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漳州文庙》,完成10—14题。(14分)
①漳州文庙位于市区修文西路,是我国四大孔庙之一,也是漳州城内最大的古建筑群,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宋庆历四年(1044年)。 历史上,朱熹、郑成功、黄道周都曾到此庙祭祀孔子;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年),孔子后裔避兵入漳,居住于此,其子孙世代相传住于庙内直至明正德年间。
②漳州文庙坐北朝南,现有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原有古代建筑物,如明伦堂、泮池、棂星门等已毁,现大门以内中轴线上依次为戟门、丹墀、月台、大成殿,两旁为东西两庑及敬一亭等。戟门面阔九间,进深二间。东西两庑面阔各八间,进深各二间。
③大成殿为明代木结构建筑,建于石台座上,面阔五间、进深六间(前一间为廊),重檐歇山顶。
④大成殿建筑结构特殊,梁架承袭旧制,较完整地保留了闽南古代木结构建筑特点,并融入北方建筑风格。构架前檐六根廊柱为浮雕石蟠龙柱,鼓型石柱础。其檐柱及金柱皆为花岗石圆柱,覆盆式柱础。前廊东西梢间及后檐均用三步梁承托下檐屋面,前后老檐柱与金柱间施三步廊,内金柱间置七架梁,天花板上草架均为穿斗式。两山金柱、脊中柱柱脚均落在上檐东西面柱头科齐心斗上,柱两侧开榫与柱头枋相连,继承早期“插柱造”做法。斗拱各柱头科、平身科均承袭早期特征。前后老檐柱、内金柱、次间脊中柱均施柱头科。明次间前后上檐各施平身科二攒,老檐角柱与山面金柱间分别施平身科二攒,山面金柱与中柱间各施平身科一攒。外檐平身科(按宋法式)为五铺作出单杪下昂(耍头作下昂状),里转五铺作出单杪偷心造。殿内平身科为五铺作出单杪单上昂偷心造(耍头作上昂状)。
⑤屋面椽条上铺望砖,筒瓦、板瓦、正脊、垂脊、围脊、饯脊为砖瓦混砌,石灰砂浆面层,各脊侧面雕塑花鸟、卷草等装饰,正脊两端为燕尾状。
⑥彩绘、油饰明间脊桁、天花板及额枋、木雕构件、露明椽条均有彩绘。其他木构架及斗拱、桁条、外檐装修均为土朱色油饰。1999年10月,中国文物研究所专家对大成殿彩绘进行非油饰性的科学加固。
⑦2000年对大成殿的维修,严格按照古建筑修缮原则,采用抽梁换柱法,梁柱蚁蛀蚀空或外部糟朽均采取填心、包心法进行维修,达到“修旧如旧”,是一座健康、整洁,保持着高龄状态的古建筑。木构建筑能在多雨湿润的南方保存数百年,实属不易。其优势在两方面:一是屋顶曲面较大,四角起翘明显,便于将滴落屋顶的雨水甩出殿堂区域;二是除了前廊几根雕龙石柱外,殿内也均用花岗石圆柱作为底部,而石柱顶部才衔接木柱以支撑整个木构的梁架,也就极大地防止了木结构受潮腐烂,也增加了整个构架的稳定感。由于防水设计,屋顶两山山尖升起较高,正脊弯起明显,形成了闽南特有的建筑美感。
⑧大成殿前伫立的孔子雕像,仁爱的神情充满了儒学关怀。“仁”是儒家学说中的一个重要理念,同时也是一个哲学范畴,意即人与人之间应该构建的一种和谐关系。前来文庙祭孔的民众,多半也是怀着这种儒学的人文关怀而来。雕像与建筑的完美契合,让文庙多增了一份艺术韵味。
⑨漳州文庙具有很高的古文化和历史文物价值,是漳州文化发展史重要的实证物。今庙中尚存有元延碑、明洪武碑及正德碑、清康熙八年(1669)郡人宗人府丞唐朝彝撰文西宁道戴玑书丹的修建碑。1924年《重修漳州学宫碑》,高1.84米、宽0.78米,青石刻成,刻工技艺高超。康有为撰并书,此乃康有为晚年作品,笔气雄健。还有明崇祯年间郡守曹荃大书《游圣之门》石榜及1936年立的《重修文庙》碑等碑刻。大成殿内部结构和细部装饰据专家考评均为宋代遗物,是研究宋代文庙建筑的珍贵实例,反映了当时闽南一带较高的石雕刻技术和建筑技术水平。
