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数字人生
吴鲁芹
①人生已经沦落到仅剩几个数字。几个数字就可以道尽人生。
②这一结论或者感慨是六七年前由一些琐事麻烦所引起的。当时觉得孔老夫子若是生活在所谓工业先进国家,恐怕会修正“小子何莫学夫诗”的理论的;至少会略为让步让小子先学会数一到九,学会运用这些数字,体认这些数字的变化无穷,光芒四射。
③上段说起的琐事是指两次微不足道的车祸。一次是大小女从寒舍驾车下山,转弯时偷工减料,使左边来车无法不碰,车身受了一点微伤。可是祸不分大小,报起账来手续同等麻烦,尤其令我自尊心略有不安的是向保险公司报案时,报完姓甚名谁之后,对方说:“更重要的是阁下保险单号码。”好像贱名无足轻重,可以等闲视之。接着就问当事人驾驶执照号码、对方驾驶执照号码、保险单号码,以及判断是非责任警察的号码,总之在抄号码报号码的忙乱中,我忽然体悟到几个数字居然能有那么多的变化,那么多的代表作用,那么大的支配力量。
④另一次不但是“祸不单行”,而且是“祸从天外飞来”。就在前祸未平之后两天,大小女携二小女去俱乐部游泳,车在停车场给人把尾灯撞坏了。回家带来一张闯祸人留字,文曰:“亲爱的会员同道,对不起,我倒车不慎把你的尾灯撞破了,请与我联络。我的电话号码(一堆数字)、我的保险单号码(一堆数字)、我的驾驶执照号码(又是一堆数字)。”这次我有经验了,立刻用各种数字把自己武装起来。而且不再用“来将通名”的方式,不再等对方问有关数字,径行把各种号码像唱山歌一样报出去。
⑤这一晚我似乎是意犹未尽,竟然起了历史考据癖,把皮夹中支配我生活的各种数字,分类排开,看看我是如何沦落到仅剩一堆数字的。呜呼,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数字亦如病茵,侵蚀的过程也是渐进的,渗透之后,就呼朋引类,扩张势力,日子一久,范围愈广,泥淖也就愈深了。回忆我初到异域定居,还十分遵从量入为出的好习惯,凡事都是银货两讫,不欠债是美德已经先入为主。我的一位老朋友说:“迟早你会发现你的美德是行不通的。”他的理论是:长安居,大不易,不赶快建立信用就更不易,而建立信用不能靠美德。美德是抽象的东西,不易捉摸,可以捉摸的是银钱往来。质言之:“欠债能还始有信。”
⑥朋友预卜我的美德行不通,很快就灵验了。因为不出一两月,我进出加油站,付现钱等找钱,感觉的确不便,这一转念之间,就等于尼姑动了凡心,大势不好,抵挡不住诱惑了,于是自言自语“申请一张购油信用卡吧”,从此水闸一开,一泻千里,不可收拾了。有时是动了“方便”的凡心,自投罗网,有时是不请自来,多少表示阁下信用卓著,自愿来笼络投效了。不出两三年,我就有了三种不同牌子的加油站信用卡,两家大百货公司的信用卡,三家“放诸四海皆准”的信用卡。所谓“放诸四海皆准”者是指全球各地通行,无论飞机公司、观光旅馆、百货商店,以及盛宴小酌,一律可用。“方便”的结果是身无分文,身外有债,被一堆数字支配到俯首称臣,旧时常说忙来忙去为了开门七件事,现在是为了维持这一堆数字屹然无恙。而且日子一久,就成了习惯,几乎是相依为命了。
⑦事实上,支配我们生活的还不仅仅是一堆与欠账有关的数字,证明我们身份的有驾驶执照号码(一堆数字),管我们病痛的有医药保险号码(一堆数字),还有一种保险是深恐我们身后过于萧条家属衣食不济的,当然又另是一个号码,又是一堆数字。我们读古人传略,常觉得古人名字真多,某公讳什么,号什么,字什么,又字什么,再加上斋名、笔名等等,写上一两行,不足为奇。百年后若有人考证,今人默默无名,而号码独多,一堆数字紧接着一堆数字,消欤盛哉,无义无情,比不上字与号、斋名、笔名能约略传出一个人的神采。可是一堆数字的魔力实在未可小觑,拿本人来说,代表我的各种数字,除去形容不出吴某人“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以外,其他比较具体的事,如岁入若干、旅行次数多寡,买哪一类的衣服,吃哪一等的馆子,都可以有案可稽,一目了然。
⑧我有时偶发奇想,觉得人类太不安分,小焉者如女人,上帝已经给她一张脸了,她硬要不惜工本另造一张;大焉者如男人(多半是男人),他相信人定胜天,于是把大地糟蹋得体无完肤,而且自鸣得意,说是进步,劝落后的地区赶快跟着工业起飞,飞起了之后再去担心空气污染吧,河流污染吧。凡是在大工业城市住过的人遇到风平浪静之日,污染的空气,特别浓得化不开,呼吸自然短促,很有点此恨难平的模样。东坡居士若是生在今朝,有幸住在工业先进地区,恐怕会把那首《临江仙》的下半阕改为:长恨此身非我有,一堆数字为凭,夜阑风静气难平,湖海污染尽,何处寄余生。
(选自吴鲁芹作品集《师友·文章》,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9年1月,有删节)
结合全文,谈谈本文以“数字人生”为题有何寓意?
