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最初的温暖
男孩小时候家里很穷,买不起新衣服,甚至有时连上学的本子也买不起,这时,他就用完了正面用反面。一天,班里来了位新生,是个漂亮的女孩,扎着鲜艳的蝴蝶结,背着一个让全班同学都眼红的书包。
女孩跟他成了同桌。她的文具盒里装满了各种漂亮的笔和橡皮,还有很多崭新的方格本,甚至有精装的笔记本。男孩偷眼看,心里既嫉妒又眼馋。
男孩自尊心很强,怕女孩笑话,本子用完了便不再用反面,也就不记笔记,只靠脑子记。女孩感到奇怪,有一天问他,他说:“会了,不用记了。”女孩好像明白了什么,主动拿出两本本子给他,男孩拒绝了,女孩羞红了脸,几天不和他说话。有一次,班里组织看电影,每人交5分钱,男孩没有钱,就没有报名。女孩高兴得跑到他跟前,说:“明天下午看电影,我替你把钱交了。”男孩气恼地说:“我不去,用不着你给我交。”女孩委屈得哭了,说:“你长大后还我还不行吗?”男孩没有再说话,勉强答应了她。
第二年,女孩的家要搬了,男孩也不知道她要搬的地方在哪个方向,只觉得有一种留恋的感觉,又好像丢了什么东西似的。知道了她走的日期后,那一天他没上学,而是早早地候在一个十字路口——县城开往外地的车辆都要经过这里。终于,一辆大货车开了过来,女孩和她哥哥站在车厢两边的护栏里。女孩看见了他,高兴地向他挥手,男孩想跟她说点什么,跟在后面拼命追,可车速太快,一溜烟就从眼前过去了。
第二天上学,班里一个女同学给男孩送来一个沉甸甸的牛皮纸包,说是他的同桌留给他的。男孩打开,是一摞厚厚的没用过的各式作业本,还有她用过的漂亮的文具盒,里面装满了铅笔,还有一支能抽水的钢笔。笔中间夹着一张字条,上面写着“送给我最好的同桌”。
男孩哭了。他突然觉得,因为嫉妒,他对同桌太不好了,但她没有记恨他。也就是从那天起,他的心知道了什么叫疼痛。
那个文具盒,他一直保存着。有时拿出来看看,眼前会晃动着一对鲜艳的蝴蝶结,一跳一跳……
几十年过去了,男孩读完大学,又读了博士,打拼多年后成为一家上市公司的老总。阅尽沧桑后,他越来越怀念那个当年跟他同桌的小女孩,于是在报纸上登了寻人启事,寻找那个叫王丽晨的女孩。
电视台的记者闻讯后,邀请他做了一次访谈。面对现场的许多观众,他把掩藏在心底的那段往事说了出来,说到动情处,他几次哽咽,说如果能见一见当年同桌的女孩,他死而无憾了。
主持人问他,“为什么非要见她呢?相见不如想念,保留最初的那份美好,为她祝福,不是很好吗?”
他摇了摇头。
主持人说,“王丽晨现在已经步入中年,也许已经发福,也许过得很不如意,如果这样,你还会执意见她吗?”
他说:“是的,我想当面对她说声谢谢,另外,如果她有什么难处的话,我想尽自己所能帮她一把。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想着她,甚至没有一天忘记过她。小时候,因为贫穷,我看过太多的冷眼,但她给了我最初的温暖,这成了我生命的动力,也让我一直洁身自好。我经常想,如果她也给我冷眼,就像压垮骆驼的最后那根稻草,也许我的人生就会完全改写……”他已经泪光莹莹,“我想看见她还美好地生活着,跟我一样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沐浴着温暖的阳光……”
节目的最后,主持人对观众说:“那好吧,让我们大家一起帮忙,让刘总实现这个多年的心愿。”
几天后,他收到一封信:
“亲爱的刘兵同学,不瞒你说,那天我就坐在观众席上。之所以不见你,并不是因为你太富有,或者我已经老了,而是越纯净越美好的记忆,越经不起现实的打搅。我很赞同主持人的那句话,有些美是只适合放在心里的,就像一坛陈酒,一旦打开味道就淡了。如果你对我心存感激,那就在心里保存那份最初的美好吧。感谢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活在你心里,并希望我能一直这样活下去……”
其实,这封信是那位主持人所写。刘兵所要寻找的王丽晨,是她的妹妹,已经于三年前因病去世……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主要写了两件事:一是少年时女孩与男孩同桌以及女孩要离开时发生的事,一是几十年之后男孩寻同桌的女孩而被邀请访谈的事。
B.男孩拒绝女孩给他本子和替他交看电影的钱,而女孩却没有记恨他,临走时还留下很多学习用品,说明女孩是一个乐于帮困救弱的学生。
C.小说中有关女孩头上扎着的“鲜艳的蝴蝶结”的描写先后出现了两次,说明男孩几十年没有忘记他的同桌主要因为她“是个漂亮的女孩”。
D.男孩希望他的同桌“还美好地生活着,跟我一样呼吸新鲜空气……”,而女孩却死了,这给男孩的心理上造成了难以弥补的深深的伤痛。

