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书
白夜
①题目叫“我喜欢书”,但是想起来,最初我看到书时,并不喜欢。
②大约在我4岁的时候,我的祖父教我念书。可真难受了,我坐在那儿念天地人,山水田,一点儿意思也没有,仿佛小鸟给关在笼子里。等到祖父说了声,出去玩一会儿吧!我就像脱缰的小马,高兴极了,跑到草地上,又是跳,又是唱。
③然而,我渐渐喜欢书了,大约在5岁时,有一天,我随父亲到9里以外的马厂街去。在街头地摊上,父亲买了一部石印绘图本《三国演义》。我拿起书,一面看,一面走,一面参加刘关张三兄弟的活动。当然,也碰到不少拦路虎,我就绕过去。一路上什么也没看到,一直走到家里,我才放下了书本,离开了三兄弟,我母亲说,这个孩子入了迷了。
④我是入了迷了,不看书,我在家里是个小孩子,不得参加各种大人的活动。然而,打开书,我就像个大人,可以走到各种各样人物面前,眼看他们表演,倾听他们谈话。我从他们那里学到各种各样的东西。
⑤后来,我在西南的塘沟集市上,买到一本石印的《千家诗》。我又入了迷了,又读了一路。书中每页皆有插图,同诗对照起来看,实在有意思。我完全进入诗配画的意境中去,什么烟雨楼台呀,红杏出墙呀,完全忘记了周围的生活了。
⑥到了上中学时,碰到的书太多了,要看得快,才看得完。我记得,我在半天内看完了一本《鲁滨孙漂流记》,真是走马看花了。古人能一目十行,我想,我大概也能一目十行,觉得很高兴。于是,我就喜欢一目十行读下去,读了好多书。
⑦年纪大了,我渐渐发现,有些书一目十行下去,没有真正读懂,必须仔细读下去才行。读一遍不行,再读二遍;读二遍不行,再读三遍。有些书甚至要常常读,越读越读出其中的味道来。《杜诗镜铨》,我就看了五遍;孟德斯鸠的《波斯人信札》,我就看了五遍;曹雪芹的《红楼梦》,我就看了七遍,如此等等。自然,有些书是要读一辈子的。
⑧要知道书中说些什么,这是比较容易的,然而,你要把书中的财富,变成自己的,那就要费功夫了。比如说吧,我把书合起来,复述书中的一段情节,只能复述大意,如果详细复述也不如书中的精彩。这就是说,我同书还有距离。要缩短这个距离,就得认真读啊,读啊。
⑨然而,书真是太多了,也不能光埋头在几本书中,又要多看。总之,既要多而博,又要少而精。我的读书经验是,多看要一目十行,而少看 。本文题目是“我喜欢书”,但开篇作者就说“最初我看到书时,并不喜欢”,这是否矛盾?为什么?
第③段中“当然,也碰到不少拦路虎,我就绕过去”中的“拦路虎”指什么?
