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是社会变迁的特殊载体,对下表理解最准确的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50年服装发展简表
时间 |
服装的主要颜色和用料 |
主要服装 |
特点变化 |
温馨的50年代 |
蓝、灰、黑、土布 |
列宁装、布拉吉 |
|
革命的60年代 |
绿、卡其布 |
军装 |
以加工布料为主的衣着消费 |
初醒的70年代 |
颜色搭配有对比,棉布、条绒 |
军装 喇叭裤开始流行 |
|
开放后的80年代 |
多种颜色搭配, 多种布料 |
旗袍、西装、 两用衫、裙子 |
由“单一型”向“多样型”转变的衣着消费 |
五彩缤纷的90年代 |
颜色可以任意搭配, 各种高档服装面料 |
服装种类繁多 |
个性化、成衣化、高档化的衣着消费 |
A.政治变革对服饰没有明显影响
B.经济发展是服饰变化的决定性因素
C.服饰变化反映了政治、经济的发展
D.服饰变化反映了国际关系的演变
费正清和迈克法夸尔主编的《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6-1965)》第一部分的标题就是“效仿苏联”。我国学者武力也指出:“从1953年开始,中国同时走上快速工业化和向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经济过渡的道路”。以下不可以用来证明该观点的是()
A.采用赎买政策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 |
B.以重工业为重点的工业化 |
C.中国实行农业集体化 |
D.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 |
1905年创办的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发展迅速,成为民族烟草工业的领头。1919年,在烟草市场据有绝对优势的英美烟草公司,指控南洋公司产品为“日货”,迫使其停业。南洋公司奋起抗争,在众多民众的声援下,终于重新开业,从上述材料可获取的信息不包括()
A.民国政府采取措施支持民族工业的发展 |
B.民族工业力量相对弱小 |
C.民族意识的觉醒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 |
D.外国资本是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障碍 |
开始于1914年的新一轮实业投资热,被史家认为是中国第二次工业化浪潮。以下对这次工业化浪潮出现原因分析不正确的是()
A.辛亥革命的影响 | B.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影响 |
C.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 D.五四运动的影响 |
有研究表明,在抗战爆发前夕,中国民族工业在劳动力组织上不但盛行着由工头招工的包工制,还存在着把农村来的男女儿童包养起来的养成工制,以极低代价收买农村失业男女的包身工制,以及工场手工业式的家庭工制等。这反映了近代民族工业()
A.仍带有浓厚的封建性 | B.仍然是传统手工业生产方式 |
C.无法避免官僚资本的压迫 | D.管理水平高于在华外资企业 |
中国社科院马勇《重新认识近代中国两大主题》一文指出:“1895年之后短短几年时间,外国资本像钱塘大潮一样涌进中国,过去几十年中国人无法梦想的增长迅即实现,开平煤矿、汉冶萍公司等资源很快得到开发。”据此推断作者的观点是()
A.西方侵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
B.甲午战争使中国遭受严重经济侵略 |
C.西方经济侵略阻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 |
D.西方资本涌入促进了民族经济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