随着行文的发展,作者对“数字”的情感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文中多处改写名诗名言,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试举一例作简要分析。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开篇用两句顶针式的句子,开门见山点出所写对象,简明概括了作者的对人生感叹,从而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
B.文章开始说数字“变化无穷,光芒四射”;然而,强烈的情感却是由于“两次微不足道的车祸”引起的。调侃的语言背后,说明作者实际上并不认为数字具有那么大的作用。
C.第③段作者“忽然体悟到几个数字居然能有那么多的变化,那么多的代表作用,那么大的支配力量”,排比的句式,强烈地表达出作者对数字之于人生的作用的肃然起敬,接受了数字比姓名更重要的事实。
D.第⑦段作者感叹“今人默默无名,而号码独多,一堆数字紧接着一堆数字,消欤盛哉,无义无情”,与古人的名号形成对比,写出“数字”的冰冷、生硬。

E.文章以改写的《临江仙》煞尾,从“数字人生”的角度呼应了开端,再一次强调了自己的情感,首尾相连,深化主旨。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
1.何谓“人情”?就是人的七情六欲。孩提时,随父母去看《白毛女》,看到“杨白劳之死”一场,哭得十分伤心,逼得父母不得不早早退场,这是__________之心;看电影或读小说,见到恶人做坏事,愤恨难平,这是_________之心;走在路上,看见一个蹒跚学步的小孩,许多人为之驻足片刻,这是__________流露;一个失去双亲的孤儿,企盼着关怀,这是_________之需……凡此种种,均是人之常情。(a)
2.欲话说“人非草木,焉能无情?”所以,我们对每个人都要有点人情味。
3.即使一个十恶不赦的罪人,也会有一瞬间爱意的表露;即使一个志趣高尚的人,也会有徘徊摇摆于自己与他人利益之间的时刻。这便是人,活生生的人。一个雷锋,首先是个充满人情味和善心的好人,然后才是一名优秀的共产主义战士。在雨夜里,热情地扩送素昧平生的老人与孩子回家,并不因为先考虑到发扬共产主义道德,否则的话,待他想得明白,做好事的机会早已错过了,他的举动完全自发于他那真诚而热忱的心灵。
4.(b)
5.为政者需要人情味。以往某些领导往往高高在上,可望而不可及。于是,在中国曾经发生了一场盲目的崇拜,就像崇拜神一样。然而,人终究不是神。当人们看见邓小平同志抱着自己的孙子的照片——笑容可掬,就像一个普通的爷爷对一个普通的孙子那样——无不大乇大悟:原来他也是平凡的人,有平凡人的感情与生活。这是一幅多么温馨的画面啊!一位泱泱大国的领袖与平民百姓的感情就这样不知不觉地融合了。(c)
6.澳大利亚的首脑霍克,政坛上是一位运筹帷幄的政治家,生活中却为其爱女吸毒一事大伤脑筋,一次在电视采访中竟为此流下了无奈的眼泪,但人们并未因此而嘲笑他,相反却更加敬仰他了,因为人们知道了他不仅是政坛上的风云人物,更是一位慈父。
7.日常生活中更需要人情味。岁末知道辞旧迎新,为朋友送去自制 的小礼品或卡片,或是收到来自朋友人的贺卡,怀着各自的一份诚意,说一声“恭贺新禧”,心中充溢的是阵阵人情的暖意。
8.(d)世人总是说人与人之间都仿佛有些冷漠。然而我却相信,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坦诚相待,尽可能顾全一下别人的利益,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怀有一份爱人之心,寒冰会为春风所替代爱师长与父母,并不单因他们是长辈,而是因为他们比我们经历过更多的世事,有着更丰富的人生阅历,给我们以爱,指点提携我们走上正确的人生之路,难道我们不该顺报以加倍的尊敬吗?爱朋友,绝不是出于相互利用的目的,而是从友谊中获得真正的快乐启示。
9.工作中又何尝不需要一些人情味呢?评价一名医师的好坏,其标准有两个:医德与医术。而人们又往往将“医德”置于首位。一个对病家漠不关心、不闻不问、听之任之的人,即便对病人一视同仁,也不受病家欢迎。而受病家欢迎的医生应对病家无微不至的关怀,说到底,例是要有人情味,急病家所急,想病家所想。做医生是如此,作为服务员,乃至工厂中的厂长、经理、保全工、炊事员又何尝不是如此?