E.小说在塑造人物时运用了多种描写手法,如肖像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在交代同桌女孩最后的结局时还运用了补叙的手法。
小说中的刘兵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简要分析。
倒数第二段交代主人公收到的信,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对于小说结尾一段的设计,有人认为过于哀伤,不利于小说主旨的表达,你是怎么理解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匈奴西迁与匈牙利人的祖先
崔建国
公元374年,一支自称“匈人”,不知来自何方的由剽悍、强大的骑兵部队组成的大军如神兵天降,突然出现在欧洲东部。它以雷霆万钧之力,横扫东、西哥特人,随即又击败东罗马帝国,然后屯兵中欧匈牙利平原,建立了显赫一时的匈奴帝国,并一度与西罗马帝国形成对峙局面。在匈人神出鬼没,势如破竹的重击下,晕头转向的欧洲人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始终未能弄清自己对手的底细。因此,匈人的来龙去脉就好像被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时光荏苒,直到18世纪后期,终于有人试图揭去这层面纱。法国历史学家德?揆尼首先在其《匈奴、突厥、蒙古及其他西部鞑靼各族通史》中提出,这个神秘莫测的匈人就是中国历史上被迫西迁的匈奴人。此论一出,英国历史学家吉本率先在《罗马帝国衰亡史》中引用了揆尼“匈人来源于匈奴”的说法。由此,马上在欧洲史学界引发了一场持续至今的激烈的论战。“从18世纪以来,这个问题曾进行过不停地辩论,但毫无结果。”但是,就总体而言,大多数学者趋向于“匈人就是匈奴”的观点。
那么,对于这个问题,应有很大发言权的中国学者是持什么观点的呢?事实上,在中国的史籍中,自窦宪将北匈奴击败,迫其西迁后,北匈奴就象断线西飞的风筝,突然失去了踪迹。因此,中国学者并不知道匈奴西迁的行踪。由于中西交通和中西文化交流上的闭塞封闭状况,中国学者直到近代才得知匈奴与欧洲历史有关。首先发现这个问题的是洪均,他在《元史译文证补》里,从西方著作中引述了匈奴侵入欧洲的过程。此后,章太炎在《匈奴始迁欧洲考》一文、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中也注意并研究了这段历史。不过,与欧洲学者迥异,中国学者几乎全都认定“匈人就是匈奴。”然而,中国学者的加盟并没有使“匈人就是匈奴”说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因为仍有不少疑点没有澄清。其中,尤其让人困惑的是,从中国史籍记载自公元91年北匈奴西迁起,到欧洲史籍记载公元374年匈人击灭顿河以东的阿兰人止,这中间北匈奴有280多年的历史竟是空白!也就是说,从中外史籍中几乎找不到一点北匈奴西迁的线索。
为了查证这280多年的历史,弄清北匈奴西迁的过程,中外学者、特别是中国学者进行了一系列考证和论争。如齐思和认为,北匈奴从公元91年离开漠北单于庭,到4世纪70年代出现在东欧,有一个逐渐西移的漫长的过程,它可分为四个阶段:91~160为悦般时期;160~260为康居时期;260~350为粟特时期;350—374为阿兰时期。但林干则将北匈奴西迁的过程分为三站:第一站迁往乌孙的游牧地,第二站为康居,第三站为阿兰聊(奄蔡)。当然,这些考证由于立论的史料过于零散和欠缺,难免疏漏和错误,它们能否成立尚需事实,尤其是地下考古资料的证实。但是,它多少拂去了一些积淀已久的尘埃,使之隐约露出了历史真相的轮廓。其功绩是难以抹煞的!
“匈人就是匈奴”的假说虽然还没有定论,但它所具有的合理性却是显而易见的,绝非象某些西方学者所说的是空穴来风。况且,还有资料证实,公元5世纪时,匈人帝国极盛时期的君王阿提拉在述说其祖先时,曾用无比骄傲的口吻自豪地宣称,他可以将其先祖追溯到l000多年前著名的匈奴首领身上,他列举的名字与中国史籍中的记载大体吻合,这也可以算作“匈人就是匈奴”的一个旁证吧?
下列关于“北匈奴西迁”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神秘莫测的匈人就是中国历史上被迫西迁的匈奴人。
B.在研究“北匈奴西迁”这一问题时,章太炎、梁启超等中国学者几乎都认同“匈人就是匈奴”这一观点。
C.关丁“北匈奴西迁”的过程,在目前的考证和论争过程中形成了两种仅有的观点,一是四段论,一是三站论。
D.据中国史籍记载,北匈奴于公元91年西迁,在公元374年匈奴人击灭了顿河以东的阿兰人。

