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美国最高税率是24%,1935年则提高到79%,这样整个社会私人资本的低投资率也就不难解释了。事实上,到1938年就出现了一次经济缓慢恢复中的回冷,史称“罗斯福萧条”。可见“罗斯福萧条”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高税收影响社会资本流通 | B.高投资影响了民众购买力 |
| C.自由企业制度受到了限制 | D.市场自由调节能力增强 |
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两个“临时”的提法从本质上体现了()
| A.革命党人在政治上的软弱性 |
| B.革命党人追求民主共和的精神 |
| C.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还不充分 |
| D.中华民国政权还缺乏人民支持 |
吴剑杰《关于近代史研究“新范式”的若干思考》中提到某事件“脱离了循序渐进的常轨,且尚未得到充分发展,是在激进的政治浪漫主义支配下人为选择的结果,因而造成中国现代化的一次又一次的严重挫折,有人将其称为‘中国现代化的超前和失序’,并且‘一直没有得到很好地调理,遂使矛盾愈积愈深,终于演化成一次又一次的激进运动,结果适得其反,欲速则不达,中国的现代化一次又一次地陷入困境。’”该事件指的是( )
| A.洋务运动 | B.清末新政 |
| C.辛亥革命 | D.五四运动 |
“山东亡,是中国亡矣”“我同胞有不忍于奴隶牛馬之痛苦,亟欲奔救之者乎!则开国民大会、露天演說、通电坚持,为今日之要著”。以上述宣言开始的运动()
| A.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
| B.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 |
| C.发展成为波及全国的爱国浪潮 |
| D.将国民革命运动推向高潮 |
英国历史学家马世认为,《辛丑条约》订立后的中国“低落到只是保持了主权国家的极少的属性的地步”。其核心依据应是()
| A.严禁中国人民反帝活动 |
| B.外务部位居各部之首 |
| C.列强驻军京津地区 |
| D.拆毁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炮台 |
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历史剧变的基本分界线,是距今一百多年前的甲午战争。”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甲午战争以后( )
①中国割地赔款,丧权辱国
②近代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③中华民族意识的进一步觉醒
④开启了制度变革的探索历程
|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