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节选):
(1)公开缔结和平条约;……(9)根据民族的分布情况,调整意大利的疆界;(10)允许奥匈帝国境内的各民族实现自治;(11)恢复罗马尼亚、塞尔维亚和门的内哥罗的领土;(12)承认奥斯曼帝国内的土耳其部分有稳固的主权,但土耳其统治下的其他民族在自治的基础上有不受干涉的发展机会,同时规定达达尼尔海峡在国际保证下,永远开发为自由航道:(13)创建独立的、拥有出海口的波兰国家,并以国际条约保证波兰的政治经济独立和领土完整;(14)国家不分大小,签订相互保证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的特别盟约,设立国家的联合机构。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威尔逊外交政策的支柱和基础。
(2)战前美国推行孤立主义外交,但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体现了其外交政策的重大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变化的核心目标和主要原因。
(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传统政治,既主选贤与能,为何不想出一种皇帝公选的制度来呢?这亦有它外在客观条件之限制。在贵族政治下,皇位容易公选,小国寡民城市国家的皇帝,也易公选。中国自秦以后,却是一个大一统的国家,社会上又没有特权贵族存在,散漫的一千几百个县行政单位,居民多数在农村,皇帝公选无法推行。有一个举国共戴长期世袭的元首,国家易趋安定。只求他不太作恶,利害两权,而容许一个世袭皇室之存在,这不能说是全由于皇帝方面之压力,也不能说是全由于人民方面之奴性。这尽可有一个较近光明的看法,较近情理的说法。
——钱穆《国史新论》
(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传统政治未能确立皇帝公选制度的原因,并分析其影响。(5分)
材料二宋朝在宫城内设置中书门下,中书门下的长官在北宋前期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分散宰相的事权,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宋神宗赵顶元丰官制改革,撤销中书门下,将其职权分归门下、中书、尚书三省,以尚书左、右仆射各兼门下、中书侍郎为正宰相,再设门下、中书侍郎各一人,尚书左、右丞各一人为副宰相。宋朝设置枢密院,作为主管全国军政的最高机构。枢密院与中书门下对掌文、武大权,称为东、西“二府”。其长官称枢密使或知枢密院事,副长官称枢密副使或同知枢密院事等。主管财政的最高机构,北宋前期称“三司”,即盐铁、度支、户部三部。其长官称三司使,地位和宰相不相上下。
(2)有人认为宋朝二府三司制昭示着宰相制度趋向衰落。据材料二指出宋代宰相地位和职权的哪些变化体现了这种趋势?(4分)
材料三 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行省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章、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4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西汉建立后,“约法三章”不再适应现实需要,新的法令条文不断增加,形成《九章律》。汉武帝时,《九章律》之外的“旁章科条”迅速增至359“章”,仅关于死罪的法律条文便有1000多条,“律令颇多,百有余万言”;具有法律意义的案例汇编越编越多,《春秋》一书所记史事在判案时也用作参考。三国魏初.沿用的“秦汉旧律”竟多选906卷,770余万宇,东汉以来马融、郑玄等儒学大师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
魏晋时对法律进行了重大改革。大量行政法被编辑为“令”,由具体行政部门掌握。改定的新律以刑法为主体,共20篇、620条、27600字,大大降低了官吏判案时任意引用法令条文的可能性。与汉代明显不同的是,新律不少条文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
——摘编自张晋藩总主编《中国法制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魏晋法律改革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台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儒学对西汉、东汉、魏晋时期法律的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表 1950~2008年我国部分节假日一览表
表能够反映我国节假日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去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不少学者注重从世界历史的宏观角度来研究中国史上的这一重大事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88年11月,威廉率1万多军队在英国登陆。詹姆斯二世召集大批军队,但当威廉的军队登陆后却未去指挥。众叛亲离之际,他在12月10日逃往法国。
——摘编自吴于廑等《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二(1688年革命)真正“光荣”的地方:它是不流血的,它无须乎内战、屠杀、放逐或报复……往日国王及国会间糜费精神的竞争今改为两者之合作,而国会则占着上风。
——屈勒味林《英国史》
材料三亚洲主要国家和地区背景资料
中国 |
清朝(1644—1912);中华民国(1912—1949) |
日本 |
明治天皇(1868—1912在位);大正天皇(1912—1926在位) |
印度 |
1849年英国殖民者占领全境;1947年成立印度自治领 |
阿拉伯 |
16世纪起为奥斯曼帝国统治;19世纪英国侵入;20世纪20—30年代开始独立 |
土耳其 |
奥斯曼帝国(14世纪—1922);土耳其共和国(1923—) |
伊朗 |
卡扎尔王朝(1796—1925);巴列维王朝(1925—1979) |
——据《辞海》等整理
(1)中华民国建立时,除西班牙、葡萄牙殖民地外,世界上的共和国制国家寥寥无几。写出当时西方两个共和制大国国名的全称并简要评价其宪法。
(2)辛亥革命中没有流太多的血,这令人想起世界近代史上的“光荣革命”。请根据材料一、二,并综合所学知识,概述“光荣革命”的历史事实,并思考该事件为何被称为“光荣革命”。
(3)充分利用本题提供的所有线索,结合所学知识,论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问题:
(1)“某朝”是指什么朝代?说说你的判断理由。
(2)历史往往充满矛盾和悖论。请以该朝的历史为例,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