下列关于“匈人就是匈奴”的说法无法取得突破性发展的原因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匈奴人神秘莫测,被迫西迁后,就像断了线的风筝,突然失去了踪迹。导致中国学者并不知道匈奴西迁的行踪。
B.中外学者在弄清北匈奴西迁的过程所进行的相关考证中,由于立论的史料过于零散和欠缺,难免会出现一些疏漏。
C.北匈奴有280多年的历史都是空白的,中外史籍中几乎找不到一点北匈奴西迁的线索。
D.虽然中外学者,特别是中国学者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但是缺少足够的事实证据,尤其是缺少地下考古资料。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匈人就是匈奴”的假说之所以还没有定论,是因为它明显缺乏合理性。
B.首先发现匈奴与欧洲历史有关的是中国学者洪均,他在《元史译文证补》里提出了匈奴侵入欧洲的创见。
C.18世纪后期的法国历史学家德?揆尼是世界上第一位研究“北匈奴西迁”的人,他在欧洲史学界引发了一场论战。
D.虽然匈人帝国的君王阿提拉在述说其祖先时,列举的名字与中国史籍记载大体吻合,但并不能为“匈人就是匈奴”这一问题下定论。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对下列词语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轻拢”一句描写琵琶女弹奏的动作特点,同时也表现了她高超的演奏技巧。
B.“大弦”“小弦”两句写出了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如急雨”“如私语”使两种旋律形象可感。
C.“间关”一句继续写了旋律的变化,用“莺语花底”这一美的视觉形象,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
D.“大珠”一句化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给人以眼花缭乱,耳接不暇的感觉。