⑩作为宗教性和寄托精神世界的建筑,漳州文庙更主要是平民风格,更平易近人。文庙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文化、艺术等价值,故被确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选文第③段至第⑤段从哪些方面来介绍大成殿?(3分)
作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漳州文庙具有哪些特点?(3分)
漳州文庙这座木构建筑在多雨湿润的南方能保存数百年,关键取决于其“防水设计”。请你概括出其在防水上是如何设计的?(4分)
文中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举例分析其作用。(4分)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说明对象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系在风筝线上的……
周岩壁
①时令正是仲春。大地挣脱了冬的纠缠,不觉之中已泛出几分淡淡的鹅黄的绿意。仰望晴空,偶见数点风筝,袅袅娜娜地飘挂在天际,使我蓦地忆起“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正是放风筝的好时光。瞩望那长长的轻轻抖动的风筝线,竟丝丝缕缕牵出了我的童年。
②在乡下,三月的剪剪轻风还残留着冬的料峭。我们这些颠跑在蓊郁麦田里的孩子,摔打惯了,是不知道什么叫冷的。何况又常把嬉笑系在风筝线上,即便有些寒意,也早被如火的童心熔化掉,让野气的笑声赶跑了。
③人们都说:男孩子手笨,没女孩子手巧,这岂不有些重女轻男了么!不是吹,我们男孩虽未能绣出花团锦簇的衣冠,却从手中飞出这巧夺天工的风筝!嗨,做风筝可不像女孩子学针线,有的是时间,有的是专人指教。我们男孩子可整天像贼撵一般忙得脚不沾地。常趁放学后的间隙,三五个凑在一处无人知晓的角隅,或干脆跑到野外去,因为家里大人是不让我们摆弄风筝的。
④我们偷偷找来竹篾,且要绿皮的有韧性的,犹如女孩子绣花挑线一般仔细。我们把竹篾放到火堆上烤了,再弯成弓似的和轱辘似的等几何形状,拼在一起,悉心系好,就变成了形态各异的风筝的骨架。然后几颗小脑袋抵在一起,叽叽喳喳商量一阵,就各出心裁地用彩笔在糊好的桑皮纸上勾勒一通,便给它们穿上了斑斓的衣衫。这完全可以与女孩子织成的锦绣相媲美。然后用大团大团的线做放线,一头系在风筝上,一头缠在一个线拐子上。这些线来得可不易呢,是我们这些“男子汉”低三下四,求爷告奶,甚至向小姑娘一连串喊上十声“好姐姐”才弄到手的。
⑤好了!抬起你因做风筝而勾得酸了的头,开始放吧。咳!风筝!风筝!全是风筝!这些大大小小造型生动的风筝,从辽阔的麦田里,迤逦的大道旁,潋滟的堤塘边冉冉升起——被底下幼稚的欢声笑语吹着,腾腾热气捧着,悠悠飞向空中,去亲吻白云。好似争艳的奇葩,挂彩的气球。我们的心醉了。
⑥更叫绝的要数晚上。皓月高悬中天,大地一片静谧。夜色朦胧。我们几个小伙伴溜出来一叽咕,便带了心爱的风筝到村头田边。风筝纸是涂了闪金光的东西,还要想法把一段蜡头或一捻蘸了油的棉絮系在尾巴上,放飞时一点燃便像飞机尾翼上的信号灯。这通常极难放,因野外有风,蜡烛又不顶风,所以总是熄灭。但偶有做成功的,那风筝放起来就别有情趣,“信号灯”明灭闪烁,随风筝飘飘洒洒,也把一颗颗童心送上神秘的高空,如醉如痴。
⑦风筝也有赌气的时候,任你如何摆布,它总要往地上栽。这时的小伙伴决不会张飞似的环眼圆睁,一脚踏翻它的,而总是小心翼翼地检查一番,找出毛病,对症下药。随着欢呼声,风筝重又飘然升起。当放到得意处,猛不防风筝也会断线,摇头晃脑地越飘越远。我们拉着断了的风筝线,不胜惋惜……
⑧韶光如流。虽说童年已悄然离去,可风筝这根若有若无的线,却每每牵着我的童年。我常想捡回那逝去的童年。
⑨啊,我的鹅黄色的童年!
