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一个引人瞩目的现象是,家庭制度在中国受到空前激烈的批判;一个将家庭作为组织、管理社会基础的传统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为了从传统之茧中蝶化,对家庭制度进行批判是必然的。”(孟宪范《家庭:百年来的三次冲击及我们的选择》),对家庭制度批判的必然性在于
①公民道德的沦丧 ②经济结构的变动 ③西方思想的传播 ④民主政治的影响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西塞罗曾说:“国家是人民的事业。可是人民…是指一个人群因服从共同的正义的法律和享受共同的利益造成的整体结合。国家的精神目的就是维护正义,物质目的就是保护私有财产。国家是人民为了正义和保护私有财产,通过协议建立起来的政治组织。”材料实际反映出( )
A. 人文主义思想
B. 私有财产不可侵犯的观念
C. 社会契约思想
C. 建立有限责任政府的观念
古代希腊人将流放视为一种比死刑更为严重的刑罚,因而其对被处死刑者以逃亡他乡而逃避死刑的情形加以放任。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海外流放生活痛苦不堪 | B.希腊缺少民主法治精神 |
C.城邦是个人荣誉的源泉 | D.希腊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
明清京城中政府设置的市有内外之分:“外市…系士大夫庶民之所用。”内市仅限宫廷中的贵戚和一些达官贵人,“如宣德之铜器,成化之窑器,…亦于内市重价购之。”上述材料主要说明( )
A.明清时期城市商品经济繁荣 |
B.政府所设市受到封建礼法束缚 |
C.明清时期市坊制度完全崩溃 |
D.内市的商品品种远比外市丰富 |
“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自南宋开始流传。至明清时期,“三日不见赣粮船,市上就要闹粮荒。”导致明清时期苏杭地区市场上出现严重“粮荒”的主要原因是()
A.江南人口的持续增加 |
B.手工业和商品经济发展 |
C.京杭大运河运输功能的丧失 |
D.太平天国运动对农业的破坏 |
有学者研究(宋本)《清明上河图》发现,图中汴京城墙上下没有一个守卫,也没有任何城防工事,整座城市沉浸在浓厚的商贸气氛中。这些细节传递出的信息( )
A.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 B.国防意识日趋淡漠 |
C.商品经济高度繁荣 | D.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