10.让我们做一个爱心盈怀的人吧,爱师长、爱父母、爱朋友乃至陌生人,在爱的同时获得满足。
11.让我们做一个有人情味的人吧。它是人承关系的润滑剂,是人心的纽带,它会使社会充满着和谐与快乐。
1.第一段空格处依次应填入的词语应为_________项。
A.爱心愤怒同情柔情 B.同情义愤爱心柔情
C.柔情义愤同情爱心 D.爱心义愤柔情同情
2.文章分别从三个方面提出理由论证中心论点,这三个分论点依次是:A. □□□□□□□□;B. □□□□□□□□□□□;C. □□□□□□□□□。
3.文章采用了______________法和_____________法。请分别各举一例,简单概述并阐述它们的表达作用:
4.语段中本有这样一句话:“这就是人情,而世界需要更多的这样的人情味。”仔细阅读语段,判断应放入(a)(b)(c)(d)处的哪一处?
5.本文分别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修辞手法。
6.请试着给本文加上一个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1.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何等的惬意畅快。但眼下不少青少年阅读面窄单一,整日倘徉徬徨于家长、老师选择的“辅导读物”之中,尽是一群“死在言下”的畸形儿,这是何等的遗憾可惜。
2.我认为,当代学生要全面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必须十分重视课外阅读。
3.诚然,在“考分”的压力下,学生不得不把大量时间花在课程教材上而忽视了课外阅读和“业余钻研”。于是乎,弯腰驼背兮“孔乙己”,鸡胸鹤腿兮“林黛玉”,双眼昏花兮“博士伦”,挑灯夜战兮课如山……许多人陷入了“应试操练”的“怪圈”中。愈“用功”,效果愈不显著;愈“钻研”,脑袋愈糊涂……愚味的学兄学妹们啊,脱离了课外阅读 和广泛的“业余”学习,再刻苦的努力也只是徒劳地构建“空中楼阁”。试问,不懂诗词格律,怎能真正理解古诗文?不了解牛顿、爱因斯坦,怎会有兴趣搞数、理化?没看过史诗般壮丽的华章,怎会笔头弄云、落笔千言?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现实也正是这样。有些成绩斐然的同龄人便深知这一点。①他们之所以进步显著,又显得步履轻松,毫不“艰苦”,②正是由于他们早已踏入了以“读”“带”“学”的正轨,③既重视课内学习,更不放弃课外“开拓”,④尽力开阔自己的眼界,迈入了一个越读越好的良性循环之中。我想,一个学生只有重视课外阅读才是他的明智之举。“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广泛的课外知识才是我们求学增智过程中披荆斩棘、无坚不摧的“利器”。
4.至于当前部分学生在有限的课余时间里对于漫画卡通、言情武侠之类的迷恋,如果仅是以此作暂时的娱乐消遣,倒也无可厚非。但若沉迷其中、不思自拔的话,便是大谬而又特错了,巩怕真要“长此以往,愚而又愚了”。试问那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读物能当作长久的“精神粮食”吗?它们又能给人多少教益和启迪呢?恐怕只会多一点意气用事的莽撞、睚眦必报的狭隘、纵欲无度的奢侈吧!我坚信,只有那些经过无情时光涤漉筛选才保留下来的“文化精品”,方能启人智慧,明人心扉,这是为历代文人学士所证明的事实。
5.生活告诉我:只有真正会读“课外书”的人,才是出类拨萃的时代骄子!我仿佛感到一阵时代的风掠过耳畔,她留下一句嘱托:好自为之啊!我在此也想劝告千千万万的同龄人:多读以精思,慎读以明辩吧!为了我们美好的明天!