以下对部分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冰泉”“凝绝”两句写出了音乐的又一境界。幽咽之声,悲抑哽塞,好像“泉流冰下”,用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
B.“别有”“此时”两句写出了音乐结束后的余音袅袅,回味无穷的艺术境界,“无声胜有声”强调了弹者和听者都陶醉在美妙的音乐之中。
C.“银瓶”“铁骑”两句表现了“声暂歇”后力量的爆发,同时,这两句也将音乐的魅力推向了高潮。
D.“曲终”“四弦”两句写出了音乐进入到高潮时戛然而止,乐曲虽终,但由音乐而产生的惊心动魄、回肠荡气的艺术魅力并没有因此而消失。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表现社会与心灵的和谐
肖云儒
建设和谐文化,对外要警惕西方文化霸权主义和文明冲突论,对内要防止文化地域主义,防止内部争夺文化资源、妄自尊大。好莱坞征服不了世界,京剧也不会征服世界,任何一个世纪都是各国共存共荣的世纪。
弘扬和谐精神要防止无差异无竞争无冲突论。不同的民族、国家,同一民族、国家,在不同的社会实践中会形成质地各异的文化。不同的文化在价值立场、内容体系等方面会存在分歧,形成矛盾冲突。文化冲突表现在多个层面,既包括不同形态文化间的价值冲突,也包括同一形态文化内部不同文化观念,甚至不同文化风格、欣赏趣味的冲突。现代社会的和谐,现代人的成熟和先进,不表现在它无视社会和心灵的冲突,而表现在它善于包容、协调、转化、解决各种冲突矛盾,使多方面的“不同”最终归于“和谐”。冲突越多越能考验现代人在协调关系、化解矛盾中推进社会发展的智慧和能力。简单的同一、一律,反而容易掩盖矛盾,造成隐患。
从塑造人物形象的角度看,命运愈坎坷、生命愈苦难、内心愈有冲突的人,各种社会行为、人生轨迹和心理经验信息量才愈大,才愈有可能在丰富性和深刻性方面进入极致,也才愈能折射出社会、人生和灵魂的深蕴。主旋律作品,英雄人物和正面人物,尤其应该是巨大命运冲突和剧烈灵魂碰撞的产物,而不能是无冲突论的载体。冲突对他们的挤压,推动了矛盾的解决和精神的涅槃,从而进入新的和谐状态。可见,大胆展现英雄人物命运和灵魂的冲突,描绘他们在解决社会矛盾和心灵冲突中的作用、智慧和方式,也就正是在展示从冲突到和谐的精神历程,在展示人物富有个性特色的先进性。
从创作者和欣赏者的角度看,作者总是通过叙说社会的、人性的、性格的、灵魂的冲突,提出人生的疑问,排解内心的积郁,表达对人生社会的反思或憧憬,而达到平衡精神和安慰灵魂的目的。欣赏者则是在接受作品对冲突叙说的审美再造过程中,通过联想、感应、共鸣,释放对生活的疑问、反思或憧憬,而平衡精神和安慰灵魂。文艺便这样由实现个人的和谐推动了社会的和谐。这也就是中国古典文论中的“兴、观、群、怨”说。文艺不但可兴(激励)、可观(认知),而且可以怨(倾吐积郁)、可以群(和谐人群),可以在充分发挥艺术表现各类冲突的功能中,促进社会和心灵和谐。 (摘自《中国艺术报》)
对“好莱坞征服不了世界,京剧也不会征服世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各国文化的共存共荣,使不同民族的文化内核具有相对独立的特征,彼此难以改变和征服。
B.好莱坞代表西方文化有霸权主义,京剧代表妄自尊大的中国文化的地域主义,它们彼此互不相容。
C.任何一种优秀的文化代表了各自的文明,处于文化的和谐状态,不具有霸权主义和妄自尊大的倾向。
D.以好莱坞为代表队的西方文化,和以京剧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只有消除冲突才能处于和谐状态。

下列各项不属于“文化冲突”表现层面的一项是()

