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闻古之善用人者,必循天顺人而明赏罚。循天,则用力寡而功立;顺人,则刑罚省而令行;明赏罚,则伯夷、盗跖不乱。如此,则白黑分矣。治国之臣,效功于国以履位,见能于官以受职,尽力于权衡①以任事。人臣皆宜其能,胜其官,轻其任,而莫怀余力于心,莫负兼官之责于君。故内无伏怨②之乱,外无马服之患。明君使事不相干,故莫讼;使士不兼官,故技长;使人不同功,故莫争。如此,天下莫得相伤,治之至也。
闻之曰:“举事无患者,尧不得也。”而世未尝无事也。君人者不轻爵禄,不易富贵,不可与救危国。故明主厉廉耻,招仁义。昔者介子推无爵禄而义随文公,不忍口腹而仁割其肌,故人主结其德,书图著其名。人主乐乎使人以公尽力,而苦乎以私夺威④;人臣安乎以能受职,而苦乎以一负二。故明主除人臣之所苦而立人主之所乐,上下之利,莫长于此。不察私门之内,轻虑重事,厚诛薄罪,久怨细过,数以德追祸,是断手而续以玉也。
使燕王内憎其民而外爱鲁人,则燕不用而鲁不附。民见憎,不能尽力而务功;鲁见说,而不能离死命⑤而亲他主。如此,则人臣为隙穴⑥,而人主独立。以隙穴之臣而事独立之主,此之谓危殆。
释仪的⑦而妄发,虽中小不巧;释法制而妄怒,虽杀戮而奸人不恐。罪生甲,祸归乙,伏怨乃结。故至治之国,有赏罚,而无喜怒,故圣人极;有刑法而死,无螫毒,故奸人服。发矢中的,赏罚当符,故尧复生,羿复立。如此,则上无殷、夏之患,下无比干之祸,君高枕而臣乐业,道蔽天地,德极万世矣。
[注] ①权衡:法令。②伏怨:怀怨于心。③马服:本指赵奢,这里指其子赵括。④夺威:夺权。⑤离死命:冒死罪。⑥隙穴:孔隙,比喻隐患。⑦仪的:靶子,目标。
(选自《韩非子·用人》,有删节)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则伯夷、盗跖不乱 乱:叛乱 |
B.而苦乎以一负二负:担负 |
C.数以德追祸追:补救 |
D.释仪的而妄发发:放箭 |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君主“善用人”的一项是(3分)( )
①循天顺人而明赏罚 ②使人不同功,故莫争 ③不轻爵禄,不易富贵 ④轻虑重事,厚诛薄罪 ⑤有赏罚,而无喜怒 ⑥发矢中的,赏罚当符
A.①④⑤ | B.②③④ |
C.②⑤⑥ | D.①③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君主遵循天道,就能够少用气力而建功立业;君主顺应人情,就能够少用刑罚而推行法令。 |
B.因为晋文公鼓励廉耻之心,提倡仁义之举,所以介子推凭着“仁义”之心割下身上的肉给他吃。 |
C.假如燕王对内憎恨本国民众,对外喜爱鲁国人,那么燕人就不为他所用,鲁人也不会依附他。 |
D.君主实行赏罚不能凭个人喜怒,如果放弃法制而乱发脾气,即使大肆杀伐,奸人也不会害怕。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天下莫得相伤,治之至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下之利,莫长于此。(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隙穴之臣而事独立之主,此之谓危殆。(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斜线(/)给下面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赞曰:“李将军恂恂如鄙人,口不能出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流涕,彼其中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_曰_桃_李_不_言_下_自_成_蹊_此_言_虽_小_可_以_喻_大_然_三_代_之_将_道_家_所_忌,自广至陵,遂亡其宗,哀哉!”
(选自《汉书·李广苏建传》)
简述题
须臾,献头帐下,操方省悟日:“吾中计矣!”众将见杀了张、蔡二人,入问其故。操虽心知中计,却不肯认错。乃谓众将日:“二人怠慢军法,吾故斩之。”
上述文段表现了曹操怎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其明年,秦并天下,立号为皇帝。于是秦逐太子丹﹑荆轲之客,皆亡。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匿作于宋子。久之,作苦,闻其家堂上客击筑,傍偟不能去。每出言曰:“彼有善有不善。”从者以告其主,曰:“彼庸乃知音,窃言是非。”家丈人召使前击筑,一坐称善,赐酒。而高渐离念久隐畏约无穷时,乃退,出其装匣中筑与其善衣,更容貌而前。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宋子传客之,闻于秦始皇。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秦皇帝惜其善击筑,重赦之,乃矐其目,使击筑,未尝不称善。稍益近之,高渐离乃以铅置筑中,复进得近,举筑朴秦皇帝,不中。于是遂诛高渐离,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
鲁句践已闻荆轲之刺秦王,私曰:“嗟乎,惜哉其不讲于刺剑之术也!甚矣吾不知人也!曩者吾叱之,彼乃以我为非人也!”
