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 (14分)
德国人的炮还在轰击,但是,和先前一样,炮弹落下的地方都离老妇人很远。
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摸出火柴来。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这晚上没有风,蜡烛的火焰向上直升,一点也不摇晃。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
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但是有好几次,炮弹落得相当近,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老妇人就取出火柴来,很耐心地再把蜡烛点燃。
天快要亮了。蜡烛也快要燃尽了。老妇人在地上到处找,终于找到了一小片带锈的洋铁。她用瘦弱的手指使劲把这片洋铁弯成了半圆,插在蜡烛旁边的泥土中,作为挡风的屏障。布置好了,她站起身来,仍旧慢慢地穿过方场,绕过那一段没有倒下的铁栏杆,回到地窖里去了。
拂晓前,契柯拉耶夫所属的那一连红军,在猛烈的炮火掩护下,直奔方场,占领了那座桥。
隔了一两个小时,天色已经大亮。红军的坦克紧跟着步兵过桥去了。战斗在河的对岸进行着,再没有炮弹落在方场上了。
这时候,连长派了几个士兵去找契柯拉耶夫的尸身,打算把他和今天早上战死的战士一同埋葬。
那几个士兵到处找契柯拉耶夫的尸身——可是找不着。突然,有一个士兵吃惊地大声叫了起来。
“看呀!”那红军说。
大家都朝他指点的方向看。
在已经被破坏的铁栏杆附近,耸立着一个小小的坟堆。一支蜡烛,旁边还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堆上闪耀着柔和的火焰。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给蜡泪淹没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闪烁。
站在坟旁的红军士兵们立刻脱下了帽子。他们围着坟堆,静默地站着,看着这渐渐暗淡下去的烛光。
这时候,一个披着黑色大围巾的高身材的老妇人走近来了。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这一支和坟上的快点完的那一支一模一样,显然是一对。老妇人蹲下身去拾起那蜡烛头,把那新的一支点着,插在那老地方。她站起来的时候,行动很困难,离她最近的红军士兵小心地把她扶了起来。
即使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没有再回过头来,看一下那蜡烛和那些士兵。课文多次写了炮弹落在老妇人的旁边的情景,有什么作用?
选段对老妇人运用了什么描写?她是怎么样的一个人?
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 这里又提到围巾的颜色,有什么特殊的意味?
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
选段的最后一段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活动都是通过她的动作来表现。请设想一段老妇人的心理活动,用一百字左右写下来。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动车和高铁到底啥关系?
10年前,一种被称作“和谐号”的白色精灵开始在中国大地上驰骋,动车开始走进人们视野;10年后,中国已发展成为举世瞩目的高铁大国,高铁已经成为引领和开拓“一带一路”伟大战略的名片。时至今日,很多人还不太清楚动车和高铁的关系,下面就给大家普及一下两者的前世今生。
动车,即带动力的车辆,在铁路交通领域,它是相对于不带动力的车辆(俗称拖车)的一种车型。我们经常提到的动车组,是指一种固定编组的列车,这种编组一般是由若干动车和若干拖车组成,并且在其正常使用寿命周期内这种编组不会改变。动车组有很多种类型,如果以动力类型进行分类,则分为内燃动车组和电力动车组;如果以动力配置方式来分类,则分为动力集中型动车组和动力分散型动车组;如果以速度类型来分类,可分为高速动车组和普速动车组。
我们都知道,普通列车的牵引动力依赖于车头的机车,而动车组在运行时,不光有机车带动,车厢也会“自己跑”,这样就可以把动力分散,运行速度也就更快。同时,与普通列车相比,动车组的震动和噪音都偏小。所以,我们一般提到的动车,就是一种和普通列车相区别的列车车型。
从字面意义上讲,高铁是高速铁路的简称,是指一种铁路线路类型。我国的铁路类型分三档:高速铁路是设计运行时速250千米及以上动车组列车的铁路;快速铁路是设计运行时速160千米至250千米列车的铁路;普通铁路是设计运行时速低于160千米列车的铁路。在高速铁路上,运行的是高速动车组列车;而在快速铁路上,主要运行普速动车组列车,但同时也运行高速动车组列车和普通列车;普通铁路上运行的就是我们熟知的绿皮、红皮、蓝皮的普通列车了。
高速铁路的另一大特征便是大多采用无砟轨道技术铺就,而快速铁路和普通铁路则采用有砟轨道技术铺就。所谓“砟”,就是指岩石、煤等碎片。砟可以减少噪音、吸热、减振、增加透水性,同时造价低廉,但有砟轨道容易下陷,维修费用较大。而无砟轨道的路基是由混凝土浇灌而成,可以减少维护、降低粉尘、美化环境。当列车高速运行时,有可能导致路砟飞溅,所以高速铁路基本都是无砟轨道。
由此可知,动车和高铁是两个层面上的概念,前者描述的是“车”,后者描述的是“路”。
当然,在现在的中国,高铁和动车还分别代指两种客运列车类型。高铁是运行时速在250千米以上,以G字头命名的一系列客车,它们是运行在高速铁路上的高速动车组列车;动车则是运行时速在200千米左右,以D字头命名的一系列客车,它们是运行在快速铁路上的高速动车组列车和普速动车组列车。值得注意的是,有人把高速动车组列车只当作高铁列车,这是个误区,高速动车组列车也可以在快速铁路上行驶,只不过它需要恪守线路的速度限制。
目前,中国的高铁技术先进、安全可靠,并且价格低、性价比高,运营经验丰富,已不弱于世界上任何竞争对手。我们相信,在中国高铁人的不断努力下,中国的高铁制造业必将持续改变中国,不断改变世界。
(选自《百科知识》2016年11月下)
(1)根据上文,说说高速铁路的特征。
(2)上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两例。
(3)文中加点的“不弱于”能否换成“强于”?