A.文化形态间的价值冲突 B.文化形态的文化观念冲突
C.欣赏者的平衡精神差异 D.多方面的“不同”难以归于和谐

下列各项内容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A.使人物形象具有丰富性和深刻性,必须建立在对人物坎坷命运、苦难生命、内心具有冲突的挖掘上。
B.英雄人物和正面人物借助精神的涅槃而进入全新的和谐状态,是创作出主旋律作品的基础。
C.从冲突到和谐的精神历程,是成功塑造人物形象必不可少的因素,是展示人物形象个性特色的亮点。
D.无论是创作者还是欣赏者,因其精神获得平衡,灵魂获得安慰,从而实现反思和憧憬人生社会的目的。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太空没有加油站
每次执行航天任务时,太空飞船都必须携带足够的能源以完成各项工作,常见的能源包括化学推进燃料、光电池组和核反应堆。
除此之外,只能采用货运飞船供给方式,但费用昂贵得难以承受。例如要维持国际空间站在未来10年的预期使用寿命期间不致逐渐偏离轨道,就需要大约77吨的推进燃料。将燃料从地面运送到空间站360千米的高度,即使价格低至每磅(约0.45千克)7000美元(按照目前的标准已经非常便宜了),仅仅让空间站维持轨道的稳定也需要12亿美元。对于探索像木星这样的外行星问题则更加复杂,因为它们距太阳太遥远,使光电池的反应效率降低,而且每克燃料都必须运送到数亿千米之外。
因此科学家将目光投向一种还处于实验测试阶段的新技术——航天飞缆。它利用基本物理定律来提供定向、人造重力、电能,以及推进和拖曳力,同时减少或摈弃对化学能源的需求。
航天飞缆是一种采用柔性缆索将两个物体连接起来的系统。当缆索导电时,整个系统便成为一种电动力学缆索,又称EDT。常规飞船采用化学或电能推进装置,在飞船和推进燃料之间交换动量,而EDT则与此方式不同,它通过对磁场的调制与旋转的行星交换动量。长期以来,航天飞缆便令太空爱好者着迷。齐奥尔科夫斯基与Arthur C.Clarke等幻想家曾设想利用缆索系统作为太空电梯,将人们从地面送上轨道空间。60年代中期,双子座飞行任务中有两次测试了利用30米长的缆索为宇航员产生人造重力场,此后又进行了多种类型的缆索试验。主要困难来自机电方面,工程师们尚未开发出可靠技术来处理EDT在太空中承受的高电压。另外,他们也未能解决在恶劣的太空环境下缆索的维系问题,以及如何抑制EDT容易产生的振动。
但是,许多科学家认为该技术能够对某些类型的太空飞行带来革命,其应用范围涉及从低地球轨道飞行到行星航天任务。EDT可能的用途包括:清理地球轨道空间中的残骸,以高于燃料电池的效率发电,以及让卫星保持在合适的轨道上。
以下对“航天飞缆”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飞船在利用EDT和推进燃料之间交换动量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对磁场的调制与旋转的行星交换动量。
B.在长距离航天任务中,例如探索木星及其卫星,航天飞缆能够大幅削减机动所需要的燃料量,同时还可提供可靠的电源。
C.航天飞缆是由一根柔性导电的长缆索连接两物体所构成的电动力学缆索系统,能够完成所有常规飞船能完成的任务,而且无需让飞船携带燃料。
D.传统的能源供给方式在探索像木星这样的外行星时捉襟见肘。

不属于科学家将目光投向航天飞缆的原因的是( )

A.以前执行航天任务时,飞船需要携带大量的燃料。
B.要维持国际空间站在预期使用寿命期间的正常运行需要昂贵的难以承受的资金。
C.对于探索像木星这样的外行星问题则更加复杂,它们距太阳太遥远,传统的能源供给方式受到限制。
D.航天飞缆利用基本物理定律来提供定向、人造重力、电能以及推进和拖曳力。

不属于科学家将目光投向航天飞缆的原因的是( )