第④段写到:“打开书,我就像个大人,可以走到各种各样人物面前,眼看他们表演,倾听他们谈话。”
⑴ 请用一个词语概括这种感受:
⑵ 尽管那时“我”还小,可是对书为何如此“入迷”?根据作者的读书体会,理解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
⑴ 自然,有些书是要读一辈子的。
⑵ 这就是说,我同书还有距离。请根据语境提示,仿照前句,将文章末句补充完成。
“多看要一目十行,而少看 。”古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我们读书,不仅要圈点批注,而且还要学做读书卡片。请你根据本文,试完成下面的读书卡片。
敬畏生命张晓风
①那是一个夏天的长得不能再长的下午,在印第安那州的一个湖边,我起先是不经意地坐着看书,忽然发现湖边有几棵树正在飘散一些白色的纤维,大团大团的,像棉花似的,有些飘到草地上,有些飘入湖水里。我当时没有十分注意,只当是偶然风起所带来的。
②可是,渐渐地,我发现情况简直令人吃惊。好几个小时过去了,那些树仍旧浑然不觉地,在飘送那些小型的云朵,倒好像是一座无限的云库似的。整个下午,整个晚上,漫天漫地都是那种东西。第二天情形完全一样,我感到诧异和震憾。
③其实,小学的时候就知道有一类种子是靠风力靠纤维播送的;但也只是知道一条测验题的答案而已。那几天真的看到了,满心所感到的是一种折服,一种无以名之的敬畏。我几乎是第一次遇见生命——虽然是植物的。
④我感到那云状的种子在我心底强烈地碰撞上什么东西,我不能不被生命豪华的、奢侈的、不计成本的投资所感动。也许在不分昼夜的飘散之余,只有一颗种子足以成树,但造物者乐于做这样惊心动魄的壮举。
⑤我至今仍然在沉思之际想起那一片柔媚的湖水,不知湖畔那群种子中有哪一颗种子成了小树!至少,我知道有一颗已经成长。那颗种子曾遇见了一片土地,在一个过客的心之峡谷里,蔚然成荫,教会她,怎样敬畏生命。
【乙文】
高处何处有张晓风
赠给毕业同学一个故事:
①很久很久以前,在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一位老酋长正病危。
②他找来村中最优秀的三个年轻人,对他们说:“这是我要离开你们的时候了,我要你们为我做最后一件事。你们三个都是身强体壮而又智慧过人的好孩子。现在,请你们尽其可能的去攀登那座我们一向奉为神圣的大山。你们要尽其可能爬到最高的、最凌越的地方,然后,折回头来告诉我你们的见闻。”
③三天后,第一个年轻人回来了。他笑生双靥,衣履我鲜:“酋长,我到达山顶了,我看到繁花夹道,流泉淙淙,鸟鸣嘤嘤,那地方真不坏啊!”老酋长笑笑说:“孩子,那条路我当年也走过,你说的鸟语花香的地方不是山顶,而是山麓。你回去吧!”
④一周以后,第二个年轻人也回来了,他神情疲倦,满脸风霜:“酋长,我到达山顶了。我看到高大肃穆的松树林,我看到秃鹰盘旋,那是一个好地方。”“可惜啊!孩子,那不是山顶,那是山腰。不过,也难为你了,你回去吧!”
⑤一个月过去了,大家都开始为第三位年轻人的安危担心,他却一步一蹭,衣不蔽体地回来了。他发枯唇燥,只剩下清炯的眼神:“酋长,我终于到达山顶。但是,我该怎么说呢,那里只有高风悲旋,蓝天四垂。”
⑥“你难道在那里一无所见吗?难道连蝴蝶也没有一只吗?”
⑦“是的,酋长,高处一无所有。你所能看到的,只有你自己,只有‘个人’被放在天地间的渺小感,只有想起千古英雄的悲激心情。”
⑧“孩子,你到的是真的山顶。按照我们的传统,天意要立你做新酋长,祝福你。”⑨真英雄何所遇?他遇到的是全身的伤痕,是孤单的长途,以及愈来愈真切的渺小感。简要说说甲文②④段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我发现情况简直令人吃惊。