1.第1段加点词“畸形儿”指的是□□□□□□□□□□□(用文中的话回答)
2.第3段中的“忆乙己”是_______的作品_______中的一位主人公;林黛玉是_________的作品___________中的一位主人公。
3.第3段中画线句是一句多重句,第一层应划在____________句和____________句之间,关系是_______________。
4.第4段中画线空格处应填入的词语应是____________项。

A.粗制滥造媚俗哗众 B.情调低下媚俗哗众
C.哗众取宠大同小异 D.粗制滥造大同小异

5.本文第3段除运用比喻论证之外,还运用了____________,证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
6.文章为何在第4段要花一定的篇幅写卡通、言情、武侠之类的课外阅读?
本文的中心论点应该是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黎 明 的 眼 睛
端木蕻良
⑴三月清晨,把窗子推开,第一片阳光便飞到人们的全身。对着阳光带进来的新鲜空气,任谁都要深吸一口,说:春天来了!
⑵就这样,春天从窗口走近了我们。
⑶但是,可不要忘记,不是从有房子那天起,我们就有窗子呢!
⑷我们的兄弟,爱斯基摩人用冰块建筑的房子,像个白玉的钟罩一般,是没有什么窗子的。过去的鄂伦春兄弟们住的“神仙柱”,因为没有屋顶,到晚上可以看到头上的月亮和星光,也就无需开窗子了。
⑸最早的人类山顶洞人走下山来,不知住过多少代,才懂得造个窝儿的时候,他们也就会模仿岩洞,把地挖个半截坑,上面在搭上个顶蓬。至于窗子,就谈不上了。
⑹房墙上开窗子是后来的事。随着窗子的开凿和扩大,人类文明的曙光也随着扩大。
⑺窗子,自从它出现的那天起,它就成为了阳光的眼睛,空气的港口,成了自然和社会的纽带。
⑻随着时光流逝,层楼的加多,窗子也越来越多了。看到高层的建筑,就会惊叹窗子是房屋最鲜明的象征。没有窗子的房子,几乎也就没法把他唤作屋子了。
⑼有谁未享受过开窗的喜悦呢?打开窗子,突然见到青山闯了进来,打开窗子,看到柳色的清新,小燕的飞来……
⑽窗子开了,用不着打招呼,新的空气就会猛扑进来。
⑾当然,随之而来的,也有风沙飞入屋中。还有,眼睛看不到的微尘,还有很难发觉的细菌,有的是出门拜访,有的是偷偷的混了进来……
⑿从古到今多少诗人赞美过窗子,多少歌手歌唱过窗子,多少情人的眼睛凝望过窗子……
⒀窗子的变化,是值得人们考察一番的。小小的窗子,几乎可以说,是文明的眼睛,在今后的日子里,窗子的变化会更加多种多样了。
⒁窗子的玻璃会随着时钟,自动调和射进室内的光线,窗子会随着明暗变换颜色,窗框上装有循环水,它可以为居室的主人带走很多他发觉不到的天敌,又可送进来他需要而又不易得到的芳香和养分……
⒂有的窗子不需开合,便能做到通风透光,他还可以把你不愿听到的声音关到外边,但是悦耳的琴声,它是不会阻拦的……
⒃打开窗子吧!现在窗子就不光是为了迎进阳光、空气,或者远眺青山的青、新柳的绿、燕子飞来的掠影……而是迎接一个新的世纪!
1.文中写了爱斯基摩人的冰房、鄂伦春人的“神仙柱”、山顶洞人的“半截坑”,它们的共同之处是什么?这些共同之处表明了什么?