A.以前执行航天任务时,飞船需要携带大量的燃料。
B.要维持国际空间站在预期使用寿命期间的正常运行需要昂贵的难以承受的资金。
C.对于探索像木星这样的外行星问题则更加复杂,它们距太阳太遥远,传统的能源供给方式受到限制。
D.航天飞缆利用基本物理定律来提供定向、人造重力、电能以及推进和拖曳力。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7——10题
斯坦福大学的科学家们制造出了一种分子扩大了的DNA,其双螺旋结构比自然界已发现的任何一种DNA都要宽。这种大分子DNA不仅耐热性好,而且还能在黑暗中发光——这一特性可能对检查人体基因缺陷十分有用。
  DNA的典型形态是双螺旋结构——两组平行的基因信息像一根长长的盘旋的梯子一样联结在一起。每一节梯子都由两个互补的碱基组成,它们组合在一起成为碱基对。
  自然界只有4种天然碱基,它们是:腺嘌呤(A),鸟嘌呤(G),胞嘧啶(C),胸腺嘧啶(T)。由于4种碱基各自独特的形态和大小,T常常与A配对,G常常与C配对。其它的配对形式(如A配C,G配T)都会因为太宽或太窄而不能形成双螺旋结构。
  人类DNA由约30亿个碱基对按特定顺序排列组成,它们将人类健康生存所需要的基因信息拼写出来。只要一两对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出错,基因密码就会出现混乱,从而导致婴儿在出生时会出现可怕的畸形或导致像癌症和镰状细胞贫血症这样的疾病。
  加利福利亚理工学院的化学家纳尔逊•伦纳德在20世纪70年代做过一个实验,他将一个苯环嵌入碱基A,得到了一个大碱基xA, xA比普通碱基A宽了约33%。斯坦福大学的科尔和他的同事们继续了伦纳德的实验。
  斯坦福大学的这个研究组使用与伦纳德相似的方法得到了xT——一种大小为自然T两倍的合成碱基。接下来的挑战是将这些大碱基嵌入双螺旋结构。
  他们通过将xA与自然T组合,xT与自然A组合,从而合成了完美的双螺旋结构。一种比自然DNA宽了约20%的新的稳定的DNA形态诞生了,研究人员将它命名为“扩展DNA”或“xDNA”。
  研究人员发现xDNA有几个比自然DNA更加优良的特点。比如说,xDNA比自然DNA的耐热性好。在实验室环境下,自然DNA的分解温度是21.3摄氏度,而xDNA在55.6摄氏度时还依然保持完整。
  科尔说:“一般说来,体积大的物体比体积小的物体耐热性好,DNA也不例外。”
  他补充说,大一些的分子一般会发出荧光,这也许能解释为什么自然DNA不发光,而xDNA却发出一种紫色光,使它在显微镜下被看得很清楚。
  在自然界,DNA携带了所有的遗传信息并传给后代。科尔正在研究xDNA是否也有这种功能。
  不过他警告说:“这种新的DNA不太可能在地球上的自然环境中发挥功能,因为它太大了。不过,我们希望,有一天它会成为地球上或是其它星球上的一种新的生命形式的基因物质,这样当我们往其它星球上派探测机器人时,我们就会知道要在冰层下寻找什么样的生命形态。”
(选自2003年11月3日《参考消息》)

下列关于xDNA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xDNA是一种人造DNA,其双螺旋结构比自然界已发现的任何一种DNA都要宽,是一种大分子DNA。
B.xDNA是美国科学家们连续研究的成果,它是由科学家们先合成一些大碱基,而后将其嵌入双螺旋结构而成。
C.xDNA与自然DNA相比,耐热性更好,而且还能在黑暗中发光。
D.xDNA的诞生可能为人类诊断自身基因缺陷带来帮助。

下面对“双螺旋结构”和“碱基对”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双螺旋结构是DNA的典型形态,它由两组平行的基因信息像一根长长的盘旋的梯子一样联结而成,故名“双螺旋”。
B.碱基对是双螺旋结构的基本单元,它由两个功能互补的碱基组成。
C.碱基的配对受形态和大小的限制,有较稳定的配对形式,太宽或太窄的配对形式都不能形成双螺旋结构。
D.人类DNA由约30亿个碱基对按特定顺序排列组成,它们将人类健康生存所需要的基因信息拼写出来。


下列表述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A.基因排序对人类健康至关重要,只要一两对碱基对的排序出错,就会导致婴儿畸形或其它的一些疾病。
B.xDNA比自然DNA耐热性好,自然DNA的分解温度是21.3摄氏度,而xDNA的分解温度是55.6摄氏度。
C.在自然界,DNA携带了所有的遗传信息并传给后代,xDNA是否具有这种功能尚在研究之中。
D.xA和xT是两种人工合成的大碱基,科学家将它们分别与自然T、自然A结合,从而合成了完美的双螺旋结构。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般说来,体积大的物体比体积小的物体耐热性好,这一规律可以解释xDNA比自然DNA耐热性更好的现象。
B.大一些的分子一般会发出荧光,DNA也不例外,这就可用来解释xDNA与自然DNA在发光问题上的差异。
C.因为xDNA太大了,科尔认为它在地球上的自然环境中发挥功能的可能性不大。
D.如果xDNA将来能成为地球上或是其它星球上新的生命形式的基因物质,它就会为我们的太空生命探索提供指导。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