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在氧化还原反应中,金属单质一般只作还原剂 |
| B.氧化还原反应中非金属单质一定是氧化剂 |
| C.金属元素被还原时所得产物一定是金属单质 |
| D.某元素从化合态变为游离态,该元素一定被还原 |
关于下列各实验装置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装置①:a口进气可收集CO2,b口进气可收集NH3 |
| B.装置②: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时,转移溶液 |
| C.装置③:模拟铁锈蚀 |
| D.装置④:证明CH3CH2OH发生消去反应生成了乙烯 |
已知铅蓄电池的总反应为:
市场上一种手提应急灯,主要是“无液干粉”铅蓄电池,其原理是将浓硫酸灌注到硅胶凝胶中去,改善了电池的性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放电时,电子由Pb通过外电路转移到PbO2 |
| B.充电时阴极反应:PbSO4+2e−=Pb(s)+SO42−(aq) |
| C.充电时,电源的正极接铅蓄电池标“−”的一极 |
| D.“无液干粉”铅蓄电池中的电解质溶液不易发生泄漏 |
甲、乙、丙、丁四种短周期主族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乙为地壳含量最多的元素,乙和丙同主族,甲与丙、丁形成的气态化合物的水溶液均呈酸性,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原子半径:丁>丙>乙>甲 |
| B.单质的氧化性:乙>丙>丁 |
| C.气态氢化物稳定性:乙>丙>丁 |
| D.甲与乙、丙、丁形成的化合物均为共价化合物 |
以下进行性质比较的实验设计,不合理的是
| A.比较镁、铝金属性:镁、铝(除氧化膜)分别放入4mol·L−1NaOH溶液中 |
| B.比较氯、溴非金属性:氯气通入溴化钠溶液中 |
| C.比较Cu、Fe2+的还原性:Cu加入FeCl3溶液中 |
| D.比较高锰酸钾、氯气的氧化性:高锰酸钾中加入浓盐酸 |
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 A.在无色溶液中:Na+、Cu2+、NO3―、MnO4― |
| B.在含有HCO3-的溶液中:H+、K+、SO42―、Cl― |
| C.能使酚酞变红的溶液中:Al3+、Fe3+、NO3-、SO42- |
| D.常温下,水电离的c(H+)=10-12mol·L―1的溶液中:K+、Ba2+、NO3―、C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