第①段描写仲春的景色,有什么作用?
根据第④段内容填空。
做风筝的过程:找来竹篾→()→糊纸涂色→()
⑤⑥两段已写了放风筝时的欢快情景,为什么还要写第⑦段?
谈谈你对第⑧段画线句含义的理解。
为什么说“我”的童年是“鹅黄色”的?

)阅读下面记叙文,完成下面题目
轻轻掩门的一声轻响
①小时候临睡前,父母每每到我床边掩了褥被,才熄灯关门,安心离去。我喜欢躺在床上,眯着眼,看看自己卧室门像一把扇子似的被合起,看看那原来敞开的光逐渐被门缝压成一条线,渐细,渐细,然后消失尽,并在一瞬间发出极轻的细响——是锁洞咬住了锁舌。
②记忆中,父亲关门特别轻,像怕惊扰我小脑袋下枕着的梦,有时我甚至屏息也听不到那一瞬间的响声。
③还记得八九岁的时候,有一天,父亲在午睡,我蹑手蹑脚地走进他卧室取了一本书,出来时小手攥紧了门把手,希望也能像父亲一样,让锁洞轻轻含住锁舌,莫发出声音惊扰他,谁料,关门瞬间的声音还是异常响。
④此后,我便开始琢磨关门时的力度,左右手的配合。这渐渐成了一种习惯、癖好,以至每每有人离开房间,我都会不由自主地竖起耳朵,去留意门被合上那一刻发出的声响。我着迷于此,就像钟情于品一口茶的余香,错过了,心中总若有所失。
⑤渐渐地,我学会在那一响中读人。
⑥有些人,离开时从不关门,像特意为留在屋内的人准备一颗隐性炸弹,就等一阵乱闯的风撞上。于是,就知道这些人多半欠些细心、体贴。还有些人,不愿默默离开,悄悄不是他们离别的声息,他们决意是离开的轰动些,于是,他们的背影便伴随一声“砰”的巨响,久久回荡在一双双备受惊吓的眼神中。
⑦相比之下,有些人的离开则如露滴叶竹,那轻响着实令人回味。那轻轻的一合,就像为一首一首短诗画下了一个清脆的句点,言尽而意无穷。于是我暗自揣度,这样的人该有怎样一颗细密而饱满的心啊。
⑧记得读大学时的一天,我闭门在寝室里自习。有人在门外轻叩两声,停约几秒,再推门而入。现在想来,那两声提醒的轻叩真是妙不可言,因为那小心的提醒给出了一段时间,让门里门外的两个人避免一场措手不及的尴尬。还有一次,忙碌了一天的我正躺在床上刚想入睡,耳边传来了一息低低的叩门声,我一度怀疑这是幻觉,但那声若蚊蝇的声音再次响起,“睡了吗?”于是我起身下床。想想是怕惊扰我,才这样小心翼翼吧。
⑨其实,生活中的许多时候,人与人之间的点点关怀与温暖,就在于不经意间的掩门、叩门之间了。那一声清响,传递了一份心灵的默契,就像一首婉约的小夜曲,涓涓细流般流淌进人的心田。而这份默契与婉约,竟在不经意中震撼了彼此的心灵。
⑩前些日子回家,看父亲坐在椅子上听着音乐睡着了,我轻轻地关上门,毫无声响。那感觉,就像完成了一个多年的夙愿。
通读全文,说说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结合语境,理解第③段中划线词语“蹑手蹑脚”的表达效果。
第⑤段中写到“渐渐地,我学会在那一响中读人”,结合文章⑥⑦两段说说作者“读”出了什么?