(4)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砟可以减少噪音、吸热、减振、增加透水性,同时造价低廉,因此,我国铁路普遍采用有砟轨道技术。
B.时速200千米左右,运行在快速铁路上的高速动车组列车和普速动车组列车,在我国都以D字头命名。
C.有人把高速动车组列车当作高铁列车,毫无疑问这是个误区,其实,它们是只在高速铁路上行驶的列车。
D.中国高铁具有先进、安全、价格低等方面的优势,经过20年的发展,中国已成为举世瞩目的高铁大国。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关于“垃圾分类”的主题阅读
【新闻背景】
2017年3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方案》指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物质消费水平大幅提高,我国生活垃圾产生量迅速增长,环境隐患日益突出,已经成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制约因素。根据《方案》要求,2020年底,在46个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的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要达到35%以上。
【相关链接】
生活垃圾,是固体废物中的一种。垃圾分类则是指按照垃圾的成分、属性、利用价值、对环境影响以及现有处理方式的要求等,将垃圾分离成不同类别,为后续的科学处理提供基础,有助于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
【专家观点】
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总工程师徐海云:我们与发达国家相比,家庭有害垃圾的单独收集相对来讲是个短板。我们现在已经有了一个庞大的拾荒者的废品回收系统,他们是可回收物分类的主力军。与日本、德国等国家相比,我国的废纸、废金属、废玻璃、废包装物等回收率也是很高的。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刘建国:所谓强制,隐含的意思就是界定了垃圾分类的责任,明确了我们每个人都是垃圾的产生者,要对这些垃圾负责,否则就要受到一定的约束。但根据国内的现实情况,估计短时间内可能还是会将强制性手段与激励性措施结合起来,双管齐下,让居民尽快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再生资源回收或俗称的废品回收与垃圾处理的两网融合是必然趋势。此前废品回收是市场主导,垃圾处理是政府主导,推动两网融合,实际上要承认废品回收就是垃圾分类,废物利用就是垃圾资源化。
(1)根据上文内容填空。
①垃圾分类的目的是
②在垃圾分类处理上,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主要体现在 方面。
③“两网融合”中的“两网”是指 和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方案》的要求,到2020年底,生活垃圾利用率要达到35%以上。
B.由于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垃圾回收率目前还相对较低。
C.就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强制性手段并不是垃圾分类处理唯一的举措。
D.再生资源回收关键是通过政府主导,逐步实现垃圾的资源化和无害化。
◆佚名
①导演沃尔特在选角的时候,挑选了很多艺校里的学生,但都不够满意。
②一天,为此一筹莫展的沃尔特到城市西郊办事,在火车站的站前广场上遇到了一个十多岁的擦鞋小男孩。小男孩问道:“先生,您需要擦鞋吗?”沃尔特低头看看自己脚上刚刚擦过不久的皮鞋,摇摇头拒绝了。就在沃尔特转身走出十几步之际,忽然见到那个小男孩红着脸追上来,眸子里现出祈求的光:“先生,我整整一天没吃东西了,您能借给我几个钱吗?我从明天开始多多努力擦鞋,保证一周后把钱还给您!”沃尔特看着面前这个衣衫褴褛、肚子干瘪的小男孩,不由的动了怜悯之心,就掏出几枚硬币递到小男孩手里。小男孩感激的道了一声“谢谢”后,一溜烟的小跑着离开了。沃尔特摇了摇头,因为这样的街头小骗子他已经司空见惯了。
③半个月后,沃尔特已经将借钱给小男孩的事忘的一干二净。不料,在他又一次经过西郊火车站时,突然看到一个瘦小的身影离的老远就向他招手喊道:“先生,请等一等!”等到对方满头大汗的跑过来把几枚硬币交给他时,沃尔特才认出这是上次向他借钱的那个擦鞋小男孩。小男孩气喘吁吁的说:“先生,我在这里等您很久了,今天总算把钱还给您了!”沃尔特看着自己手里被汗水濡湿的硬币,心头陡然荡漾起一股暖暖的热流。
④沃尔特再次端详面前的小男孩,忽然发现他很符合自己脑海中构想的小男孩主人公的角色形象。沃尔特把几枚硬币塞进小男孩衣兜里:“这点零钱是我诚心诚意给你的,就不用还了。”沃尔特神秘的一笑,又说,“明天你到市中心的影业公司导演办公室来找我,我会给你一个很大的惊喜。”
⑤第二天一大早,门卫就告诉沃尔特,说外面来了一大群孩子。他诧异地出去一看,就见那个小男孩兴奋的跑过来,一脸天真的说:“先生,这些孩子都是同我一样没有父母的流浪孩子,他们也渴望有惊喜!”