(1)它们的共同之处是
(2)这些共同之处表明了
2.在今天,作者把窗子比作“文明的眼睛”的原因是什么?请根据文意,分点概述。
3.请根据第⑽、⑾两段的意蕴,联系实际,展开联想,用简洁的语言加以表述。
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窗子是人们最熟悉不过的,但作者超越习惯的思维,把窗子与社会发展、人类文明联系起来,变习见为新知,产生了新鲜、独特的魅力。
B.文章的思路清晰。全文以昨天、今天这一条时光之线索,展示了窗子和人类文明同步发展的轨迹。
C.本文首尾呼应,照应巧妙。开头实写开窗迎春,结尾实中有虚,开窗“迎接一个新的世纪”。
D.本文以逻辑思维为纲,以形象化的画面为材料,融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是一篇蕴含哲理性的议论性散文。

E.本文语言简洁、准确,恰当地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形象性。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草莓
时值九月但夏意正浓,天气反常的暖和,树上也不见一片黄叶。葱茏茂密的枝叶之间,也许某个地方略见稀疏,也许这儿或那儿有一片叶子颜色稍淡,但它并不起眼,不去仔细寻找便难以发现。天空像蓝宝石一样晶莹璀璨。农村到处是欢歌笑语,秋收已顺利结束,挖土豆的季节正碰上艳阳天。地里新翻的玫瑰红土块,有如一堆堆深色的珠子,又如野果一般娇艳。我们许多人一起去散步,兴味盎然。自从我们五月来到乡下以来,一切基本上都没有变,依然是那样碧绿的树,湛蓝的天,欢快的心田。
我们漫步田野,在林间草地上我意外地发现了一颗晚熟的硕大草莓。我把他含在嘴里,它是那样的香,那样的甜,真是一件稀世的佳品!它那沁人心脾的气味,在我的嘴唇边久久地不曾消逝。这香甜把我的思绪引向了六月,那时草莓最盛的时光。
此刻我才察觉到早已不是六月。每一月,每一周,甚至每一天都有它自己独特的色调。我以为一
切都没有变,其实只不过是一种幻觉!草莓的香味形象的使我想起,几个月前跟眼下是多么不一般。那时,树木是另一种模样,我们的欢笑是另一种滋味,太阳和天空也不同于今天。就连空气也不一样,因为那时送来的是六月的芬芳,而今已是九月,这一点无论如何也不能隐瞒。树木是绿的,但只需吹一阵寒风,顷刻之间就会枯黄;天空是蔚蓝的,但不久就会变得灰惨惨;鸟儿还没有飞走,但只不过是由于天气异常的温暖。空气中已弥漫着一股秋的气息,这是翻耕了的土地、马铃薯和向日葵散发出的芳香。还有一会儿,还有一天,也许两天……
我们常以为自己还是妙龄十八的青年,还像那时一样戴着桃色眼镜观察世界,还有着同那时一样
的爱好、一样的思想、一样的情感。一切都没有发生任何的突变。简而言之,一切都如花似锦,韶华灿烂。大凡已成为我们的禀赋的东西都经得起各种变化和时间的考验。
但是,只要去重读一下青年时代的书信,我们就会相信,这种想法是何其荒诞。从信的字里行间
飘散出的青年时代呼吸的空气,与我们今天呼吸的已大不一般。直到那时我们才察觉,我们度过的每一天时光都赋予我们不同的色彩和形态。每日朝霞变幻,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心性和容颜;似水流年,彻底改造了我们的思想和情感。有所剥夺,也有所增添。当然,我们今天还很年轻,但只不过是“还很年轻”!有很多事情在前面等着我们去办。激动不安,若明若暗的青春岁月之后,到来的是成年期成熟的思考,是从容不迫的有节奏的生活,是日益丰富的经验,是一座内心的信仰和理性大厦的落成。
然而,六月的气息已经一去不返了。它虽然曾经使我们惴惴不安,却浸透了一种不可取代的香味,真正的六月草莓那种妙龄十八的馨香。
1.第一段说我们“兴味盎然”,根据文意,说说“兴味盎然”的原因是什么。
2.联系全文回答:
1.第一段末说“一切基本上都没有变”,第三段又说“几个月前跟眼下是多么不一般。”作者所说的“不一般”体现在哪里?作者为什么要在第一段末说“一切基本上都没有变”?
2.第三段中加点的几个“但”字有什么作用?
3.第五段说“这种想法是何其荒诞”,(1)“这种想法”指的是什么?(2)为什么说它“何其荒诞”?
