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17分)
一艘航母多少人才能玩转
郑文杰
①航空母舰之所以被视为一个国家海军力量的标志,不仅是因为其庞大的舰体和昂贵的造价,更因为在一艘航母上,往往集中了一个国家最顶尖的海军精英人员。正是有了这些操纵航空母舰的海上精英,有了驾驭舰载战斗机的海空雄鹰,航空母舰才成为一个国家海上力量的作战核心,而不是一艘漂浮在大海上的巨型轮船。
②自从航空母舰一诞生,它就成为操纵最复杂的水面舰艇之一。主要原因是,航空母舰除了军舰本身的操纵人员外,还有一部分海军航空兵部队成员。这使得航空母舰在人员配备上往往要超过相同排水量级别的战列舰或者战列巡洋舰。像美军福莱斯特级、小鹰级这样的大型常规动力航母,其舰上一般载员4 000人以上;至于像尼米兹这样的巨型核动力航空母舰,载员达5 600余人。
那么,一艘航空母舰,到底需要多少人才能玩得转?
④首先,是需要高水平的舰长。虽然舰长只有一名,但航空母舰舰长作为全舰的最高指挥官,其责任的重要程度自然最高。
⑤美国航母舰长都是海军上校以上军衔,美海军对航空母舰舰长和副舰长的要求非常严格,规定只有在舰上驾机起降过800 ~1 200次、有3 000小时以上的飞行记录、担任过飞行中队长或航母舰载机联队长职务的优秀指挥军官才有资格担任航母舰长和副舰长。
⑥其次,是对舰载航空兵部队指挥官有严格的要求。航空母舰的威力,就在于舰载机这支远程攻击力量。一般来说,航母上的舰载机既有固定翼舰载机也有旋翼机,既有战斗机、攻击机,也有反潜机、预警机。这就需要舰载航空兵部队指挥官具有极其丰富的飞行部队指挥经验,熟悉甚至飞过几个不同机种。
⑦第三,就是舰载机飞行员。固定翼战斗机从航母上起降的风险更大。因此,相比一般的空军部队,舰载机飞行员除了要具有高超的空战技术以外,还要具备更强的心理素质和自信心。如果是常规动力航母,可载24架战斗、攻击机和6架直升机,那么需要的飞行员至少要60人。考虑到长期执行任务的可能性,飞行员的数量可能达到80 -100人。
⑧第四,就是航母各部门的部门长。航母是当之无愧的设置部门最多的舰艇。航母的特殊性决定了它除了拥有传统舰艇的作战、航海、武器、通信、机电、补给等部门以外,还必须设有针对舰载机、油料及挂载武器的保养、维护、安全等部门。如果是核动力航母,那么还需要有核动力维护、核辐射防护等专业技能的部门长。
⑨第五,就是庞大的各类专业技术军官和士官群体。他们同样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在舰艇各部门,一部分则是在航空部队各部门。美军航母甲板工作人员会按服装颜色来分类,例如白色是安全观察员、医生和着陆信号官,红色是弹药处理人员,绿色是弹射器操作员,黄色是飞机移动和起飞操纵员,紫色是航空燃料员等,其实这都是2 000多人的舰载航空兵部队的一部分。
⑩买一艘或者造一艘航母不难,但是想要把航母使用好并保持良好的战斗力,需要大量的海军专业人才。而如果一个国家决定发展航母,那么将是对该国海军整体人才力量的一次提升。
阅读全文,说说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进行说明的。(2分)
第②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6分)
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③段有什么作用。(3分)
第②段“自从航空母舰一诞生,它就成为操纵最复杂的水面舰艇之一”句中, “之一”能否删掉?为什么?(3分)
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你对中国“辽宁号”航母已经正式服役的看法。(3分)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母亲,我心中的灯
母亲活了一百零二岁,没有想到她离开我们以后,她的影响会越来越大。
