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同学为探究“合力做功与物体动能改变的关系”,设计了如下实验,他的操作步骤是:
A.按如图摆好实验装置, |
B.将质量M=0.20 kg的小车拉到打点计时器附近,并按住小车, |
C.在总质量m分别为10 g、30 g、50 g的三种 钩码中,挑选了一个质量为50 g的钩码挂在拉线 的挂钩上, |
D.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电源频率为f=50 Hz), 然后释放小车,打出一条纸带。 |
①多次重复实验,从中挑选一条点迹清晰的纸带如图所示。把打下的第一点记作“0”,然后依次取若干个计数点,相邻计数点间还有4个点未画出,用毫米刻度尺测得各计数点到0点距离分别为d1=0.0075 m,d2=0.03001m,d3=0.0675 m,d4=0.1200 m,d5=0.1875m,d6=0.2700 m,他把钩码重力(当地重力加速度g=9.8 m/s2)作为小车所受合力算出打下“0”点到打下“5”点合力做功。则合力做功=______
,小车动能的改变量
=______
(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② 此次实验探究的结果,他没能得到“合力对物体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增量”,且误差很大,显然,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忽视了各种产生误差的因素。请你根据该同学的实验装置和操作过程帮助分析一下,造成较大误差的主要原因是 ; 。(写出两条即可)
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压表和电流表的读数分别为10V和0.1A,待测电阻R的测量值为_____Ω,若电流表的内阻为0.2Ω,那么待测电阻R的真实值为 ____ Ω。
如图甲所示,为某同学测绘额定电压为2.5V的小灯泡的I—U特性曲线的实验电路图。
(1) 根据电路图甲,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图乙中的实验电路连接完整。
(2) 开关S闭合之前,图乙中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该置于端。(选填“A”、“B”或“AB中间”)
(3) 实验中测得有关数据如下表:
U/V |
0.40 |
0.80 |
1.20 |
1.60 |
2.00 |
2.40 |
2.80 |
I/A |
0.10 |
0.16 |
0.20 |
0.23 |
0.25 |
0.26 |
0.27 |
根据表中的实验数据,在图丙中画出小灯泡的I—U特性曲线。
在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的实验中,实验室备有下列器材供选择:
A.待测小灯泡“3.0 V、1.5 W”
B.电流表(量程3 A,内阻约为1 Ω)
C.电流表(量程0.6 A,内阻约为5 Ω)
D.电压表(量程3.0 V,内阻约为10 kΩ)
E.电压表(量程15.0 V,内阻约为50 kΩ)
F.滑动变阻器(最大阻值为100 Ω,额定电流50 mA)
G.滑动变阻器(最大阻值为10 Ω,额定电流1.0 A)
H.电源(电动势为4.0 V,内阻不计)
I.电键及导线等
(1)为了使实验完成的更好,电流表应选用________;电压表应选用________;滑动变
阻器应选用________.(只需填器材前面的字母即可)
(2)请在虚线框内画出实验电路图.
(3)某同学在一次测量时,电流表、电压表的示数如图7-5-5所示.则电压值为
________ V,电流值为________ A,小灯泡的实际功率为________ W.(此空保留二位有效数字)
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的实验电路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现备有以下器材:
A.干电池1个
B.滑动变阻器(0~50Ω)
C.电压表(0~3V)
D.电压表(0~15V)
E.电流表(0~0.6A)
F.电流表(0~3A)
其中电压表应选,电流表应选。(填字母代号)
(2)如图是根据实验数据画出的U-I图像,由此可知这个干电池的电动势
E=V,内电阻r = Ω。
用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分别测量某一工件的长度和内径如下图所示,则被测工件长度为________cm ,内径为m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