草,每日写作疲倦时同它们亲近游戏,这种天性流露的美丽反衬出他人格高大爱心深厚;他对后生学者的奖掖提携之多难以言尽,一生培养了六千多名弟子,其中不少是国内知名东方学学者,……
未名湖后湖午夜亮起的灯光,是百年北大老人透过暗夜的精神之光,这一灯独荧必将迎来东方的满天朝霞。
(有删节)文章前四段主要写了季羡林先生的哪些特点?
第五段,张中行先生说评价季羡林先生,说季老的“三种难能之中,最难能的还是朴厚”,季老的“厚朴”这种品质体现在哪些方面?
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本文主要是从几个大的方面来评价季羡林先生的?作者着重侧重于哪一个方面来写的?作者这种评价人物的方法对你的学习和成长有何启示?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小题。
活着的祖先
马国福
①祖先的坟静静地卧在山坡上、河滩旁。白云从头顶掠过,向大地微笑致意,他们看不见;飞鸟从旁边飞过,翅膀划过气流的声音,他们听不见;风在草尖上奔跑,脚步轻柔,仪态万方,他们感受不到;野花藏在草丛间悄悄私语,释放出一缕淡淡的芬芳,他们闻不见。祖先是寂寞的。
②祖先们活着的时候,彼此牵连在血缘的纽带下,像一棵藤蔓上的瓜,沿着家族的根系,分享不同屋檐下有着相同温度的阳光,也承担着屋檐外不同方向吹来的风风雨雨。他们曾经荣耀,也曾经坎坷,曾经争斗,也曾经和睦。他们老了,累了,病了,一个个最后或安顺或无奈地辞别人世,谁也没能走出生命无常、枯荣自守、顺道而去的宿命。
③祖先们走了,(1)从此,家族的家谱上多了一个亡者的姓名以及他在村庄里的功过口碑;从此,家族的饭桌上少了一副碗筷和一串串断断续续的咳嗽;从此,村庄的土地上,少了一个俯向大地劳作的身影。他们把所有的恩怨情仇风光荣辱全部带到了土里,带进时间深处,最终成为泥土的一部分;生前的种种如意、不是、斗争和计较,统统化为尘埃,化为子孙后代奠念他们时的一把把香火、一场场祭祀。
④在传统的节日里,尤其是家族里举办红白喜事的时候,当后代们把一炷炷香裱在坟前点燃,当一缕缕青烟从坟茔升起,一滴滴酒水、奠茶瞬间渗入泥土,一张张燃尽的纸灰随风飘远,当感恩的叩拜、祈求风调雨顺人丁兴旺的祷词自心间涌起,祖先们复活了。祖先们不再寂寞。
⑤一系列奠祭仪式结束后,子孙们从坟头经过田头,最后回到自家的檐头。或许,祖先们思谋着,以何种方式沿着子孙白天留下的脚印回家。白天,祖先们幻化为一只鸟,回到曾经的家门前,站在高高的大树上,俯视曾经居住了一辈子的房子,哪里少了一片瓦,哪里多了一块砖;晚上,祖先们幻化成一阵风,乘着夜色,潜入依旧留有自己气息的院落里,抚摸曾经烙有自己掌纹的农具,哪里多了一片锈,哪里多了一个豁口,心微微作痛。乘着后代们熟睡的时候,祖先们悄悄从窗缝里潜入粮仓,巡视粮仓是否盈实。清晨,当晨曦穿过林梢,撒在庭院里,他们已经把每个角角落落看了个遍。当看到一处处变化以实物的形式呈现生活逐渐美好的样子,他们方才安心离去。
⑥这些年来,每逢重大传统节日的夜晚,我常常独坐一隅,反思我们的祖先。尽管祖先不可能幻化成风抚摸后代所使用的工具,也不可能幻化成鸟飞到阳台看我们的粮仓,但我一直觉得祖先并没有远离我们。他们如同脚下一粒粒泥沙,翻滚着,流淌着,翻滚到他们曾经走过的田间小路,流淌进他们曾经含辛茹苦劳动过的麦田。以他们灵魂的磷、腐朽肉体的肥,滋养生于斯安于斯的土地、河流、山川及其子孙。
⑦前不久,我到祖先的坟上烧纸。简短的仪式结束后,我坐在坟前的一道田埂上,静静地看着香火缭绕四散。坟头上一棵棵枸杞树蓬勃如华盖,挂满了红红的果实。这串串枸杞像一盏盏小小的红灯笼。莫不是它们在每个夜晚悄然亮起,给潜入村庄的祖先们照明?架在枸杞树上的鸟巢偶有鸟雀飞来飞去,是不是为了慰藉地下的祖先,在这远山远野间,还有家的气息?那叶齿锋利俗名叫冰草的青草,长得茂盛无比,像是守护要地的卫士,个个英姿飒爽,士气十足。(2)难道它们也在冥冥之中听从祖先的召唤,护佑祖先在大地上永久的家园?我们的祖先以生命的另一种方式存活着,成为大地的一部分。
⑧小小的坟头是一个个路标,祖先在那头,我们在这头。祖先是我们生命的源头,我们是一条条游走远方的支流。祖先已经不在世了,但那一抔抔黄土垒就的坟头,如同静放在大地上的一部久远发黄的教科书,支撑着我们生命的走向。