母亲小时候缠足,痛苦;没有让她上学,更痛苦。到了老年多次跟我们说,她没能拗过封建礼教,旧社会坑害的 人太多了!
母亲没受过学堂教育,但对文化有一种天然的膜拜。她要我喜爱书,不许我们浪费纸张,看到带字的东西,她总要收起来。
母亲不识字,更不识外文,可是她总愿意陪我座功课。到了老年,她常常伏在桌前看我写字,看我写信,总想帮我 一把,我在翻译普希金的诗,俄文书的封面是深蓝色的硬皮,上边印着黑色的普希金侧影,她以为我把书弄脏了,便不声不响地把书拿到盥洗间去擦拭,结果把书皮擦得一塌糊涂。
有一次,母亲吐露了大概在她心中积蓄了很久的一句话:“等我死了,你们在我心口上放一本书……”我听了很不是滋味,可是小外孙立刻表示:“不行,太太,您看不懂,还是放本字典吧!”母亲脸上的皱纹似乎都笑了:“对,对,还是我重孙懂事,给我放本字典……”
母亲发现我“翘尾巴”时马上敲打我。她让我写出“人贵有自知之明”几个字,然后自己一笔一画地用毛笔照样写在宣纸上。说:“给你留着!”那一年我五十岁。我还记得她当时对我说:“人要有自知之明。记住,天外有天,山外有山。切不可骄傲自满……记住:永远有比能干的人更能干的人。”
母亲做任何事情都精益求精,有始有终。她说:答应人的事一定要完成,而且要尽量力争完成好。不能马马虎虎,更不能半途而废。
我想起她九十岁时我为她缝制衣裤的教训。为了庆祝她的寿辰,我亲自裁剪,为她老人家做了一套便服。那天,妈妈接过我缝制的衣服说:“一辈子都是我给你做衣服,没有想到,我九十岁能穿上儿子给我做的衣服……”她满意地微笑。那天,我满怀幸福地睡了。
半夜醒来,我发现一条灯光从妈妈的门缝里泻出来。是妈妈没有睡?是妈妈忘记了熄灯?我下床走向门缝,往她的屋里观望。她正坐在床上,围着被,戴着老花镜,手中拿着我缝制的衣裤,在细细地观看。她慢慢地摸来一把小剪刀。她要干什么?我屏住呼吸。天哪!原来……原来她用颤颤抖抖的手开始拆卸我为她特意缝制的新衣服。我的心顿时凉了!妈妈,这是您六十岁的儿子亲手给您缝制的新衣服呀!为什么不穿,反而拆成片呢?
过了几天,我实在憋不住了,便问妈妈。妈妈盯着我的眼睛,过了半晌说:“你缝的不合格!线扎得不直、不匀,有些粗糙……干活儿可不能这样!”她说衣裤都拆了,想背着我重缝,可是手不听使唤,缝不成了。妈妈看着自己那双枯手,叹了一口气。
妈妈劳动一生,无论干什么事,从不曾让人有些许挑剔。如今,她不能劳动了,可是对儿子的劳动成果,也绝不放松。
我心想:妈妈教给我的,岂止是不应该缝制不合格的衣服?
随着岁月的流逝,母亲的腰弯了,背驼了,身材变矮了,眼睛也昏花了。母亲好强,她年老时即使眼睛看不清,手发抖,也很少让别人帮助她修剪脚指甲,指甲都长进缠着的小脚心里去了,她自己常常把脚抠得血淋淋的。
每次我出差,特别是出国,母亲都情不由衷地说:“你回来也许就见不到我了……”母亲把自己最担心的事,说出声来,是舍不得我离开她。其实她并不希望那会成为事实,她期盼的恰恰与此相反。这是母亲的牵挂,是母亲的依恋。
母亲病重时,我叫来救护车送她去医院。她躺在担架床上已经不能说话。我摸抚着她那苍白的头发、瘦削的脸庞,心中阵阵酸楚。母亲伸出枯槁的手,握住我的手,把我的手指横放在自己的嘴里,用牙齿轻轻地咬动。我想,母亲也许想说些什么。我细细观察她的表情。她眯缝着眼睛,盯着我,只是微微地在笑。她已经不能说话了。这是母亲对我的最后的一次抚爱。
老人一生都是为了别人,为了自己的孩子。她把自己全部献了出来,自己没有保留任何东西。母亲去世以后,我根据她的遗愿,火化时在她胸口上放了一本字典。我后悔她在世时没有教她识字。现在不知道她在冥府读到字典的哪一页了。
我已年及耄耋,母亲的形象在我的记忆中越来越感明亮,她是我心中的一盏明灯,永远为我照亮前进的路。
文章主体部分依次写了母亲哪三方面内容?
(1)____________ →(2)__________→(3)母亲对我的牵挂、依恋和爱抚
文中说“母亲伸出枯槁的手,握住我的手,把我的手指横放在她的嘴里,用牙齿轻轻咬动。我想,母亲也许想说些什么”请你展开想象,说说母亲此时想对“我”说些什么