太史公曰:世言荆轲,其称太子丹之命,“天雨粟,马生角”也,太过。又言荆轲伤秦王,皆非也。始公孙季功﹑董生与夏无且游,具知其事,为余道之如是。自曹沫至荆轲五人,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秦逐太子丹﹑荆轲之客,皆亡亡:逃跑 |
B.一坐称善,赐酒一:一起 |
C.家丈人召使前击筑丈人:年长的人,主人 |
D.客无不流涕而去者流涕:流着眼泪 |
下列各组句子中,孩子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于是秦逐太子丹﹑荆轲之客于是遂诛高渐离 |
B.出其装匣中筑与其善衣乃矐其目,使击筑 |
C.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世言荆轲,其称太子丹之命 |
D.彼庸乃知音,窃言是非高渐离乃以铅置筑中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统一天下后,到处追捕太子丹和荆轲的门客,门客都逃跑了,高渐离也更换了姓名,躲藏在宋子城里做工。 |
B.高渐离躲藏时间长了,感到做工很辛苦,想要离开,可又听到了主人厅堂上有宾客击打筑,心里犹豫又不忍心离开。 |
C.高渐离听到别人弹奏敲打筑,便忍不住评论别人演奏哪儿好哪儿不好,暴露了自己的身份,于是干脆不再躲藏了。 |
D.秦始皇珍惜高渐离有高超的弹奏筑的技艺,于是赦免了他的重罪,并让高渐离演奏,高渐离才有机会行刺秦皇。 |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出其装匣中筑与其善衣,更容貌而前
(2)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
(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4)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共17分)
章邯已破项梁军,则以为楚地兵不足忧,乃渡河击赵,大破之。当此时,赵
歇为王,陈余为将,张耳为相,皆走入钜鹿城①。
初,宋义所遇齐使者高陵君显在楚军,见楚王曰:“宋义论武信君之军必败,居数日,军果败。兵未战而先见败征,此可谓知兵矣。” 楚王召宋义与计事而大悦之,因置以为上将军,项羽为鲁公,为次将,救赵。诸别将皆属宋义,号为卿
子冠军②。
行至安阳,留四十六日不进。项羽曰:“吾闻秦军围赵王钜鹿,疾引兵渡河,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宋义曰:“不然。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虮虱。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③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故不如先斗秦、赵。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因下令军中曰:“猛如虎,狠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乃遣其子宋襄相齐,身送之至无盐,饮酒高会。天寒大雨,士卒冻饥。项羽曰:“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乃饮酒高会,不引兵渡河因赵食,与赵并力攻秦,乃曰‘承其敝’。夫以秦之强,攻新造之赵,其势必举赵。赵举而秦强,何敝之承!且国兵新破,王坐不安席,且扫境内而专属于将军,国家安危,在此一举。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项羽晨朝上将军宋义,即其帐中斩宋义头,出令军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羽诛之。”当是时,诸将皆慑服,莫敢枝梧④。皆曰:“首立楚者,将军家也。今将军诛乱。”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使人追宋义子,及之齐,杀之。使桓楚报命于怀王。怀王因使项羽为上将军,当阳君、蒲将军皆属项羽。
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钜鹿。战少利,陈余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
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
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注释]
①钜鹿城,古县名,治所在现在河北平乡西南。②卿子冠军,卿子是当时对人的尊称。宋义是上将军,在诸将之上,所以称为卿子冠军。③承其敝,承,趁;敝,疲惫。④枝梧,抵抗。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战胜则兵罢罢,通“疲” |
B.故不如先斗秦、赵斗,使……相斗 |
C.身送之至无盐,饮酒高会身,亲自 |
D.楚王阴令羽诛之阴,阴沉地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章邯已破项梁军,则以为楚地兵不足忧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B.使人追宋义子,及之齐,杀之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
C.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乃饮酒高会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
D.怀王因使项羽为上将军 |
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
A.“猛如虎,狠如羊,贪如狼”充分地表现项羽及其军队的勇猛和超强的战斗力,为后文埋下了伏笔。 |
B.项羽认为,虽然若论坐于军帐,运筹决策,他比不上宋义;但是披坚甲执锐兵,勇战前线,宋义比不上他。于是作为次将的项羽心里不服宋义为上将军。 |
C.由于宋义不戮力救赵攻秦,拒谏饰非,饮酒高会,不体恤士卒,却去钻营私利,“久留不行”,所以项羽杀了他。 |
D.项羽军破釜沉舟,抱着必死决心,于是士气大增,无不一以当十,势如破竹地战胜了秦军和诸候的军队,最后诸侯军“无不膝行而前”的臣服。 |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⑵兵未战而先见败征,此可谓知兵矣。