(选自《沙地》 2009年第1期,有删改)开头一节,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4分)
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4分)
文章第⑤段运用了哪些方法来写“活着的祖先”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文题是“活着的祖先”,请联系全文探究作者认为祖先还“活着”的含意。(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2009年的最后几天,安阳掘墓于西高穴,迫不及待作出重大宣布——发现曹操墓。中科院考古所虽称“初步认定”,并非“最终结论”,仍然激起一片质疑之声。
曹操墓原本是明确的。曹操去世前两年就为自己准备了“归宿”:“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三国志》)公元220年,曹操死于洛阳,即葬于此地(魏称高陵,亦称西陵)。几十年后,时任西晋著作郎的陆机,“游乎秘阁”,“而见魏武帝遗令”,他披露了曹操“遗令”的部分内容:“汝等时时登铜雀台,望吾西陵墓田”。“遗令”的发现,进一步明确了曹操墓的具体方位。晚唐的李吉甫写道:“西门豹祠在县西十五里,魏武帝西陵在县西三十里。”(《元和郡县志》)进一步标明了操墓的确切位置。
“高陵”是如何变成“疑冢”的呢?我以为,其根本原因在于意识形态的干扰。“七十二疑冢”的最早说法见于王安石的《将次相州》诗,其中有:“青山如浪入漳州,铜雀台西八九丘。”“八九丘”者,七十二冢也,就是对操墓难以确认的描述和评议。王诗只是“疑冢说”的滥觞,“曹操疑冢”的说法大约到南宋初期才广为流传。
“疑冢说”起于宋代,与“正统论”的泛起不无关系。宋代的士大夫为了论证赵宋政权的合法性,曾就“正统论”进行过激烈论争。曹魏是正统的观点被司马光所认同,并体现在《资治通鉴》的编纂之中。然而,这一观点在南宋却引起争议。南宋朝廷蜷缩东南一隅,势同三国时的东吴,占领北方大片土地的金政权,如同当年的曹魏。如此一来,在舆情上,“帝魏寇蜀”逐渐为“帝蜀寇魏”所取代,陈寿笔下的“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竟然成了篡汉的奸雄,狡诈的奸臣,连带其“高陵”也就成了“疑冢”。“疑冢说”的代表人物当属范成大,他写诗说:“一棺何用冢如林,谁复如公负此心。”(《七十二冢》)南宋时,不仅“疑冢诗”所在多有,“疑冢词”也俯拾即是。
那么,这“疑冢”又是如何变成“高陵”的呢?西高穴的发掘,不仅迅速认定流传了几个世纪的“疑冢说”只是“民间传说”,而且迅速认定证据不全的西高穴为曹操高陵,而参与其中的不仅有考古专家,也有政府官员。西高穴墓刚挖开,就有学者预言,开发曹操墓,每年至少能带来4.2亿元的经济效益。在“疑冢”迅即变为“高陵”的过程中,没有看到确凿的考古证据,没有看到严谨的科学论证,人们看到的是曹操的高知名度所潜在的经济利益的强大诱因。
考古总要通过田野调查挖掘,找到一些早期人类活动的遗物、遗迹,来研究和探求古人生活的状态与环境。在这里,需要的是求真的精神与科学的态度。舍此,或屈于意识形态的压力,或魅于经济利益的诱惑,“高陵”乎,“疑冢”乎,也就真假难辨了。
(2010年1月14日《文汇报》有删节)对文中画线句“‘疑冢说’起于宋代,与‘正统论’的泛起不无关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疑冢说”之所以兴起于宋代,与“正统论”在宋代泛起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
B.宋代的一些士大夫提出并主张“疑冢说”,是为了论证赵宋政权的合法性。 |
C.“疑冢说”的兴起,表明人们对历史史实的认定有时会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 |
D.宋代之前的人们没有提出“疑冢说”,是因为宋代之前没产生在“正统论”。 |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安阳掘墓于西高穴,就迫不及待作出重大宣布——发现曹操墓,其实宣布的这一结论尚缺乏确凿的考古证据和严谨的科学论证的支撑。 |