⑥沃尔特真没想到一个穷困流浪的孩子竟会有一颗如此善良的心!通过反复观察和筛选,沃尔特发现在这些孩子中,确实有几个比小男孩更机灵,更适合出演剧本中的小主人公,但他最后还是只把小男孩留了下来,并且在录用合同的免试原因一栏中只写了这样几个字:善良无须考核!因为他觉得小男孩在面临困境的时候,把本属于自己一个人的希望,无私的分享给别人,这是怎样的一种善良啊!而电影中的孩子,正是这样一个善良、博大、无私的人。
⑦这个小男孩叫文尼斯基。在沃尔特的执导下,文尼斯基在剧中成功扮演了主人公的角色,他主演的电影《中央车站》也获得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等诸多桂冠。
⑧若干年后,已成为一家影视文化公司董事长的文尼斯基写了一部自传﹣﹣《我的演艺生涯》。在书的扉页上面,是沃尔特的亲笔题字:善良无须考核。下面则是他给予文尼斯基的评价:“是善良,曾经让他把机遇让给别的孩子;同样也是善良,让人生的机遇不曾错过他!”
(1)请用文中的一句话给本文拟题。
(2)第④自然段最后加横线的句子在情节设置上起什么作用?
(3)想象一下,说说文尼斯基还回来的硬币为什么是“濡湿的”?沃尔特的心头为什么又会“陡然荡起一股暖流的热流”?
(4)请用一句格言式的短句,说说文章最后加横线的句子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5)积累链接:请默写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对亲人表达美好祝愿的诗句。
山水云月一沙鸥
◆田宗伟
①在幽默机趣的对句中抒发性灵、体悟人生,是典型中国文人的特殊生命情调。这是楹联不同于一般名胜联语,或是寄兴托志,或是咏事抒怀,总要表达一种内在情绪。它往往只是借助对联这种形式,以山水云月为依托,含蓄曲折地表达某种意兴或感受,同时也展现出智力上的灵巧和聪慧,读之令人耳目一新。
②在昆明昙华寺院子里两殿门上各有一块匾,前匾是“听鸟说甚”,后匾是“问花笑谁”。两匾相对,正好组成一副绝妙的对联。寥寥八字,机趣洋溢,禅味深长。河北作家雪泥在欣赏此联时说:“仅于艺术而言,窃以为,(A)穿行于红尘,能够停下来,听鸟说甚,问花笑谁,为初窥艺术之门境;(B)处山水间,听鸟说甚,问花笑谁,在艺术的道路上苦苦追寻,深得艺术之精髓,为第二境界;(C)在千山鸟飞,万花盛开的时候,能够把“听鸟说甚,问花笑谁”改为诘问句,不执著于物象,飘然而过,才是艺术最高境界。”
③“水清鱼读月,山静鸟谈天。”此为杭州西湖孤山竹素园一联,为清人吴恒所题。寥寥十字,山水之清幽雅致与联家之精神意趣无不毕现。此联最有味者乃在“读”“谈”二字。谈天,本为人事难及鸟也;读月,于人少有而况鱼乎?然虽近荒唐,细思则殊为有趣,似是作者在代鱼“读月”,代鸟“谈天”,又似水清月现鱼真可读之,山静无声鸟真可谈天。此乃奇趣,反常合道,妙不可言。
④“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此联挂于扬州廋西湖小金山月观亭内“月观”匾额之下,为清人郑燮所书。小金山乃瘦西湖中一小岛,岛上东端之“月观亭”系清初所建,坐西朝东,四面皆为格扇,推窗赏月,天上水中两月同收,实乃赏月佳处。“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新奇空灵,机趣洋溢。寥寥十字,两幅画面: 皓月当空,水面上浮光跃金,满地里月色如水;云烟四起,瞬息万变,似漫天峰峦如聚。 。如此凝练概括又如此生动新奇,实非大手笔难出此语。
⑤“无怪倏尔而秦,倏尔而汉,到此地小坐片时,便成旦暮;看来何必有洞,何必有花,与诸君清谈半晌,即是神仙。”此联见与吴恭亨《对联话》,“小坐片时便是旦暮”,几近桃花源人之“不知有汉”;“清谈半晌即是神仙”,仿佛人人皆可为神仙矣。吴恭亨言此联机趣洋溢,有化堆垛为烟云之妙,洵不诬也。
⑥这类楹联非关情感,非关寓意,只关乎生命情调,于物我同化,神超理得中显示了中国文人生命中那种自然纯净的精神世界。山水云月一沙鸥﹣﹣在这类对联中,作者是自由愉快的,从不带任何沾滞。
(1)幽默机趣类对联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雪妮在欣赏对联时所提到的艺术“三境界”,与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曾提到过的人生“三境界”,大有意趣相通之处,若以艺术观人生,请将雪妮的“三境界”与王国维的“三境界”对应填空。(只填序号)
①“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②“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③“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A). (B). (C).