答:(1)这种想法指的是
(2)因为
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第一段描绘了一幅秋收之后农村的迷人景象,字里行间充溢着对一种生活的热爱之情。
B.第二段中“还像那时一样戴着桃色眼镜观察世界”一句,以“桃色眼镜”为喻表达了作者的一种贬抑之情。
C.本文中作者的感情是极为复杂的,既有对逝去的青春的无限眷恋,又有因进入成年期思想日益成熟而欢喜之情。
D.本文以“草莓”为题,“草莓”在文中既有过渡的作用,又比喻了人生的青春妙龄时光。

E. 本文语言优美而又含蓄,许多语句化实为虚,含义深刻,韵味悠长,起到了很好的抒情效果。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王岩洞绿瀑
丁芒
即使是晴天,来到索溪峪,也中觉得四周雨雾蒙蒙。百丈峡固然是一道邃然深秀的绿色甬道,阳光只在四周峰顶上转游,滑落不下来。光的影子于是更加飘荡不定,还被草木喷射的浓绿所沾染,变成寂然无声的悬浮物,在人们眼前游弋,轻轻触触脸颊、手背,沁凉沁凉的,直透进你心里。饮一盅这儿的空气,就会被醉倒,更不用说面对王岩洞的绿瀑了。
瀑布各有个性,雁荡的大龙湫如雷电奔注,大声堂堂;黄果树瀑布如倾天河,汪洋恣肆;黄山人字瀑却如野老参禅,妙语淙淙;而索溪峪的王岩瀑,就像三五女郎在唾珠嗽玉。由此是证,瀑布,是山的舌头,娴静优雅的索溪峪,它的王岩瀑,自然是轻声曼语的。
从远处走来,自有一种魅力,使你屏息静听唯恐脚步鲁莽,把一潭碎玉惊散。悄悄凝固了似的绿雾,探头四望。虽然一时还找不到那倩影,而微风飒沓,树叶轻颤,总不免遐想联翩。就这样,按着心,蹑手蹑脚,逐渐走近它,像走近一尊呼吸着的维纳斯雕像。
即使心里有了这样的准备,还是不觉被它的冷艳所惊绝,王岩洞瀑布真是一个东方的维纳斯,它用透明的绿玉雕刻而成,半躺在山崖上,双眸微闭,仿佛有点醉意。那轻拢着身躯的蝉翼明纱,飘飘曳曳,那手臂和颈间的璎珞,累累垂垂,云一般,雾一般,氤氲,飞逸,最后盈盈坠落,堆垛在碧玉盘中。大概从没有风来骚动,没有光来惊扰,王岩洞瀑布养在索溪峪的深闺,气度果然涵蕴得动人心魄。
我和其他游人,都呆立在潭边,仰面承接那琉璃般透明,倾身奔来的美。常有迸飞的玉屑,带着冷然的声响,芳香的气息,沁入我的耳目。
这时,四面峰峦夹着蓬松的肥沃的绿,一齐向我围拢过来,恍惚之间都成了绿瀑,把我的心注成了一个深潭。
索溪峪的浓绿,就这样通过王岩洞的瀑布,沉入了我的心底。
1.第一段末说“饮一盅这儿的空气,就会被醉倒,更不用说面对王岩洞的绿瀑了。”它使用了的修辞手法,对下文写王岩瀑所起的作用是
2.第二段作者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描写了各个瀑布的“个性”,请据此自己用简洁的词语分别直接概括各个瀑布的特点。(每个不超过四字)
(1)雁荡山的大龙湫:(2)黄果树瀑布:
(3)黄山人字瀑:(4)索溪峪王岩瀑:
3.第四段把王岩瀑比喻为“东方的维纳斯”,其中把流溅的瀑流比为。而最后作者说:“把我的心注成了一个深潭。””浓绿……沉入了我的心底。”那么,作者心中的“绿潭”装的是什么?或者说“沉入了我的心底”的是什么?
4.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七个自然段,每段都突出景物“绿”的特点,格调雅健雄豪。
B.作者切入角度小,只选取索溪峪中的一个景观,集中笔力描写王岩洞绿瀑,这就从布局谋篇上为本文的短小精悍作了保证。
C.文中作者用大龙湫瀑布、黄果树瀑布、黄山人字瀑做反衬,目的是为了突出王岩洞绿瀑鹤立鸡群,高出一等。
D.作者在第三、四段写景状物时,由远及近逐层描写王岩洞绿瀑如诗如画、令人陶醉的迷人景观。

E.作者记叙游踪和眼前景物,通过描述、渲染、烘托、升华,抒发了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激情。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