B.王安石的诗《将次相州》只是“疑冢说”的滥觞,而“疑冢诗”和“疑冢词”在南宋的俯拾即是则表明“疑冢说”在南宋的广泛流行。 |
C.在南宋,“帝魏寇蜀”的观点取代“帝蜀寇魏”是因为南宋朝廷蜷缩在东南一隅,势同三国时的东吴,而金政权,如同当年的曹魏。 |
D.由于意识形态的干扰,本来明确的曹操墓成了“疑冢”,又因为经济利益的诱惑,曹操墓诸多疑冢中的一处又成了所谓明确的“高陵”。 |
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相隔时间长短的角度来说,关于曹操墓地的记载或表述,宋代之前的一些史料应该比宋代之后的一些诗词更为可信。 |
B.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意识形态的差异、经济利益的需求等都有可能成为干扰后人对某些历史史实的认定的因素。 |
C.证据不全的西高穴被迫不及待地认定为曹操高陵这一事件,表明追逐经济利益的风气已经浸染学术性极强的考古界。 |
D.对古人生活的状态与环境等一切历史问题的研究,都必须要通过田野调查挖掘,找到早期人类活动的遗物才能进行。 |
玫瑰泪
[美国]威廉姆斯·科贝尔
我急匆匆地赶往街角的那间百货商店,心中暗自祈祷商店里的人能少一点,好让我快完成为孙儿们购买圣诞礼物的心愿。到商店一看,不禁暗暗叫起苦来,店里的人比货架上的东西还多。
好不容易挤到了玩具部的货架前。一看价钱,我有点失望,这些玩具太廉价,我相信我的孙儿们肯定连看都不会看一眼。不知不觉中,我来到了娃娃通道,扫了眼,我打算离开了。这时,我看到了一个大约5岁的小男孩,正抱着一个可爱的洋娃娃,不住地抚摩她的头发。我看着他转向售货小姐,仰着小脑袋问:“你能肯定我的钱不够吗?”那小姐有些不耐烦:“孩子,去找你妈妈吧,她知道你的钱够不够。”说完她又忙着应酬别的顾客去了。那小可怜儿仍然站在那儿,抱着洋娃娃不放。我有点好奇,弯下腰,问他:“亲爱的,你要把她送给谁呢?”“给我妹妹,这洋娃娃是她一直特别想得到的圣诞礼物。她只知道圣诞老人能带给她。”小男孩儿把头埋在洋娃娃金黄蓬松的头发里说:“不可能了,圣诞老人不能去我妹妹呆的地方……我只能让妈妈带给我妹妹了。”我问他妹妹在哪里,他的眼神更加悲伤了。“她已经跟上帝在一起了,我爸爸说妈妈也要去了。”
我的心几乎停止了跳动。那男孩接着说:“我告诉爸爸跟妈妈说先别走,我告诉他跟妈妈说等我从商场回来再走。”他问我是否愿意看看他的照片,我告诉他我当然愿意。他拿出一张照片。“我想让妈妈带上我的照片,这样她就永远不会忘记我了。我非常爱我的妈妈,但愿她不要离开我。但爸爸说她可能真正的要跟妹妹在一起了。”说完他低下了头,再不说话了。我悄悄从自已的钱包里拿出一些钱。我对小男孩说:“你把钱拿出来数数,也许你刚才没数对呢?”他兴奋起来,说道:“对呀,我知道钱应该够的。”我把自已的钱悄悄混到他的钱里,然后我们一起数起来。当然现在的钱足够买那个洋娃娃了。“谢谢上帝,给了我足够的钱。”他轻声说,“我刚刚在祈求上帝,给我足够的钱买洋娃娃,好让妈妈带给我妹妹,他真的听到了。”然后他又说,“其实我还想让上帝再给我买一枝白玫瑰的钱,但我没说出口,可他知道了,我妈妈非常喜欢白玫瑰。”
几分钟后,我推着购物车走了。可我再也忘不掉那男孩儿。我想起几天前在报纸上看到的一条消息:一个喝醉酒的司机开车撞了一对母女,小女孩死了,而那母亲情况危急。医院已宣布无法挽救那位母亲的生命。她的亲属只剩下了决定是否维持她生命的权利。我心里安慰着自己——那小男孩当然不会与这件事有关。
两天后,我从报纸上看到,那家人同意了拿掉维持那位年轻母亲生命的医疗器械,她已经死了。我始终无法忘记那商店里的小男孩儿,有一种预感告诉我,那男孩儿跟这件事有关。那天晚些时候,我实在无法静静地坐下去了。我买了一捧白玫瑰,来到给那位母亲举行遗体告别仪式的殡仪馆。我看见,她躺在那儿,手拿一枝美丽的白玫瑰,怀抱着一个漂亮的洋娃娃和那男孩儿的照片。
我含泪离开了,我知道从此我的生活将会改变。文章巧设悬念,直至结尾才揭示真相,请找出文中的几处悬念。
文章开头写“我”对玩具的廉价而失望在文中有何作用。
结合全文分析“玫瑰泪”的含意。
文章结尾说“我知道从此我的生活将会改变”,结合文本进行分析,你认为改变的是什么?