②我不能不被生命豪华的、奢侈的、不计成本的投资所感动。请你具体说说对甲文题目的理解。
请你说说乙文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按要求答题。(4分,每小题2分)
①甲乙两文都有人物描写,其中甲文划线处用了描写,乙文划线处用了描写。
②细读乙文第③段和第⑤段,说说写这两位年轻人主要用哪一种写作手法,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
①一些有着长距离迁徙习惯的动物,如海龟、鸣禽、黑脉金斑蝶和大西洋鲑等,它们为了寻找新的食物来源、繁殖场所和栖息地而长途跋涉,形成大自然中一道奇伟壮丽的独特景观。动物的长距离迁徙能力令人叹为观止。北极燕鸥是动物界长途迁徙记录的保持者,在一年的时间里,它们从北极飞往南极,又从南极返回北极,路途长达两万千米。幼鲑从出生地的淡水河游经几百千米到达海洋,成年后再回游到出生地。黑脉金斑蝶是一种看上去十分脆弱,实际上却非常坚强的生物,它们的迁徙路线几乎遍及北美洲。
②这些动物没有指南针,没有卫星导航系统,没有勘测地图,没有雷达,没有我们人类所拥有的种种复杂的仪器和工具,那它们是如何长距离迁徙而不迷路的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科学家们,直到最近才开始逐渐解开谜底。
③动物的长距离迁徙能力或许源于它们所拥有两种杰出的超感能力:偏振光视力和磁感受力。人眼能看到自然光,但人眼没有辨别和觉察偏振光的能力。每当黎明和黄昏,太阳低垂在地平线下时,人眼便无法看到太阳的光线,但鸟类和蝴蝶却能看到此时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偏振光。科学家认为,鸟类等动物正是以这种偏振光作为迁徙路途中准确的参照点。
④迁徙动物还有可能利用它们体内的“磁罗盘”来进行导航。最近对信鸽的研究发现,它们的喙部含有一种微小的磁性晶体。这是一种“磁铁矿”,直接与神经系统相连,磁性受体起着罗盘的作用。这种简单但可靠的罗盘对地球磁场十分敏感。
⑤研究发现,迁徙动物擅长在大自然中寻找各种可用于导航的线索,如太阳、星星和地标等,加上它们出色的辨别偏振光的能力和对磁场的敏锐感觉,在它们的大脑里很自然地形成了一幅精确的线路图,引导它们完成惊人的千里迁徙。
(节选自2011年第11期《大自然探索》)本文说明的对象是()
A.动物的超感导航能力 | B.动物有长距离的迁徙能力 |
C.动物迁徙有精确地线路图 | D.令人叹为观止的动物迁徙 |
本文说明的顺序是()
A.空间顺序 | B.逻辑顺序 | C.时间顺序 | D.逻辑顺序和空间顺序 |
根据文意,下列与迁徙动物相关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海龟、鸣禽、黑脉金斑蝶和大西洋鲑等,这些有着长距离迁徙习惯的动物,为了寻找新的食物来源、繁殖场所和栖息地而进行长途跋涉。 |
B.科学家认为,偏振光是鸟类等动物在迁徙路途中准确的参照点。 |
C.鸟类和蝴蝶迁徙时能看到人无法看到的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偏振光。 |
D.北极燕鸥在一年的时间里,它们从北极飞往南极,又从南极返回北极,路途长达两万千米,迁徙线路几乎遍及北美洲。 |
下列表述与本文内容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A.迁徙动物能长距离迁徙而不迷失方向,只因为它们具有出色的辨别偏振光的能力和对磁场的敏锐感觉。 |
