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乙两种沙门氏菌具有不同的抗原,给大鼠同时注射两种沙门氏菌,一定时间后从大鼠体内分离出效应B细胞,把每一个效应B细胞单独培养在培养液中。提取并分别保存该大鼠的血清、每一个效应B细胞的单独培养液,随后的实验最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 A.大鼠的血清与效应B细胞的单独培养液混合后,前者含有的抗体与后者含有的抗原将产生免疫应答 |
| B.每一种培养液只能使一种细菌失去活动能力 |
| C.不同效应B细胞的培养液混合,将出现免疫应答 |
| D.向大鼠的血清中分别加入甲、乙两种沙门氏菌,只有一种细菌出现凝集现象 |
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动态变化”的实验,正确的叙述是[]
| A.改变培养液的pH值不影响K值(环境容纳量)大小 |
| B.用样方法调查玻璃容器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化 |
| C.取适量培养液滴于普通载玻片后对酵母菌准确计数 |
| D.营养条件并非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唯一因素 |
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自然演替是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 |
| B.群落的初生演替在海洋和陆地均可发生 |
| C.群落的初生演替速度通常非常缓慢 |
| D.动物群落的演替与光照条件无关 |
某生物课外兴趣小组对甲、乙两地土壤中的小型动物类群丰富度进行了调查研究,每次随机取相同体积的甲、乙两地土壤对比研究。结果发现,甲地土壤中的小型动物类群平均有18种,个体数平均值是109个,乙地土壤中的小型动物类群平均有15种,个体数平均值是209个,则甲、乙两地土壤小型动物类群丰富度的大小是[]
| A.甲=乙 | B.甲<乙 | C.甲>乙 | D.无法确定 |
下表表示在烧杯中加入一些枯草浸出液,烧杯中的枯草杆菌以其中的有机物为食,过几天(d)后放入大草履虫,再过一段时间后,放入双小核草履虫。三种生物在浸出液中数量增减情况综合为下表:
| 试验材料 |
生物数量(个/mL) |
||||||||
| 1d |
2d |
3d |
4d |
5d |
6d |
7d |
8d |
9d |
|
| 枯草杆菌 |
180 |
160 |
140 |
160 |
180 |
160 |
140 |
50 |
60 |
| 大草履虫 |
- |
60 |
70 |
80 |
60 |
50 |
40 |
20 |
10 |
| 双小核草履虫 |
- |
- |
- |
- |
20 |
40 |
60 |
80 |
100 |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均属于草履虫,二者为种内斗争关系
B.大草履虫与枯草杆菌构成捕食关系,在放入双小核草履虫之前,枯草杆菌的大部分能量流向大草履虫
C.在两种草履虫的竞争关系中,双小核草履虫竞争获胜,但9天后,双小核草履虫数量不一定继续增加
D.将该烧杯置于光照、温度等条件适宜的环境中,烧杯内的生物数量可长期保持稳定
如果一个种群中存在着某一对等位基因,其频率分别是50% ,一段时间后,比例变化为5% 和95%。据此进行以下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 A.该种群很可能能进行有性生殖 |
| B.该种群所处环境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
| C.频率提高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 |
| D.该种群中有95%个体表现出了更加适应环境的性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