现代诗的“有”与“无”
《贞一斋诗说》概括诗歌技巧时说:“诗求文理能通者,为初学言之也;诗贵修饰能工者,为未成家言之也。其实诗到高妙处,何止于通?到神化处,何尝求工?”清人的这个观点还是有科学性的,新诗的情况其实也相去不远。纵向来看,《贞一斋诗说》说的三种情形,其实也是不少诗人走过的艺术之路的三个阶段。用散文方式写诗——注意表现技巧,从这个视角,一切优秀现代诗的技巧都可以用“有”和“无”二字加以解说。
一是有诗意,无语言。诗美体验的产生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诗人的主观心灵与客观世界邂逅了,灵感爆发,于是诗人“有”了心上的诗。要表现这个“有”,诗人又面临困窘。所谓“口闭则诗在,口开则诗亡”,至言无言,诗关一经点破,就会失去生命。有限的言,不可能完美地表达无限的言外之意。诗的无言的特性带给诗人无限的难题和无限的机会。以言表现无言,诗人只能从“有”到“无”。司空图说:“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刘禹锡说:“情到深处,每说不出。”白居易说: “此时无声胜有声。”从获得诗美体验的“有”到传达诗美体验的“无”,是诗歌创作的一般过程。“无”才是真“有”——诗篇之未言,恰是诗人之欲言。“书形于无象,造响于无声”的精髓是将读者引向诗的世界,从言外、意外、笔外、象外去寻找那无言的诗美。从“有”到“无”,诗人的智慧是以“不说出”代替“说不出”,以象尽意。诗人注重“隐”。从“有”到“无”,诗人注重“中声所止”。这样,诗才富有暗示性。
二是有功夫,无痕迹。陶渊明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美体验是“忘言”的。既然是诗人,就得从“忘言”走向“寻言”。从古至今,没有一位真正的诗人不慨叹“寻言”之苦,现代诗人中的苦吟者也很多。他们对诗总是反复推敲,非搞得形销骨立而后已。诗人的这番苦功夫,却又以隐形化为上。诗人“至苦”,诗篇里却“无迹”,这才是优秀的诗篇。诗人难写,读者易读。读者的“易”并不是诗人的“浅”,而是诗人技巧能力的显示。《老子》说:“大巧若拙。”诗虽有用巧而见工者,但总而言之,用巧不如用拙。所谓“拙”,是巧后之拙。花开草长,鸟语虫声,云因行而生变,水因动而生纹,言近旨远,言浅意深,词平意寄,词微意显,这种“拙”实在不是随意“玩”得出来的。
成熟诗人的作品,都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这里的“平淡”不是平庸加淡薄,而是险后之平,浓后之淡。平淡而到天然境界。到了高妙处神化处的诗,运用的是从“有”到“无”的技巧。对诗来说,最高的技巧是无语言、无痕迹的无技巧。下列选项中关于“有诗意,无语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至言无言,有限的言,不可能完美地表达无限的言外之意。 |
B.从获得诗美体验的“有”到传达诗美体验的“无”,是诗歌创作的一般过程。 |
C.“无”才是真“有”——诗篇之未言,恰是诗人之欲言,“此时无声胜有声”。 |
D.诗人的智慧是以象尽意,用“说不出”来代替“不说出”,也就是“有诗意,无语言”。 |
下列选项中关于“有功夫,无痕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至苦”,诗篇里却“无迹”,这才是优秀的诗篇。 |
B.诗人难写,读者易读。读者的“易”并不是诗人的“浅”,而是诗人技巧能力的显示。 |
C.诗人对诗反复推敲的艰难过程就是“寻言”的过程,只要善于“寻言”就能写出好诗。 |
D.《老子》说:“大巧苦拙。”诗虽有用巧而见工者,但总而言之,用巧不如用拙。 |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贞一斋诗说》认为写诗的最高境界是文理能通、修饰能工,这个观点有一定科学性。 |
B.诗美的本质是沉默,所谓“口闭则诗在,口开则诗亡”,这里说出了诗人面临的困窘。 |
C.陶渊明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是对诗美体验的精辟概述。 |
D.成熟诗人的作品能够达到“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这里的“平淡”其实是一种 极高的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