B.鸟类的喙部都有一种“磁铁矿”,直接与神经系统相连,磁性受体起到罗盘的作用。 |
C.迁徙动物善于在迁徙时寻找太阳、星星和地标等作为导航线索。 |
D.迁徙动物是利用它们体内的“磁罗盘”来进行导航的。 |
阅读《犟劲》一文,完成小题。
犟劲
宋跃辉
①天阴冷,会稽山腹地更冷。花期延时,茶叶的采摘也延时了。周文龙在王坛镇一个酒店喝酒,A天上飘落的雪花虽然轻盈,但他心里很沉。
②周文龙委实没料到,今年老天爷翻了脸。他的300亩有机“大越山龙”,本来就只靠自然生长,要是今年气候温暖,大越山龙的产量就会高一点,就能消化部分投资成本,遇到这寒冷的天,看来困难了。好朋友阿文终于打破沉默说:“还是快点用稻草保暖吧!我上网查过,目前没有更好的办法给茶树保暖啦。”周文龙一双目光紧盯着阿文,其实他心里十分清楚,用稻草给茶树保暖,可以减少损失,茶农大多用这种方法给茶树保暖。
③酒店里有许多人都认得周文龙,平日里都晓得他是个乐天派,整天笑嘻嘻的,可眼下他的脸上都是愁。有几个茶农凑上来给周文龙洗脑子:“大家不都是用稻草给茶树保暖吗?你怕什么?再说喝茶的谁会晓得你用稻草给茶树保暖,就是知道了又会怎么样呢?” 周文龙的脸上这时倒是有了些许笑意:“不行,稻草上有农药残留物,有机茶要受影响的。”“哎呦呦,这能有多少残留物啊,说不定还没有呢!”周文龙还是坚决摇了摇头。
④晚上,他怎么也睡不着,几次起身,拉开窗帘看外面的天,B虽然漆黑一片,可他还是清晰地听到了雪花飘落的声音,虽然轻微,却像石子击在他的心上。他只能祈祷第二天雪停。如果再这样下去,几百亩的茶园恐怕只能收获几百斤茶叶。
⑤以前,周文龙在上海工作,但他还是喜欢家乡的山水,爱喝家乡的茶。可他清楚,茶农为了除虫和增加产量,会定期给茶树打药水,施化肥,不少厂家在茶叶制作过程中的卫生状况也不是很理想。于是七年前,他决定种植有机茶,想法很简单,如今大家最关心的就是食品健康,茶叶又是生活中的必需品,他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保证自己种出来的茶叶绝无污染,可以让人喝得放心、健康。
⑥当时,省里专家告诉他,这是有很大风险的,任何一个过程,都不能有一丝差错,难度非常大。周文龙所在的舜皇村的村民和周围不少茶农,都说周文龙傻。就是风调雨顺,他的茶叶品质再好,可是产量不高,又能挣多少钱呢?收回投资起码要好几年时间,还不如就搞些普通绿茶,种植、加工、运输都方便,钱也来得快。可是周文龙就是认死理,哪怕一条路走到黑,也要把有机茶事业坚持下去。前两年,老天爷帮忙,他的茶园虽然没挣到什么钱,不过看到许多人从很远的地方跑来求购大越山龙,他心里美滋滋的。然而,今年老天爷不再眷顾他,不是连续低温就是连着几天下雪,搅得他心里一直没有踏实过。他可以用稻草给茶叶保暖,但是,自己曾经对许多客人承诺过,他生产的是良心茶,绝不会为了提高产量,采取与有机食品生产相悖的做法。
⑦C翌日,雪还在飘,周文龙的茶树都被雪覆盖着。
⑧阿文再次对周文龙说:“气象预报说,这雪还要下。还是赶快用稻草给它们保暖吧。据说,微量的农药残留物,仪器也不一定能检测出来。”周文龙回答:“昨晚我想了一夜,无论怎样,我也要扛下去,绝对不能在有机茶上耍一点点花头。我要为自己说过的话负责。”
(选自《解放日报》,有改动)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主要内容。
本文写景之处虽然不多,但非常精彩。请你从A、B、C三处中任选一处,自选角度简要品析。
文末周文龙说:“我要为自己说过的话负责”,请联系上文,想象周文龙曾经说过什么话,描写周文龙当时说话的内容及情态。
有人认为文章的第⑤段作用不大,可以删去。你认为此段删去好不好?为什么?
