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月18日新华社评论指出:“北京市军管会要收回的不是任何领事馆的‘办公地点和产业’,而是某些外国根据不平等条约而占据的中国地产。”该评论
| A.反映了中苏结盟之后加快清除资本主义势力 |
| B.说明近代以来民族革命尚未胜利 |
| C.体现了“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 |
| D.表明抗美援朝战争迫在眉睫 |
从晚清到民国初年,“诗界革命”、“文界革命”、“文学革命”、“思想革命”、“家庭革命”、“婚姻革命”、“教育革命”、“社会革命”、“佛教革命”、“祖宗革命”、“产业革命”、“科学革命”、“国民革命”等术语、口号相继出现,这些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 A.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之中 |
| B.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日益高涨 |
| C.民主共和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
| 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日益发展 |
【原创】......无数中国人在1911年被革命的细菌所传染,并于一夜之间在没有具备任何新思想的情况下,变成了暴力反满和反君主政体者,很多省份纷纷发明宣布脱离清政府的声明,革命党人发明的反满口号也非常迅速的被大量的中国人拾起......这段材料能够反映出辛亥革命
| A.爆发的时机已经非常成熟 |
| B.许多参与者对辛亥革命了解甚少 |
| C.参与者其实也在猛烈的反对君主制度 |
| D.革命党人发动民众广泛参与革命 |
某西方学者说:“1945的和平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决定性的,从另一个意义上却是制造了分裂,从第三个意义上说,又是目光远大的。”该学者所说的“第三个意义”是指
| A.世界经济体制趋向制度化体系化 |
| B.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发展的主题 |
| C.多极化趋势出现冲击了两极格局 |
| D.美苏未达成持久共识而爆发冷战 |
公元前357年,罗马把借贷的最高利息限定为1/12,10年以后又把原有利率减半。公元前344年,通过延期债务偿付令,宣布禁止高利贷。公元前326年,通过新的法案,“债务人应以物品而不是人身作为其借款的抵押品”。这些变化说明了古罗马
| A.依靠习惯法来调整社会关系 |
| B.坚持私有财产不可侵犯和自由平等的原则 |
| C.不断完善公民法,调整借贷关系 |
| D.制定万民法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
有学者在研究元朝历史时,引用了下面的材料:“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之于内地。”该学者引用这些材料主要是为了说明
| A.元朝推行民族平等政策 | B.边疆地区经济得到发展 |
| C.沿用唐朝“羁縻”政策 | D.元朝加强对边疆的管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