(3)请找出第③自然段的中心句。
(4)细读第④自然段,用散文化的语言,把画波浪线的句子描写成两幅画面。
(5)文中哪一句话最形象地反映了中国文人自然纯净的精神世界?
(6)积累链接:欧阳修《醉翁亭记》中有一组描写四季之景的句子,请你默写出描写春夏之景的一组对偶句。
春野的馈赠
◆洪烛
①中国人食笋的历史久远。“其蔌维何,维笋及蒲。”早在《诗经》时代,竹笋就已成为人们餐桌上的食品。晋朝戴凯所著的《竹谱》一书中,曾介绍过70多个竹子品种及不同竹笋的风味。宋代德清僧人赞宁在所著的《笋谱》中,也记有80多个竹笋品种。
②有人说,竹笋不仅是一道美食,更是一种雅食,很符合文人雅士的心情与口味。松、竹、梅被称作岁寒三友,竹子自然成为高雅的象征。
③历来文人墨客多有歌咏。苏东坡有诗:“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 。”诗圣杜甫曾写过“青青竹笋迎船出,白白江鱼入馔来”的诗句,道出他对竹笋风味的喜爱。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在江西品尝过“猫头笋”,念念不忘珍品美味,写下了“色如玉版猫头笋,味抵驼峰牛尾狸”的有名诗句。清代画家郑板桥对家乡的竹笋也是念念不忘:“江南竹笋赶鲋鱼,烂煮春风三月初。”
④有经验的厨师,连煲笋之汤都舍不得倒掉,每做别的菜,就要兑一点进去,相当于味精了:“食者但知他物之鲜,而不知有所以鲜之者在也。”笋之调味,快达到魔法的境地了。连残汤剩汁都能画龙点睛,把一道新菜全“盘活”了。至于这种奇妙的笋汤(又叫笋油)的提炼办法,袁枚在《随园食单》里详细记载:“笋十斤,蒸一日一夜,穿通其节,铺板上,如做豆腐法,上加一枚压而榨之,使汁水流出,加炒盐一两,便是笋油。其笋晒干,仍可作脯。”
⑤林洪的《山家清供》,给鲜笋起了个外号,叫“傍林鲜”:“夏初竹笋盛时,扫叶就竹边煨熟,其味甚鲜,名傍林鲜。”根据他的讲授,鲜笋最好现摘现吃,一分钟都别耽误,就在竹林边,用芳香的竹叶为燃料,当场煨烤,可见环境或氛围也能激活新笋那天然的鲜美。这绝对是最正宗的“绿色食品”了,不仅就餐环境是一片绿林,烹饪方法也是返璞归真的。不知竹林七贤之类古老的隐士,是否就地取材,使用过这种“叫化鸡”式的吃法?想来只有超凡脱俗的人,譬如隐于山林者,才能体会到竹笋至真的味道。而所谓的“真味”,就是于平淡中见神奇,有一颗淡泊的心,才能遭遇这种潜伏的神奇。
⑥春天的雨一下,就是春笋旺盛的生长期了。“好竹连山觉笋香”,春笋尝鲜的好时节就在眼前了。
(1)作为一种美食,你认为竹笋最主要的特点是什么?请用一个字高度概括。
(2)为什么说竹笋又是一种雅食?
(3)请根据诗词对偶和押韵的特点,在第③自然段的方框内填充一个恰当的字。
(4)所谓的“真味”,就是于平淡中见神奇。正如隐者食笋一样,淡泊者都能在平素的衣食住行中,遭遇这种潜伏的神奇。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再举一例这样的生活现象。
(5)积累链接:请默写出苏轼承天寺夜游时,于庭下所见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