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录是我们研究历史的史料之一,从中我们可以佐证某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吕正操在其回忆录中写道:“我第一次出席这样庄严、隆重的大会。……听了毛主席的《论联合政府》的报告……听了朱德同志《论解放区战场》的报告……深受教益。”我们依此可以佐证的历史事件应是
| A.中共洛川会议 | B.中共七大 | C.新中国的成立 | D.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
1983年国庆节前夕,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中学题词“三个面向”(见下图)。“三个面向”的实质是
| A.教育的发展是改革开放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 |
| B.教育的发展要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
| C.通过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教育的发展 |
| D.通过教育的发展提高国家和民族的竞争力 |
某部历史著作写到:“毛泽东是一个杰出的共产党领袖,国共合作关系破裂后,他无视莫斯科第三国际,拒绝了只能依靠城市无产阶级进行革命的这个马克思主义原则。”毛泽东的上述思想突出体现在
| A.《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
| B.《法俄革命之比较观》 |
| C.《论十大关系》 |
| D.《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
孙中山说:“仆之素志在提倡实业,实行民生主义,而以社会主义为归宿”,“我希望看到人民大众的生活状况获得改善,而不愿帮助少数人去增殖他们的势力,直至成为财阀”。为此他提出了
| A.驱除鞑虏 | B.恢复中华 |
| C.创立民国 | D.节制资本 |
下列表格中的言论客观反映了当时不同政治派别的思想倾向,其体现的共同主题是
| 1865年 |
李鸿章说:“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 |
| 1894年 |
郑观应说:“西人以商为战,欲制两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 |
| 1903年 |
章太炎说:“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
| 1913年 |
梁启超说:“共和政治,非国民继续的觉悟努力,万万不会维持。” |
A.实行民主政治B.推动中国近代化
C.实现民族独立D.启蒙与救亡并重
评论一:“百年喜读樽前兆,万里惊看海外文”;评论二:“其书罗列甚远之国,指掌形势可谓奇书”;评论三:“欲制夷患,比筹夷情,尤为有用之书”。据上述评论推断此书应该是
| A.《海国图志》 | B.《变法通议》 |
| C.《天演论》 | D.《狂人日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