⑶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①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荐为东平学正。游京师,献书于平章②不忽木,大奇之,辟为礼部令史,乃荐入御史台。一日病,不忽木亲至其家问疾,四顾壁立,叹曰:“此真台掾也。”及为丞相椽,选授堂邑县尹。人言官舍不利,居无免者,竟居之。首毁淫祠③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道经华山,祷雨于岳祠,泣拜不能起,天忽阴翳,一雨二日。及到官,复祷于社坛,大雨如注,水三尺乃止,禾黍自生,秦人大喜。时斗米直十三缗,民持钞出籴,稍昏即不用,诣库换易,则豪猾党蔽,易十与五,累日不可得,民大困。乃检库中未毁昏钞文可验者,得一千八十五万五千余缗,悉以印记其背,又刻十贯、伍贯为券,给散贫乏,命米商视印记出粜,诣库验数以易之,于是吏弊不敢行。又率富民出粟,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闻民间有杀子以奉母者,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
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每一念至,即抚膺痛苦,遂得痰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元史·列传六十二·张养浩传》)
【注】①楮(chǔ)币:元代发行的一种纸币。②平章:元代官职,职权类似宰相。③淫祠:在正神(谷神、土神等)以外滥设的神祠,如供奉“狐仙”“蛇妖”等的祠堂。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游京师,献书于平章不忽木游:游学 |
B.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纳:上交 |
C.民持钞出籴,稍昏即不用昏:模糊不清 |
D.夜则闭户,张灯窃读窃:盗窃 |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张养浩“为官能为民着想”的一组是()
①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
②人言官舍不利,居无免者,竟居之
③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
④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⑤悉以印记其背,又刻十贯、伍贯为券,给散贫乏
⑥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
A.①③④ | B.③⑤⑥ | C.②④⑤ | D.①②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养浩从小就讲道义,不忽木来看望他,他和家人恭敬地迎接;做县尹时,官舍不好也不计较;对做过盗贼的人和李虎这样的暴戾之人都能用宽容去感化他们。 |
B.张养浩把钱财看得很淡,做御史台时两袖清风;调任陕西时,把家里的所有东西都送给了乡里贫困的人;还常拿自己的钱赈济百姓。 |
C.张养浩往陕西赴任的途中,到华山祷雨,结果“一雨二日”,到官后又求雨,结果大雨如注。这些事虽带有迷信色彩,但可见他心里装着老百姓。 |
D.张养浩为官清廉,心系百姓,也赢得了老百姓的拥戴,他调离堂邑十年之后,当地群众仍为他竖碑颂德;他去世以后,百姓悲哀得如失去父母。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
(2)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⒄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逄孙、扬孙戍之,乃还。下列句子划线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夜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 )而出 |
B.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筑土墙用的夹板)焉。 |
C.既东封郑,又欲肆(延伸,扩张)其西封(疆界) |
D.晋军(军队)函陵,秦军氾南 |
下列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是()
①以其无理于晋,且二于楚也。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③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④吴其还也。
⑤焉用亡郑以陪邻?
⑥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⑤⑥相同 |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⑤⑥相同 |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⑤⑥相同 |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⑤⑥不同 |
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充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夜缒而出,(烛之武)见秦伯 |
B.若(秦国)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
C.(晋国)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
D.(晋国)既东封郑,(晋国)又欲肆其西封 |
烛之武从围郑对秦、晋的利害关系劝说秦穆公退兵,下列各句全都表明“阙秦以利晋”的一组是()
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③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④邻之厚,君之薄也
⑤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⑥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⑦夫晋,何厌之有
⑧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A.①②④⑧ | B.②③⑤⑦ | C.③④⑧ | D.④⑤⑥ |
翻译下列句子。(每句4分,共12分)
①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②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③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