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周期元素R,它的最外电子层达到稳定结构所需电子数小于最外层达到稳定结构时的电子数和最内层电子数之差,并且等于最内层电子数的整数倍。则关于R的正确说法是( )。
A.常温下能稳定存在的R的氧化物都能和烧碱溶液起反应 |
B.R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都是强酸 |
C.R的最简单氢化物可能有两种,其稳定性一种比NH3强,另一种比NH3弱 |
D.R的最简单氢化物受热时都易分解 |
由于碘是卤素中原子半径较大的元素,可能呈现金属性。下列事实最能够说明这个结论的是 ( )
A.已经制得了 IBr、ICl 等卤素互化物 |
B.已经制得 I2O5 等碘的氧化物 |
C.已经制得了I (NO3)3、I (ClO4)3·2H2O等含 I3+ 离子化合物 |
D.碘(I2)易溶于KI等碘化物溶液,形成I3- 离子 |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了探索镁粉与溴水反应的机理,做了如下四组实验:
①将镁粉投入冷水中,未见任何现象;
②将镁粉放入溴水中,观察到只是开始时产生极少量的气泡,但溴水的颜色逐渐褪去;
③将镁粉放入液溴中,未观察到任何明显现象;
④向含足量镁粉的液溴中滴加几滴水,观察到溴的红棕色很快褪去。
则下列关于镁与溴水的反应机理论述中正确的是()
A.镁粉只直接与溴水中的溴反应 |
B.镁粉只与溴水中的酸反应 |
C.产生极少量的气泡是由于镁粉与水反应得到 |
D.镁粉在水的催化下与溴发生反应 |
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的叙述正确的是()
A.将碘水倒入分液漏斗,加适量乙醇,振荡后静置,可将碘萃取到乙醇中 |
B.某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该气体水溶液一定显碱性 |
C.NaCl 溶液蒸发结晶时,蒸发皿中刚好有晶体析出时即停止加热 |
D.向AlCl3溶液中滴加氨水,会产生白色沉淀,再加入NaHSO4溶液,沉淀不消失 |
下列依据热化学方程式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A.已知2H2(g)+O2(g)=2H2O(g);△H=-483.6 kJ·mol-1,则氢气的燃烧热为241.8 kJ·mol-1 |
B.已知NaOH(aq)+HCl(aq)=NaCl(aq)+H2O(l);△H=-57.3 kJ·mol-1 则含40.0g NaOH的稀溶液与稀醋酸完全中和,放出57.3kJ的热量 |
C.已知C(石墨,s)=C(金刚石,s);△H>0,则石墨比金刚石稳定 |
D.己知2C(s)+2O2(g)=2CO2(g));△H=a、2C(s)+O2(g)=2CO(g);△H=b,则a>b |
设N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①常温常压下,17 g重甲基(-14CD3)所含的中子数为11NA;
②常温常压下,22.4 L NO气体的分子数小于NA;
③64 g铜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一定失去2NA个电子;
④室温下,21.0g乙烯和丁烯的混合气体中含有的碳原子数目为1.5NA;
⑤1 mol铁铝混合物与足量稀盐酸反应时,转移电子数是3 NA;
⑥常温常压下,1 mol氦气含有的核外电子数为4NA;
⑦6.8g熔融的KHSO4中含有的阳离子数为0.05 NA;
A.①② | B.③④⑦ | C.②④⑦ | D.②⑤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