文章第⑥段写到:“周文龙所在的舜皇村的村民和周围不少茶农,都说周文龙傻。”读完本文,你认为周文龙真傻吗?请联系现实生活谈谈。(5分)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①最近,国内不少实体书店相继倒闭,就连如雷贯耳的外资书店“贝塔斯曼”,都因无力撑持而黯然退场。以前遍及大街小巷的书店,都渐渐从街面消失,犹如经历了一场看不见的文化飓风。
②这不仅是书的厄运,也是报纸、杂志和一切纸媒的厄运。当网络阅读和网络销售渐成主流人群的生活方式时,纸媒的适度退场便成为必然。屏幕一开可知天下事,鼠标一点可购天下物, 便捷、高效、全能。信息时代摧枯拉朽的飓风起于青萍之末,汇成时代潮流,来势汹汹,无可阻挡。
③飓风好生了得,可飓风之下,寸草不生么?非也。环顾四周,上海的“季风”、北京的“万圣”、台北的“诚品”、南京的“先锋”、杭州的“枫林晚”、广州的“学而优”……他们依然挺立着,风姿绰约。这说明,纸媒在任何时候都不会彻底消亡,手指对纸质的触摸,眼睛对书籍的温情,耳朵对翻书声的享受,再加上咖啡与清茶的氤氲缠绵,注定了这样的传统阅读是人类不离不弃的伴生物。
④其实,令人忧虑的不是书店的减少,而是阅读人群的稀少。有资料显示,欧洲年均每人纸质书阅读量,是中国人的近20倍。只要留意一下眼见为实的世界,看一眼欧洲的城际火车,瞅一眼日本和中国台北、香港的地铁,那种人手一册的安静场面常常令人心仪称羡。论科技,人家不比咱们落后吧,可为何人家的阅读习惯依旧“古典”?那是因为,纸质阅读早已成为他们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有幸福存焉。
⑤学者易中天曾用“危言耸听”的句式道出了他的“读书观”,即所谓“开卷有益,读书无用”。乍听之下如入五里雾中,然细究之下却发现藏有深意。当一个民族的读书动力主要来自于“实用”,而非源自于“进益”,那么,要指望形成全民阅读之壮观美景,恐怕遥遥无期。只有全社会凝成“不顾无用,只要有益”的读书共识,才有可能造就风清气正的读书氛围。
⑥书店倒闭不可怕,可怕的是蛰伏其后的支撑精神的坍塌。从这个意义上而言,书店之“拯救”,仅靠政府的“象征性拨款”,虽可小范围救燃眉之急,但终究难以力挽狂澜。唯有由此出发深刻反思“人与书”的关系,才能保住和建立一座座文化地标,抵御来自花花世界的侵蚀,使之成为人们心灵的港湾。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请结合全文内容,给本文拟一个合适的题目。
第③段中的划线句采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请任选一种,简要分析其作用。
在文章中,作者一方面认为书店倒闭“不可怕”,另一方面又表示“令人忧虑”、“可怕”,这是否矛盾?请联系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在信息时代,“当网络阅读和网络销售渐成主流人群的生活方式时”,纸质阅读、纸质书信往来、上门拜年等许多传统的生活方式正在离我们远去。请从生活中撷取一例,简要阐述你的看法。
翻浆的心
毕淑敏
那年,我放假回家,搭了一辆运送旧轮胎的货车,颠簸了一天,夜幕降临才进入戈壁。正是春天,道路翻浆①。
突然在无边的沉寂中,立起一根“土柱”,遮挡了银色的车灯。
“你找死吗?!”司机破口大骂。
我这才看清是个青年,穿着一件黄色旧大衣,拎着一个系着鬃绳的袋子。
“我要搭车,我得回家。”
“不带!哪有你的地方!”司机愤愤地说。
“我蹲大厢板就行。”
“不带!”司机说着,踩了油门,准备闪过他往前开。
那个人抱住车灯说:“我母亲病了……我到场部好不容易借到点小米……我母亲想吃……”
“让他上车吧!”我有些同情地说。
他立即抱着口袋往车厢上爬,“谢谢谢……谢……”最后一个“谢”字已是从轮胎缝隙里发出来的。
夜风在车窗外凄厉地呜叫。我找到司机身后小窗的一个小洞,屏住气向里窥探。
朦胧的月色中,那个青年龟缩在起伏的轮胎里。每一次颠簸,他都像被遗弃的篮球,被橡胶轮胎击打得嘭嘭作响。
“我好像觉得他要干什么。”司机说。
这一次,我看到青年敏捷地跳到两个大轮胎之间,手脚麻利地搬动着我的提包。那里装着我带给父母的礼物。“哎呀,他偷我东西呢!”