请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文章结尾段的作用。
内容方面:
结构方面:
生活中,你一定会有被理解关爱或理解关爱他人的经历,请就其中以方面举例谈谈感受。

阅读《最后一课》,完成下面题目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意味着(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中的“号声”暗示(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韩麦尔先生“脸色惨白”的原因是什么?
小弗郎士觉得韩麦尔先生从来没有这么“高大”的原因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废墟余秋雨
我诅咒废墟,我又寄情废墟。
废墟吞没了我的企盼,我的记忆。片片瓦砾散落在荒草之间,断残的石柱在夕阳下站立,书中的记载,童年的幻想,全在废墟中殒灭。昔日的光荣成了嘲弄,创业的祖辈在寒风中声声咆哮。夜临了,什么没有见过的明月苦笑一下,躲进云层,投给废墟一片阴影。
但是,代代层累并不是历史。废墟是毁灭,是葬送,是诀别,是选择。时间的力量,理应在大地上留下痕迹;岁月的巨轮,理应在车道间辗碎凹凸。没有废墟就无所谓昨天,没有昨天就无所谓今天和明天。废墟是课本,让我们把一门地理读成历史;废墟是过程,人生就是从旧的废墟出发,走向新的废墟。营造之初就想到它今后的凋零,因此废墟是归宿;更新的营造以废墟为基地,因此废墟是起点。废墟是进化的长链。一位朋友告诉我,一次,他走进一个著名的废墟,才一抬头,已是满目眼泪。这眼泪的成分非常复杂。是憎恨,是失落,又不完全是。废墟表现出固执,活像一个残疾了的悲剧英雄。废墟昭示着沧桑,让人偷窥到民族步履的蹒跚。废墟是垂死老人发出的指令,使你不能不动容。
废墟有一种形式美,把拨离大地的美转化为皈附大地的美。再过多少年,它还会化为泥土,完全融入大地。将融未融的阶段,便是废墟。母亲微笑着怂恿过儿子们的创造,又微笑着收纳了这种创造。母亲怕儿子们过于劳累,怕世界上过于拥塞。看到过秋天的飘飘黄叶吗?母亲怕它们冷,收入怀抱。没有黄叶就没有秋天,废墟就是建筑的黄叶。
 人们说,黄叶的意义在于哺育春天。我说,黄叶本身也是美。  
两位朋友在我面前争论。一位说,他最喜欢在疏星残月的夜间,在废墟间独行,或吟诗,或高唱,直到东方泛白;另一位说,有了对晨曦的期待,这种夜游便失之于矫揉。他的习惯,是趁着残月的微光,找一条小路悄然走回。
只要历史不阻断,时间不倒退,一切都会衰老。老就老了吧,安详地交给世界一副慈祥美。假饰天真是最残酷的自我糟践。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者是让人遗憾的。没有废墟的人生太累了,没有废墟的大地太挤了,掩盖废墟的举动太伪诈了。
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这就是人类的大明智。
当然,并非所有的废墟都值得留存。否则地球将会伤痕斑斑。废墟是古代派往现代的使节,经过历史君王的挑剔和筛选。废墟是祖辈曾经发动过的壮举,会聚着当时当地的力量和精粹。碎成粉的遗址也不是废墟,废墟中应有历史最强劲的韧带。废墟能提供破读的可能,废墟散发着让人流连盘桓的磁力。是的,废墟是一个磁场,一极古代,一极现代,心灵的罗盘在这里感应强烈。失去了磁力就失去了废墟的生命,它很快就会被人们淘汰。
并非所有的修缮都属于荒唐。小心翼翼地清理,不露痕迹地加固,再苦心设计,让它既保持原貌又便于观看。这种劳作,是对废墟的恩惠,全部劳作的终点,是使它更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废墟,一个人人都愿意凭吊的废墟。修缮,总意味着一定程度的损失。把损坏降到最低度,是一切真正的废墟修缮家的夙愿。也并非所有的重建都需要否定。如果连废墟也没有了,重建一个来实现现代人吞古纳今的宏志,那又何妨。但是,那只是现代建筑家的古典风格,沿用一个古名,出于幽默。黄鹤楼重建了,可以装电梯;阿房宫若重建,可以做宾馆;滕王阁若重建,可以辟商场。这与历史,干系不大。如果既有废墟,又要重建,那么,我建议,千万保留废墟,傍邻重建。在废墟上开推土机,让人心痛。