说说文中划线句的含义。


请从下面两个细节中选择一个,分析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1)我在翻译普希金的诗,俄文书的封面是深蓝色的硬皮,上边印着黑色的普希金侧影,她以为我把书弄脏了,便不声不响地把书拿到盥洗间去擦拭,结果把书皮擦得一塌糊涂。
(2)她年老时即使眼睛看不清,手发抖,也很少让别人帮助她修剪脚指甲,指甲都长进缠着的小脚心里去了,她自己常常把脚抠得血淋淋的。


读了这篇文章,请你说说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怎样的母亲形象?
结尾说“她是我心中的一盏明灯,永远为我照亮前进的路”,请你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你母亲(或父亲)在某一方面对你的影响。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题。
傻姑
仲维科
傻姑原本叫秀儿,只因做事不符合常人逻辑,好犯“傻”,村人便忘记其真名,直呼“傻姑”了。傻姑住在一个叫布兰屯的小山村里,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傻姑还有一个小她一岁的妹妹,叫莲儿。
不知不觉间,傻姑和莲儿长成了十七八岁的大姑娘了。虽是姊妹,她们长相却朝着两极发展:莲儿肤色白皙,面容俏丽,婀娜窈窕,俨然一小家碧玉;傻姑却长得膀阔腰圆,人高马大,加之面色黝黑,立在那里宛如半截铁塔。
爹对姐妹俩说:我们家需要有人支撑门户,可又没有男孩子,你俩得留下一个,招养老女婿。
莲儿对着镜子照了照自己娇美的脸蛋,一言不发。傻姑说:爹,留我吧!愿意当上门女婿的人,大都长得不怎么好,正好与我般配,若留妹妹,可惜她了……
就这样,莲儿嫁给了邻村支书的儿子;傻姑在家入赘了一个叫柱子的憨厚后生。
本村有一叫美儿的女孩,是傻姑的要好朋友,也和傻姑一样在家入赘了一上门女婿。美儿常对傻姑说:上门女婿不牢靠,要严严管住他,不能让他经常回家、吸烟喝酒、下棋耍扑克……
虽然两耳灌了不少女人管丈夫的“经”,可傻姑对柱子从来都不留心眼。她身体壮,总是跟丈夫抢重活干。男人是家的顶梁柱,家里大小事儿丈夫说了算。怕丈夫想家,,三天两头陪丈夫回婆家,后来干脆把年迈的公公婆婆接来养。就是双胞胎儿子也是一个姓婆家姓,一个姓娘家姓。
倍受感激的柱子甩开膀子跟傻姑过日子,对傻姑爹娘和自己亲生父母一样亲。夫妻一心,黄土变金,没几年,他们家就盖起了两层小楼。
出嫁后的莲儿并不幸福。那小白脸丈夫,打小娇生惯养,不学无术,除了吸烟喝酒赌博外,无所事事,心气不顺时还对莲儿用些家庭暴力。
受了气的莲儿经常住娘家,一住就是小半月。看着忙里忙外知疼知热的姐夫很是羡慕。当初,我要留在家里就好了,莲儿想。
美儿经常在傻姑面前唠叨自己丈夫是白眼狼:住我的、吃我的、穿我的,末了还偷偷给那老不死的(她公婆)钱;这几年,他还用离家出走来威胁我!他就是不跟我一条心,天下最毒的白眼狼……
在村里,傻姑两口子孝敬老人是出了名的。从一日三餐的口味到春夏秋冬的衣服,从平日里的问寒问暖到病床前的擦屎端尿,两口子从来没慢待过老人,就连他们刚刚蹒跚学步的孪生儿子都知道有好东西要往爷爷奶奶嘴里塞。
后来,傻姑俩儿子考上了大学。再后来,都在省城立了业成了家。每到节假日,孩子们都会拎着大包小包,带着媳妇孩子来乡下看老人。
见到此景,村人都羡慕地感叹:人家傻姑有傻福啊。
村里人为什么称秀儿为“傻姑”?