司机狠踩油门,车就像被横刺了一刀的烈马,疯狂地弹射出去。我顺着小洞看去,那人仿佛被冻僵了,弓着腰抱着头,企图凭借冰冷的橡胶御寒。我的提包虽已被挪了地方,但依旧完整。
司机说:“车速这么快,他不敢动了。”
路面变得更加难走,车速减慢了。我不知如何是好,紧张地盯着那个小洞。青年也觉察到了车速的变化,不失时机地站起身,重新搬动了我的提包。
我痛苦地几乎大叫。司机趁着车的趔趄,索性加大了摇晃的频率,车窗几乎吻到路旁的沙砾。再看青年,他扑到在地,像一团被人践踏的草,虚弱但任不失张牙舞爪的姿势,贪婪地守护着我的提包——他的猎物。
司机继续做着“高难”动作。我又去看那青年,他像夏日里一条疲倦的狗,无助地躺在了轮胎中央。
道路毫无先兆地平滑起来,翻浆也消失得无影无踪。司机说:“扶好你的脑袋。”就在他的右腿狠狠地踩下去之前,我双腿紧紧抵地,双腕死撑面前的铁板……
不用看我也知道,那个青年,在这突如其来的急刹车面前,可能要被卸成零件。“看他还有没有劲偷别人的东西! ”司机踌躇满志地说。
我心里安宁了许多。只见那个青年艰难地在轮胎缝里爬,不时还用手抹一下脸,把一种我看不清颜色的液体弹开……他把我的提包紧紧地抱在怀里,往手上哈着气,摆弄着拉锁上的提梁。这时,他扎在口袋上的绳子已经解开,就等着把我提包里的东西搬进去呢……
“他就要把我的东西拿走了!”我惊恐万状地说。师傅这次反倒不慌不忙,嘴角甚至显出隐隐的笑意。
我们到了一个兵站,也是离那个贼娃子住的村最近的公路,他家那儿是根本不通车的,至少还要往沙漠腹地走10公里……
那个青年挽着他的口袋,像个木偶似的往下爬,跪坐在地上。不过才个把时辰的车程,他脸上除了原有的土黄之外,还平添了青光,额上还有蜿蜒的血迹。
“学学啦……学学……”他的舌头冻僵了,把“谢”说成了“学”。
他说:“学学你们把车开得这样快,我知道你们是为我在赶路……学学……”他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我们。
看着他蹒跚的身影,我不由自主地喝了一声:“你停下!”
“我要查查我的东西少了没有。”我很严正地对他说。
司机赞许地冲我眨眨眼睛。
青年迷惑地面对我们,脖子柔软地耷拉下来,不堪重负的样子。我敏捷地爬上大厢板。我看到了我的提包。我摸索着它,每一环拉锁都像小兽的牙齿般细密结实。突然触到鬃毛样的粗糙,我意识到这正是搭车人袋子上那截失踪的鬃绳。它把我的提包牢牢地固定在大厢的木条上,像焊住一般结实。我的心像凌空遭遇寒流,冻得皱缩起来。
(有删改)
[注释]①翻浆:春暖解冻时,地面或道路表面发生裂纹并渗出水分和泥浆。小说中的“青年”是怎样的一个人?请概括作答。(2分)
阅读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5分)
(1)联系全文,简要说说题目中“翻浆”的含义是什么。(2分)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作答。(3分)小说结尾部分情节设置很巧妙,请你选择一个角度简要赏析。(4分)
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请结合现实谈谈你对此的看法。(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