  不管是修缮还是重建,对废墟来说,要义在于保存。圆明园废墟是北京城最有历史感的文化遗迹之一,如果把它完全铲平,造一座崭新的圆明园,多么得不偿失。大清王朝不见了,熊熊火光不见了,民族的郁愤不见了,历史的感悟不见了,抹去了昨夜的故事,去收拾前夜的残梦。但是,收拾来的又不是前夜残梦,只是今日的游戏。(有删减)
文章中说“前夜的残梦”,具体的含义是什么?
怎样理解文章开篇说“我诅咒废墟,我又寄情废墟”?
“时间的力量,理应在大地上留下痕迹;岁月的巨轮,理应在车道间辗碎凹凸。”结合文章,阐释这句话的含义
作者认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废墟?
结合文章说说废墟在古今历史发展中有什么重要的意义?(5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弄斧就要到班门
①班门弄斧,历来被用来批评到行家里手面前卖弄本领之人的不自量力。而现实生活中,弄斧者也确实畏葸不前,不敢到班门放手一搏。为什么?怕输。
②然而,时过境迁,在这个彰显个性的多元时代,一个人要想让自己早日脱颖而出,到班门弄斧也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选择。
③先不论输赢之后的面子问题,单是敢于到行家里手面前挑战,就是一种胜利。弄斧到班门,其行为本身,就彰显着勇气。和行家里手较长短、分高下,没有一定的勇气是做不到的。这一点,先贤已经为我们做出表率。亚里士多德曾断言,质量不等的铁球从同一高度下落,大者先着地。对于这个百科全书式的权威人物的这一断言,几乎没人敢质疑。而伽利略,这个后来蜚声于世的科学家,就是凭借着自己的勇气,在世人的嘲笑声中,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论断,名扬四海。
④退一步说,就算是伽利略错了,他这种到班门弄斧的勇气,也同样令人钦佩。
⑤当然了,既然是较量,必定会有个输赢。那么,输了是不是一定很可怕呢?
⑥弄斧到班门,即使败下阵来,也不用担心。一方面,弄斧者可以从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失败中汲取经验和教训,争取早日成功。另一方面,弄斧者敢于质疑,敢于亮出自己的观点,即使输了,也虽败犹荣,何况弄斧者本人与困难斗争的意志品质也得到了提升。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的经济实力还比较弱,而美国早已是世界经济巨头。但是我们不能因为怕输,就不和美国开展进出口贸易了。虽然我们在和美国的经济交锋中吃了不少亏,但也在一次次“交学费”之后认识到了自己的缺失,随之不断改进我们的管理和经营模式,提升了我们的经营和管理水平。
⑦古人云:“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可见,弄斧到班门不一定会输。如果赢了,又会怎么样呢?
⑧赢了,就会极大地增强弄斧者的自信心,激发他们力争上游的热情,从而取得更大的成功。当然,弄斧者如果因此而飘飘然,那恐怕就避不开仲永“泯然众人矣”的命运了。
⑨弄斧到班门,在勇气、意志品质、自信心等个方面对弄斧者的综合素质提升大有裨益。弄斧就要到班门!
结合文章说说作者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文章第③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文章第⑤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请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文章的论证过程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