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试用简明的语言分析“傻姑”这一人物形象。
对比手法,是本文的显著特点之一。请举出几例并分析其作用。

文章结尾写道:“村人都羡慕地感叹:人家傻姑有傻福啊。”你赞同村人的说法吗?为什么?

阅读选文,回答后面问题。
老头子向他们看了一眼,就又低下头去。还是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船,剥着莲蓬。船却慢慢地冲着这里来了。
小船离鬼子还有一箭之地,好像老头子才看出洗澡的是鬼子,只一篙,小船溜溜转了一个圆圈,又回去了。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
眼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日久天长,也许人们忘记这是为什么埋的了。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鬼子们追上来,看看就扒上了船。老头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
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他被什么东西狠狠咬了一口,是一只锋利的钩子穿透了他的大腿。别的鬼子吃惊地往四下里一散,每个人的腿肚子也就挂上了钩。他们挣扎着,想摆脱那毒蛇一样的钩子。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有的两个,有的三个。鬼子们痛得鬼叫,可是再也不敢动弹了。
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21世纪教育网
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在那苇塘的边缘,芦花下面,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
请用一句话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老头子为什么“张皇失措”?他是真的“张皇失措”吗?

这几段文字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来写老头子?突出了老头子什么性格?

文段中很巧妙地穿插了景物描写,试找出相关语句并分析其作用。

植物不失眠
①植物也要睡觉。合欢树的睡态很美,叶片柔柔地低垂,耷拉着脑袋,不用酝酿,只要叶片低下来,它们很快就会入睡。但并不是所有的植物都用叶子来睡眠。像睡莲,就是叶子醒着花儿睡。黄昏池塘边,白天还是昂首怒放的睡莲,随着晚风飞舞,它将花瓣儿慢慢收拢,紧紧闭合。一朵、两朵,后来所有的花朵全部闭合成了一个个小球儿。
②花儿不劳作,也不创造,它们为什么要睡觉呢?
③一百多年前,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就发现了植物的睡眠现象。他对69种植物的夜
间活动进行了长期观察,发现那些积满露水的叶片更容易受伤。他把叶片固定住,也得到
同样的结果。达尔文由此断定,叶片睡眠可以保护其不受伤害,并可以抵御夜间寒冷。
④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们印证了达尔文的观点。植物睡眠可以减少热量散失和水
分蒸发。像合欢树,不仅夜晚用睡眠保护自己,当遭遇狂风骤雨时,叶片也会逐渐合拢,以防叶片受到暴风雨的摧残。美国科学家恩瑞特还发现了一个更有趣的现象,他用一根温度探测针在夜间测量多种植物叶片的温度,发现不睡眠的叶子温度总比睡眠的叶子温度低1℃。正是1℃的微小差异,成为阻止或减缓叶子生长的重要因素。因此,结论出来了:在相同环境中,睡眠的植物生长速度较快,比不睡眠的植物具有更强的生存竞争能力。科学家还发现:某些植物不仅夜晚睡觉,白天竟然与人一样还要午睡。它们中午11时至下午2时,关闭叶子气孔,光合作用明显降低,这就可以减少水分散失,增强它们的抗旱能力。
⑤植物也一样,夜晚睡眠,可以避免寒露和霜冻侵袭,减少水分蒸发,保持湿度;白天睡眠,可减少水分蒸发,还可避免昆虫骚扰。让人类羡慕的是,人有时候会受情绪或疾病的困扰而失眠,植物却不会受到任何影响,到了该睡觉的时间,无论出现什么情况它们都能准时入睡。第二天再见时,一准儿是神采奕奕,精神抖擞。
文章第②段有什么作用?
现代科学家与达尔文对植物睡眠的原因分别如何解说?
第⑤段中划线句有什么表达效果?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植物也会睡眠,不同的植物睡眠的形式不同,有的用叶子睡眠,有的用花朵睡眠。
B.夜间气温低,容易产生露水,而叶片上如果积满了露水,叶片更容易受到伤害。
C.在夜晚,不同植物的叶子温度存在着微小的差异,这种差异是由植物是否进入睡眠而造成的。
D.有些植物还会“午休”,为的是降低光合作用,从而使叶子气孔关闭,增强它们的抗旱能力。

现代文阅读
(一)爬树的男孩
尼古拉斯·保罗(英国)
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偷偷爬上那棵猴面包树,这是拉瓦一天中最期待的时光。可惜,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仅仅只是两三分钟,耳边便会响起一声熟悉的口哨声,有人来了,他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回到营房。
“看到了什么?”刚刚躺下,安德烈便拖着瘸腿凑过来问道。拉瓦不想回答,但安德烈就是那个吹口哨的人。两人约定,拉瓦每天爬上树冠看看周围,看看远方,下来之后再把看到的新鲜事儿告诉放风人,也就是安德烈。三年了,两人还算默契,在这座死寂的集中营,每天都有人因为严厉的禁锢而自杀,他们却因为那棵猴面包树而充满希望。
“我们就要自由了,等着吧!”
安德烈一双粗糙的手在拉瓦头上抚摸,要不是因为拉瓦是黑人,连安德烈自己都会觉得眼前熟睡的少年就是自己的儿子。当然,拉瓦是不会明白安德烈的心情的,更不会想到,安德烈是戴高乐将军钦点的间谍。他并不是困在集中营,而是肩负特别使命潜伏在这片草原深处进行侦探。
那棵猴面包树就像一个梦想,它恰好坐落在集中营的中央。白天的时候,很多纳粹士兵坐在树底下休息,恨得拉瓦牙痒痒。只有到了晚上,他才觉得那棵树属于自己。
可惜,连安德烈也没想到,梦想会突然破碎。那天晚上,他吹了好几次口哨,可拉瓦就是不肯下来,直到听到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奔来,他知道,出事了。
拉瓦毕竟是个孩子,熬不住接二连三的酷刑,便一股脑儿地全说了出来。[甲]但安德烈只是笑笑,即使两块火红的烙铁夹在他的双颊,也没吐出一个字来。
本以为必死无疑,却没想到生机犹在。半个月后,盟军终于发起了大反攻。因为安德烈提供的精确信息,纳粹分子瞬间溃败,整座集中营安全解放。
安德烈伤得很重,但令随军医护人员奇怪的是,哭得最伤心的竟然是一个黑人男孩。毫无疑问,这个男孩就是拉瓦。在安德烈昏迷的日子里,他一刻都没有离开他的“搭档”。尽管医生开玩笑地跟他解释:“只要挂上水(打吊针),一定能起死回生,你就放心吧。”可是,拉瓦就像听不懂一样,虽然一脸惊愕,却依旧没有离开寸步的意思。
当远处的炮声逐渐平息,安德烈终于睁开了眼睛。可是,拉瓦却不见了,几个医生都非常好奇地询问安德烈,那个黑人男孩到底是什么人,此刻又突然消失,他到底去哪了。[乙]安德烈点点头,良久,才吐出三个字:跟我来。
在安德烈的带领下,一行医生再次来到集中营。顺着安德烈的手指,他们看到,那棵猴面包树的半个树冠已经不见了,树叶也是稀稀拉拉。显然,它遭炮击了,在烈日下显得奄奄一息。
但这跟拉瓦有什么关系?随行医生面面相觑,却听安德烈一声口哨,树干后便露出了一个脑袋。他手里正拿着一个医院的吊瓶,准备往上爬。安德烈这次也不再躲在一旁放风了,而是拖着腿往前奔去,也不知是为了那棵树,还是树后的男孩。
根据你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在下列横线上写出与人物有关的内容。
⑴拉瓦利用
⑵安德烈利用
品读划线句子,探究括号中的问题。
⑴[甲]但安德烈只是笑笑,即使两块火红的烙铁夹在他的双颊,也没吐出一个字来。
[乙]安德烈点点头,良久,才吐出三个字:跟我来。
(甲、乙两句中加点处有什么不同的表达效果?)
⑵半个月后,盟军终于发起了大反攻。
(“终于”一词与前文哪些内容相呼应?)
文中写道:“拉瓦就像听不懂一样,虽然一脸惊愕,却依旧没有离开寸步的意思。”请结合语境,揣摩拉瓦此时的心理活动。
猴面包树在小说中有哪些作用?请联系全文,写出你的发现。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